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重視民生疾苦 皇太極愛護治下各民族的百姓

作者:洪熙

皇太極是大清王朝的開國皇帝,這位上馬能安邦、下馬能治國的帝王,深諳民間疾苦,對其治下百姓,不分種族,均是愛護有加,終得天下歸心,為滿清入關、統一華夏,打下堅實的基礎。

皇太極認為,百姓才是國之根本,「君享康寧,臣居尊顯,俱兵民是賴」,「民安」方能「國泰」。他曉諭各級官員說,「辦理事務,當以民生休戚為念」,叮囑他們凡事要以百姓的休養生息為重。

圖為《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之《格登鄂拉斫營圖》。(公有領域)

天聰九年(1635年)春,正值民間耕種時節,皇太極出巡,發現百姓延誤了耕種期。經詢問,才知牛錄章京(官爵名)徵調了許多農夫修城。皇太極召集眾臣,訓責道:「修城雖是正務,但因此導致田地荒蕪,以後百姓吃什麼?如果日後再濫役民力,就拿牛錄章京問罪。」

同年六月,皇太極曉諭貝勒大臣:

「先皇努爾哈赤留下的百姓,如果能夠愛養他們,使其生活漸漸富足,這就是身為臣子的孝義所在了。從即日起,貝勒等臣屬官員,凡是不遵循朕定下的規矩行事,給百姓增加額外的勞役差事,使百姓不能安居樂業,導致百姓逃亡叛離,戶口減少,這就有違先皇遺志,有損孝道,這和助長敵軍長期入侵沒有什麼兩樣。」

「因為得到了上天賜予的福份,朝鮮臣服我們、蒙古歸順我們。朕常考慮到,無論是什麼時間來歸附我們的人,我們都應施予恩惠,養護他們,所以經常以此訓喻你們。你們身為大臣的職責,就是匡扶救助百姓。如果你們了解到民生疾苦,卻不幫他們申告並解決問題;看到驕橫放縱之人,卻不能給予適當的責罰,那麼你們憑什麼坐在大臣的職位上?」

「朕招撫與我們距離遠的地方的人,努力探求治國之道,對近期或從前歸附我們的人,都不忘體恤他們,時常賜宴款待他們,朕不是感覺不到辛苦,只是一心為了國家和百姓罷了。如果疆域平定,民生安樂,天下太平之福,諸位貝勒大臣也能一起共享。否則雖然開疆拓土,又如何能守得住呢?」

清朝時的朝鮮人形象。圖為清 謝遂《職貢圖》局部。(公有領域)

清初五漢王之一,總兵尚可喜曾上奏說:「皇上對新進歸附之人施以恩典,每件事都從寬處理,可是無知小民漸漸變得驕橫放縱。與其等著他們犯罪之後再懲治,不如防範於未然。比如,某人犯罪就以某項條例處罰,罪行重大者或者再上奏請旨決斷,或者直接送往刑部。那些犯罪較輕的人,或者可以允許微臣自行處分。請一一頒示。」

對此,皇太極於天聰九年七月下詔,禁止大臣徇私枉斷。皇太極曉諭眾臣:「朕對於滿人、蒙古人、漢人,不分新舊,一視同仁。凡有鬥毆之事,一經上告,應該由司法部門秉公審理。近日,聽說漢人與滿人、蒙古人鬥毆,各民族的官員在審訊時各自偏袒本民族的人,這是不遵從國法恣意妄行,再有這樣做的,朕必將嚴懲不貸。」

崇德五年(1640年)初,皇太極下旨給各固山額真(官名,為清代八旗制度中每一旗的最高長官)說:「今日派遣你們前往各地,探察窮苦的百姓,審理冤獄,你們必須親自到所管轄的屯堡中去巡行處理,不要使民間冤情無法上達。」

皇太極認為,百姓才是國之根本,「君享康寧,臣居尊顯,俱兵民是賴」,「民安」方能「國泰」。他曉諭各級官員說,「辦理事務,當以民生休戚為念」,叮囑他們凡事要以百姓的休養生息為重。圖為清 孫家鼐《欽定書經圖說》插圖。(公有領域)

凡是有利於百姓的建議,皇太極都會及時採納推行。都察院承政滿達海等十多名官員,曾一致請求停止修造房舍。因為當時是秋收時節,而修建房舍徵調了很多民力。

修造房舍,原本是皇太極的旨意。皇太極見瀋陽城內人口稠密,住房過於密集,為了避免火災,皇太極命令工部改建住房,以疏散城中的住房格局,所以才有了系列的營建工事。臣子上奏,懇請暫時停止建房,以確保農作物收成。於是皇太極下令立即停止營建工事,等到來年農閒時再繼續改建。

皇太極為保護民生,還制定了不少法令,比如嚴禁踐踏百姓田苗,從士兵到長官不許私取百姓一物,不准驚擾百姓,耗費百姓財物。皇太極外出行軍打獵,哪怕遇到寒冬時節,也要把營帳紮在野外,禁止隨從士兵進入屯堡擾民。

《六韜‧守土》有句話說:「涓涓不塞,將為江河。熒熒不救,炎炎奈何?」涓涓細流流淌,若不加以堵塞,最終會匯成大江大河;星星之火不趁早撲滅,就會演變為熊熊肆虐的烈火。皇太極也曾引用這句話作為警戒。為了避免綱紀廢弛,凡事他都防微杜漸。@*#

參考資料:
《皇清開國方略》卷20
《清太宗實錄》卷23、卷31、卷34、卷50、卷65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