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科技、教育兩部波士頓重金攬才

人氣 580
標籤: ,

【大紀元2018年04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劉景燁波士頓報導)4月6日下午,由台灣科技部、教育部、11所大學校長組成的「台灣海外攬才團」來到美國之行的第四站——波士頓。

當晚,駐波士頓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新處長徐佑典於華埠龍鳳酒樓設宴招待攬才團。晚宴期間,科技部長陳良基、教育部次長姚立德分別介紹了「愛因斯坦計劃」、「哥倫布計劃」、「玉山學者計劃」等攬才方案及目標。姚立德還特別強調,台灣相較中共治下的大陸的最大優勢為法制健全和學術自由。

右起:駐波士頓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新處長徐佑典、科技部長陳良基和教育部次長姚立德。(劉景燁/大紀元)

部長、次長攜11位大學校長

4月7日,陳良基、姚立德與11位大學校長一同前往麻省理工學院(MIT)史隆管理學院,在波士頓「台灣人生物科技協會」和「新英格蘭玉山科技協會」協同下,舉辦海外攬才說明會。校長們帶著300多個職缺,現場面試人才,以期聘任卓越學者到台灣研究和教學。

攬才團資料顯示,科技部「愛因斯坦計劃」和「哥倫布計劃」每年將在基本薪資外,為擁有博士學位、滿足一定條件的學者提供每人每年至多1000萬新台幣的補助經費,持續補助三到五年。教育部「玉山計劃」每年將在基本薪資外,為滿足條件的返台學者提供至多500萬新台幣的薪資加成,以及至多150萬的行政支援費用。

科技部長:台灣沒有浪費人才的本錢

「台灣沒有浪費人才的本錢。」陳良基感慨說。他提到,在「少子化」社會背景下,台灣的年輕人才數量減少,但都有很大潛力。他認為,將這些年輕人送到國外學習,例如此前已有合作的美國、以色列、法國等地,更能開闊他們的眼界,激發他們的潛能。他說,今年台灣政府的目標是至少送50位學生出國從事博士、博士後研究。「我也曾是台灣的『土博士』,因緣際會,國家送我出來博士後一年。」陳良基說。當時他在貝爾實驗室工作,結識了諸多卓越的科學家和諾貝爾獎得主,以致眼界大開。直到目前,陳良基已擁有二十多項發明專利。「那個時候就覺得跟著科學家一直在進步。」他說。

對於博士學者返台任教的薪資問題,陳良基提到,儘管教授的底薪看起來不高,但在科技部和教育部的支持下,多數教授都能參與到研究項目和薪資加成計劃當中。例如在執行「愛因斯坦計劃」、「哥倫布計劃」時,教授不僅能有60萬新台幣的基本年薪,回國的前三年還會有基本薪資加成,其中助理教授為36萬,副教授為72萬,資深教授為96萬。另一方面,台灣的學生聰明、好學,也能令教授們滿意。

陳良基說,台灣也歡迎不具備中華民國國籍的外國學者來台創新或任教。他強調,蔡英文總統上台後,政府主持修訂了「科學技術基本法」等與人才切身相關的法令,也完善了人才簽證的規定,增加尋職、藝術家、特殊技術人才、創業家等多種簽證方案。目前,來台人才所遵循的制度與美國基本相同。

科技部長陳良基致詞。(劉景燁/大紀元)

教育部次長:台灣的優勢是法制健全和學術環境自由

教育部次長姚立德認為,台灣相較中共治下的大陸最大的優勢就是法制的健全和學術環境的自由。

「外國人通常會問我們,這個問題你們會覺得很奇怪:我在台灣教書,我可以隨時回故鄉嗎?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嘛?這在中國大陸是要申請的。還有一個:跟大學簽約,有沒有其它需要特別注意的附帶條款?我說,台灣是法治的。一旦跟老師簽約,條約上寫的是什麼,那就是什麼;條約上沒有寫的絕對不會要求,條約上承諾的也絕對不會改變。」姚立德說。

他認為,言論自由對學術而言至關重要。「如果你在一個學術環境裡面,做什麼怕有禁忌,怕會講錯什麼或寫錯什麼,擔心會受到處罰。那種感覺會扼殺你所有的創意。」他強調說。他提到,在4月5日的紐約攬才說明會中,也有不少美國本地學者有意到台灣任教。

此外,姚立德說,教育部不僅為大學提供資金,還要求大學為返台教授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務。教育部要求大學為教授提供實驗室和研究設備,幫助教授組建研究團隊或聘任教授自己的團隊。此外,大學還應幫助教授解決家人的工作、就學需求,免除後顧之憂。

他回憶說,他三十年前在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學習時,每年台灣的訪才團,只是一兩位大學校長,帶著幾位大學教授。而現在的攬才團則由科技部部長和教育部次長帶隊,國內一流大學的校長隨行。「可以看到我們想要提升高等教育的決心和誠意。」姚立德說。

他提到,在國家數位化產業轉型的背景下,新產業發展需要大量人才。因而自今年起,教育部開始執行「高等教育深耕計劃」。教育部除每年撥給大學的經費外,額外增加173億投資,以提高教學、研究、國際化水平。

「大學教育的好壞,跟國力有直接的、密不可分的關係。各國都在投入很多資源,競逐世界各地優秀的人才。」他說。◇

責任編輯:馮文鸞

相關新聞
臺灣中研院長親上陣 到加大洛杉磯分校攬才
BTBA年會 中研院來攬才
台解五缺助攬才 賴清德:下週說明
解缺才  台政府擬朝留才育才攬才3面向著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