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樂舞詩、詞、曲、賦精華賞析

樂舞文學賞析:宋詞‧減字木蘭花

作者:仰岳
(五代十國)南唐 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315
【字號】    
   標籤: tags: , , ,

宋詞.減字木蘭花(贈伎)

張先

垂螺近額,走上紅裀初趁拍。【1】
只恐輕飛,擬倩游絲惹住伊。【2】
文鴛繡履,去似楊花塵不起。【3】
舞徹《伊州》,頭上宮花顫未休【4】

參考注釋

【1】垂螺:舞蹈家的螺形髮髻,通常也是未婚少女的裝扮。紅裀:紅色地毯。趁拍:合著音樂的節拍。吳文英《玉樓春‧京市舞女》:「歸來困頓殢春眠,猶夢婆娑斜趁拍。

【2】擬:想要。游絲:空中飛舞的細絲。惹:牽引的意思。伊:她。

【3】文鴛繡履:繡著鴛鴦鳥圖案的鞋子。楊花:指柳絮。

【4】徹:樂曲終了的意思。《伊州》:樂曲名,應是唐代天寶年間時自西北邊地傳入中土。宮花:女子頭上戴的飾物。

遼至金 舞人玉珮。(公有領域)

參考譯文:

她的螺形髮髻覆蓋著額頭,隨著音樂的節拍,她急步地跑上紅地毯鋪設的舞台起舞。

這輕快的舞姿恐將凌空而起,讓人想把她牽在空中無形的游絲上。

她腳上的舞鞋,繡著美麗的鴛鴦。她跳起舞,這緩緩飄然而去的舞姿就像輕柔的柳絮一般,不起一點塵埃。

最後隨著《伊州》樂舞演奏完了,收舞而停,然而她頭上的宮花還依依不捨地微微顫動著呢!

清 佛手珠花簪。(公有領域)

題解及賞析:

作者:張先(西元990 – 1078年)字子野,北宋天聖八年進士,官至尚書都官郎中,與當時的文壇領袖歐陽修、蘇軾等大家均友好。張先的詞風含蓄雅正,意象繁複,他擅長作慢詞,為著名的婉約派詞人,與柳永齊名,著有《張子野詞》集傳世。

張先的作品多為士大夫的生活情趣及山水風光,以抒情、寫景為主,清朝詞家陳廷焯評論他的詞說:

才不大而情有餘,別於秦、柳、晏、歐諸家,獨開妙境,詞壇中不可無此一家。

張先的這首作品描述了一位少女的舞蹈之美,這個女孩綁著螺形的髮髻,輕快地步上紅地毯隨著節奏起舞,她的舞姿輕盈美妙,宛如漂浮於天空,被無形的游絲牽引著。

唐 仕女圖。(大紀元)

她腳穿著美麗的舞鞋,步伐輕盈如飛,沒有揚起半點塵埃,在樂曲停止後收舞那短暫的剎那,她頭上的珠花仍微微顫動呢,結尾餘韻雋永,留給觀者及讀者們想像:是否就此為止呢?還是為下一曲作準備呢?

全詞不過四句便層次分明的描述了這位少女舞蹈家從起舞、急舞、緩舞到舞罷的過程,不特意引經據典,而是樸實精練的敘述,而結尾的安排更令人意猶未竟。@*#

點閱【中國樂舞文學賞析】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功成慶善樂》,又稱《九功舞》。此舞為文舞,由六十四名兒童表演。舞者頭戴進德冠,身穿紫色寬袖的袴褶服,黑髮皮履,其動作安徐飄逸,閒靜幽雅,象徵著唐太宗文治天下的德行。
  • 傳說杜甫是上界的文星典吏,天使派他下凡人間,要為大唐文明成就留下多如瀚海的文章。他要以詩文聲振中土、東傳日本,在完成使命後才能返回天國。
  • 自從謝安夢見白雞而死,到今天已有三百年了,我在你的墓前為你灑酒,與你的英靈一同歡樂痛飲開懷。酒酣興起時候,我自編了《青海波舞》為你而舞,跳著跳著秋風吹落了我頭上的紫色帽子。
  • 作者喬潭,此篇為其代表作,是目前現存文學作品中對劍舞描述得最為精采、傳神的一篇作品。作為主角的裴將軍當指裴旻,他是唐睿宗至玄宗時期人士,唐文宗時期詔令以李白的詩、張旭的書法、裴旻的劍舞為唐代之三絕。
  • 這作品體現了瑤族舞蹈的特點:在湘水的兩岸,高大的樹下四周壟罩著清煙薄霧,未婚男女彼此一起進行春社祭祀,女孩們戴著漂亮的首飾穿著長裙,與男孩們高興著跳著舞,在這裡吃喝著長輩們提供的飲食,在活動中女孩們選定了自己的心上人,就讓神靈做主他們的婚姻,到了隔年的春天,夫妻再一同回家探望父母。
  • 此作品選自《全宋詞》第一冊,《鷓鴣天》為詞牌名,為晏幾道的代表作之一。按字面之意,本作品描寫了與一位歌舞藝人離別後又重逢的場景。
  • 寒山寺位於蘇州市姑蘇區楓橋鎮,坐東朝西,面對古運河,在晨曦一抹或暮色蒼莽之時,於湖水岸邊聽得入耳的木鼓鐘聲不覺令人感嘆天地悠悠的懷古幽思,人人不由自主的吟唱唐代詩人張繼的千古大作《楓橋夜泊》
  • 倘若欣賞一個人,應當如何讚譽?在眾多的譽美之辭中,諸如:以玉樹臨風形容倜儻之士;以雲中白鶴形容隱士高潔;以璞玉比喻有潛質而未經雕琢之人;亦或如瑤林瓊樹,比喻一個人容貌才智出眾,猶如風塵外物……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讚譽,即以鏡喻人,百代流芳。
  • 在水滸故事中,每當豪傑出場,必有詩文介紹其名號與綽號。唯獨武松出場時,綽號一直空懸未著。
  • 古代的史家並不避諱將神奇的預言採擷入史,三國相關的史料中,關於預言的記載很多,其中不乏採自讖緯之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