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圖交通、住房問題堪憂急需改善

人氣 122

【大紀元2018年05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筱璐西雅圖綜合報導)近幾年,西雅圖高科技行業得到了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高科技公司在西雅圖開設分部。這些公司創造了大量工作機會,吸引了大量的高科技行業從業人員搬到西雅圖地區。2016年至2017年間,西雅圖成為全美人口增加最多的五個城市之一。這對於西雅圖經濟無疑是好事,但是也帶來了新的問題:交通和住房。

據統計,西雅圖交通的惡劣情況在全美名列前茅。根據Traffic Index的最新調查,西雅圖的上班族平均每天需要花54.22分鐘在路上,在美國排名第六,比美國的平均通勤時間要多5分鐘。隨著人口增加,這樣的情況正變得更加糟糕。一份新的報告顯示,西雅圖地區至少有6萬1千名超級通勤者,這些上班族每天至少有90分鐘的時間花在上班路上。

另一個伴隨人口增加所帶來的問題是住房。近幾年西雅圖的房市火爆,售價和租金都在大幅上漲。在過去一年裡,西雅圖市的房屋售價均值增長了14.8%,遠遠高於全美的8%。4月26日,房地産信息網站Zillow公布,西雅圖地區的待售房屋比去年同期減少了16.1%。Zillow的首席經濟分析師Gudell說,今年本地區的房地産市場依然是賣家的市場,並且對於買房的人來說,將面臨最激烈的競爭,成為有記錄以來最難買到房子的一年。

目前在西雅圖租一個單身小公寓每月都需要支付平均$1,440的租金,如果租的是三個臥室的公寓,平均租金將高達$2,400。由於高企的房租,很多人都負擔不起自己工作附近的住房。對於教師、急救人員和餐館工作人員,他們不得不考慮邊遠城市或郊區住房。在西雅圖,甚至連軟件工程師這樣的高收入人群也負擔不起市場中的大部分房屋。不僅如此,高房租還造成很多人因為付不起房租而無家可歸,西雅圖已經是僅次於洛杉磯無家可歸人士第二多的城市。

前不久,Kiro 廣播電台的Dori Monson,在Eastlake和Howe的人行道上搭建了帳篷辦公室,用以提醒市府,西雅圖存在全美最嚴重的無家可歸問題。反對政府以無家可歸問題爲藉口持續征重稅。Dori說,他們的行爲不是在嘲笑無辜的無家可歸者的困境。事實證明,大多數無家可歸者都選擇在街上流浪和使用毒品,並不想進入避難所。

他指出,西雅圖市政府目前所採取的措施是用增加1億美元的稅收來應對無家可歸危機,在Whittier Heights等地建立濕地避難所和毒品注射站,並以此爲由不斷瘋狂開徵各種稅收的措施,衹能是讓那些無家可歸者在這些小屋裡,安全的注射海洛因和酗酒等。他批評市府的做法其實是在鼓勵所有無家可歸者前來,吸引全美盡可能多的海洛因用戶。其真正目的是在為持續加稅找理由。Dori認爲,人們已經為每個無家可歸的人花費了比美國其他城市更多的錢。他呼籲人們在西雅圖市議會成員的街區建棚屋。「告訴他們不要讓吸毒者在城中汎濫。」

西雅圖市政府儘管非常清楚這些問題,但他們所採取的主要措施依舊是加稅:

2018年1月,金郡宣布增加地產稅,金郡居民的地產稅將上升9%到32%。目前西雅圖的房屋中位價是80萬左右,這意味著一半以上的居民每年需要支付1萬美元以上的地產稅。由於這一舉措,一些人因為實在無法負擔高昂的稅收而搬離了居住多年的西雅圖。

4月10日,西雅圖市議員Sawant還在推特上呼籲,在亞馬遜總部外舉行抗議活動,推動向大型企業徵稅,以資助經濟適用房的興建。西雅圖商會CEO瑪麗蓮警告說,所有的企業都可能被徵稅,其中很多企業可能會負擔不起。

2018年3月,一個政府工作組建議西雅圖市徵收員工工時稅,來資助解決無家可歸者和城市安全問題。他們認爲,創造新的稅收才是無家可歸人口太多的主要解決方案。但是,美國住房和城市發展部部長共和黨人Carson認為,在幫助無家可歸者時,政府該做的是給他們機會,給他們培訓,讓他們找回自立的信心,而不是永遠依靠政府機構庇護。

2018年4月4日,西雅圖市長Durkan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為減輕市中心繁忙路段的交通壓力,市政府準備對過往車輛開徵通行費,來減少車流量以及汽車尾氣對環境的污染。對於這一提案,立場保守的民間智庫-華盛頓州政策研究中心認為,這是西雅圖市政府打擊工薪階層的又一舉措。因為很多人由於負擔不起西雅圖地區的高房價,不得不從外地自己開車,長途通勤來市區上班。如果市政府真的在某些市區路段收取通行費,勢必會增加很多人的交通成本。

人口就像是一把雙刃劍,在帶來繁榮的同時也帶來一些社會問題。如何在處理好這些問題的同時又保持城市活力,在給予弱勢人群充分關照的同時又不給中產階級帶來過於沉重的負擔,這是城市管理者需要用智慧解決的問題。

責任編輯:舜華

(轉載請註明大紀元時報)

相關新聞
全美房價大漲 西雅圖繼續領跑
西雅圖交通擁堵排全美第九
西雅圖市駕車通勤人數逐年減少
西雅圖公立高中生通勤全免費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