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企業債違約常態化?「借新還舊」行不通

人氣 4629

【大紀元2018年05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劉毅報導)截至5月7日,大陸今年已經有19隻企業債券出現違約,有觀點認為,隨著企業營業能力下降,而債務越來越大,再加上融資困難,企業違約或成常態化。

5月7日,「15中安消」非公開發行公司債違約,合計本息9441萬元(人民幣,下同)未能如期兌付;「11凱迪MTN1」中票違約,合計本息金額6.98億元未按期足額兌付。

據資訊服務商Wind統計顯示,截至5月7日,今年已有19隻債券出現違約,較上年同期增長19%;涉及債券規模高達143.54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0%。

據《證券時報》報導,今年已有19隻債券違約,違約主體增至10家。債券違約的企業不乏上市公司及大型企業,其中既有四川煤炭、大連機床、丹東港、中城建等違約「老面孔」,也有富貴鳥、神霧環保、凱迪生態、中安消等違約「新面孔」。

報導認為,之所以這些企業出現債務違約共同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由於前期業務快速擴張,或所處行業進入下行期等原因,企業自身積累了巨額債務,債務雪球越滾越大最終難以為繼;另一方面則是受外部環境的影響,由於監管機構加強監管,堵住了影子銀行業務發展,致使社會融資環境發生變化,企業不僅變相融資的渠道一個個被封堵,融資成本也在不斷攀升,最終使得企業債券違約。

報導表示,今年是債券市場到期償債的高峰期,公司信用類債券到期規模高達5萬億元。在當前市場資金面中性偏緊、金融去槓桿,以及個別行業(如房地產、城投平台、低資質企業等)調控力度較大的形勢下,企業資金鍊仍會緊張,償債依然存在較大壓力和風險。如果各個方面協調不好,風險可能由個別企業的債務違約演變為成大規模、系統性的金融風險。

而之前企業利用短期債券「借新還舊」的方法目前已經行不通了。

據《上海證券報》5月10日報導,今年一季度,企業發短債頻頻失敗,低資質企業的融資環境並不樂觀。

據資訊服務商Wind的統計,年初至今已有116隻短期債券(償還期限在一年以內的債券)取消或延遲發行,共計639.4億元,且債項主體評級多為AA和AA+。而且從去年開始,一些信用資質較差的企業就有取消發行的跡象,先是取消中票,然後蔓延到短融、超短融。

今年一季度,社融規模的同比也減少,迫使企業資金鍊不斷收緊。2018年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5.58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1.33萬億元。

建設銀行金融市場研究處表示,原來依靠債務融資擴張業務的模式面臨挑戰,尤其是不能及時通過貸款、債券發行等方式進行借新還舊時,企業的違約風險就容易上升。

責任編輯:李明宇

相關新聞
分析:處理國有企業債務 中共進退兩難
一帶一路讓8國陷債務陷阱 美智庫:疑有政治意圖
深陷債務危機 海航賣掉海南大英山CBD項目
RBC報告:亞省家庭債務負擔全國最高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