尋找部落

作者:羅智成

在遲暮之年裡,桃子所享受的,是全然的自由,和最熱鬧的孤獨。(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4500
【字號】    
   標籤: tags: , , ,

我越來越覺得,有時我們在生活與網路中遊蕩,是為了尋找一個自己所屬的部落。

在顯生宙新生代「數位紀」、「媒體世」的此刻,我們來到一個新的部落時代。但是人們並未覺察,直到他落單、失語,或在高科技叢林裡望見別的「部落人」圍火高歌的祭典。

為什麼「療癒」會成為這麼一個方便、適切的詞彙,以致許多人對它都有種心領神會的需求?我想是因為:在典範轉移、價值斷層、社會裂解的時代,每天,我們幾乎都是傷痕累累地入睡吧?困惑、焦慮、憤怒、挫折──甚至是接觸到各式媒體時未預期的挫折,以及說不清的驚駭莫名的錯愕,都使我們內傷嚴重:怎麼會有這樣離譜失格的報導?這樣的人怎麼說得出這樣的話?這樣的偏見或惡意怎會得到這麼多的鼓勵?明顯的錯誤或無知為何無人計較或發現?每天,對抗種種令人消化不良的訊息,就足以讓人精疲力竭,需要時時刻刻尋求逃避,尋求療癒。

媒體太發達了!集結與搜尋太方便了!有些人很快在網路上找到跟自己相似、興趣接近或意見相合的人,形成社群。在彼,不管人數多寡,都可以感覺到某種相濡以沫、相對多數的正當性;在彼,我們理所當然以「自己人」的立場,肆意發表「自族中心」的觀點,並引起共鳴。但有些原本只適合出現在私下場合、小團體之間甚至廁所牆上的,脫口而出的言談,卻不時在網路上流傳,被轉貼、引用,甚至報導。而它的邏輯與效應無跡可尋。更可怕的,自然是那些基於國家、族群、宗教或黨派敵意所散播的,沒有底線的攻擊與謊言。想到世界上同時有這麼多仇恨、汙蔑、挑釁與偏見的黑暗言談,以各種語言充塞於網路,就讓我覺得此時此刻的地球比任何時候都危險。

但是我想談的,是面對這些現象顯得手足無措的人。

當然整個現象跟網路有關——在各種溝通、傳播工具與技術大幅進步的同時,人們反而更覺得孤單、疏離、徬徨,因為輕易找到你所要的訊息同時,發現自己跟社會環境格格不入的機會也更多了!

在訊息不像現在這麼流通的時代,每個人都是透過某種較為模糊、較有距離的視野在感知世界,個人意見也會經過多層機制的修整或篩選。一旦資訊變得詳盡而駁雜、意見因易於表達而喧譁,每一個閱聽人就被動地以更貼近真相的視野來認識世界,像戴了眼鏡一樣。然後,你發現,原本的世界動搖了、原本信奉的價值觀動搖了、原本少數的變多了、原本是多數的變少了!所有好惡強度都增加,而且原本以為和你相同的人不同了!

後現代的「去中心化」正因網路而加速進行……

在一個高度異質性且充滿認同焦慮的社會,表態文化就變得更加必要,而每一次的表態又疏離了更多的人——他們傾向於不聽、不看,拒絕相信或眼不見為淨。更多的人則也開始鎖定立場、意見更接近的媒體和訊息,或可以認同的聚落,形成了一個又一個彼此不了解,也不交流的族群,這就是我說的「部落化」。

我相信,原先實現於一般媒體或社交媒體的「部落化」,很快就會演變成彼此更沒有交集的「實體生活的部落化」,閱聽、生活、消費都不在一塊。這樣的「部落」類似族群,但是劃分更細、互動更緊密、心理聯繫更強——它將是下個時代跟國家、城市、民族具有同等能量的字眼。

這樣的一個訴求或趨勢,我稱之為「尋找部落」。◇

——節錄自《知識也是一種美感經驗》/聯經出版公司

責任編輯:李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對不起,請你來一下。」我轉頭招手,叫她媽媽過來看看,「很嚴重的牙結石呢!簡直是不可思議!」
  • 蘇軾的學生秦觀出身揚州,由於揚州「北據淮,南距海」,所以別號「淮海居士」。秦觀是個很愛歌唱的人,也常常為歌妓寫歌。
  • 有些歌唱了,讓人慷慨激昂;有些歌唱了,讓人手舞足蹈;有些歌唱了,讓人柔腸寸斷,淚流滿面。但誰想得到一首歌可以讓敵軍主將聽了,萬分羨慕到攻打過來?宋詞天王柳永的〈望海潮〉,就有這種本事。
  • 宋代會填詞的女子大約可分為三類。一、出身書香家庭的名門淑媛,家中有父兄輩可以教導詩詞,如李清照、朱淑真等;二、與文人士子交往甚密的青樓女子,她們都要接受嚴格的詩、書、琴、棋、畫、茶、酒等教導…
  • 每個時代都有人發出人才不被重用的悲嘆。宋代的張才翁曾經在四川當掌管刑獄的官。他沒什麼知名度,甚至沒人知道他的生卒年或其他事蹟。但是他自認為有才學、有風韻,擅長寫詞賦。然而他不修邊幅,舉止又放縱,因此上司看不上他,更別說賞識了。張才翁為此常悶悶不樂,卻又無計可施。
  • 因而三十五年來,我同自己、同周圍的世界相處和諧,因為我讀書的時候,實際上不是讀,而是把美麗的詞句含在嘴裡,嘬糖果似地嘬著,品烈酒似地一小口一小口地呷著,直到那詞句像酒精一樣溶解在我的身體裡,不僅滲透我的大腦和心靈,而且在我的血管中奔騰,衝擊到我每根血管的末梢。
  • 參加相親派對簡直就像在宣告自己嫁不出去。之前我一直有這樣的想法,所以向來避不參加,但占卜上寫著「努力脫胎換骨」,而且我也對玻璃工藝頗有興趣,最重要的是,「不能繼續過目前這種生活」的不安推了我一把。
  • 我在和愛德華見面之前,就聽說了他在太太臨終前所作的承諾。
  • 後來我發現,處理掉那些東西以前,再花點時間感受一下它們,心情能得到撫慰。每件物品都有它的歷史,回味那些消逝的時光,總是樂趣無窮。年輕的時候我總是太忙,沒能坐下來好好思索某件物品在我人生中的意義,沒能想想它來自何方,或何時又如何來到我手上。
  • 狩獵術語中有個頗具啟發性的詞彙,可以形容這類印痕——嗅跡(foil)。生物的嗅跡就是足跡。但我們很容易便忘卻自己本是足跡創造者,只因如今我們多數的旅程都行在柏油路或混凝土上,而這些都是不易壓印留痕的物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