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矯正可以不拔牙!這樣做解決牙齒擁擠

文/趙哲暘(牙醫診所院長)

牙齒矯正時如果顎骨狹小等原因,往往需要拔牙騰出空間,但這可能對呼吸造成長期影響。(Shutterstock、《矯正可以不拔牙》/大紀元製圖)
人氣: 21133
【字號】    
   標籤: tags: , , ,

牙齒矯正是否拔牙,傳統上,牙齒矯正醫師會依據牙齒是否有足夠的排列空間所決定。顎骨大小足夠與上下顎骨的相對位置適當,就可以提供牙齒足夠的排列空間,以及合適的上下排牙齒的咬合對合;相反地,如果顎骨狹窄,牙齒的排列就會被迫凌亂,甚至有一些人會出現暴牙、小下巴或戽斗的狀況。

在無法擴充空間的情況下,傳統做法只好拔掉幾顆牙齒,以創造空間,讓牙齒凌亂的問題可以獲得解決。不過愈來愈多人不想犧牲健全的牙齒,如果有辦法擴充空間,就希望不要犧牲任何一顆牙齒。希望要向大家介紹的,就是擴充空間的觀念與技術。

傳統矯正拔牙的做法,有何影響?

首先稍微介紹一下傳統矯正的做法與影響。顎骨大小與位置,常常是矯正醫師決定拔牙或不拔牙的關鍵。面對狹小的顎骨、或是不理想的上下顎骨相對位置,為了獲得理想的臉型,通常只好妥協,以拔除牙齒的方式,讓較少數量的牙齒得以在空間狹小的顎骨上排列整齊,甚至透過特別設計的拔牙方式,讓上下顎骨相對位置不理想的狀況,稍微獲得改善。只是,在看起來一切美好的安排下,卻可能隱藏著一些危機。

拔除小臼齒後,雖然牙齒排列整齊,或是暴牙狀況改善了,可是舌頭活動空間卻可能因此變得不足,進而壓迫到咽喉氣道的空間,長期影響呼吸能力,甚至可能造成打鼾與睡眠呼吸中止症。

牙齒矯正如果拔牙,容易影響舌頭活動,進而使咽喉氣道變窄。(圖/《矯正可以不拔牙》)

拔除小臼齒後,上顎骨容易變窄,由於人的上顎骨隨著年齡增長,有變小的趨勢,一旦拔除牙齒做矯正,等於提早讓上顎骨窄化。一來可能容易讓鼻道變得狹窄,二來可能因為上門牙後退,讓下排接觸的下門牙被導引,容易造成下巴往後移動,舌頭活動空間因而受到更多限制,咽喉氣道更加狹窄,甚至因為下顎骨往後移動的關係,讓顳顎關節受到壓迫,而容易出現不適的症狀。

透過拔牙來獲得牙齒排列空間,有其一定的功效,這是目前臨床治療上的主流做法。但是,已經有不少國際級矯正大師都開始呼籲,不要以拔牙做為牙齒矯正的第一選項。可是,不拔牙不就違反顎骨狹窄無法排列牙齒的前提?或是不拔牙矯正,結果變得一口暴牙?

從牙齒擁擠的根本成因,看如何不拔牙矯正

指導我入門齒顎矯正治療的醫師,曾經在課堂中不斷地提醒:「矯正是違反自然的。」

這句話沒有錯,因為一個人從小到大的飲食、咀嚼、吞嚥、發音、表情與姿勢等習慣,造就了牙齒整齊或是不整齊的現況。牙醫師想要透過醫療的手段,將不整齊的牙齒排列整齊,等於違反病人原本正常的生理與習慣,所以可以說「矯正是違反自然的」。

想要不拔牙達成齒顎矯正的目的,並希望在矯正結束後,整齊的牙齒不再凌亂不堪,甚至讓呼吸道保持暢通,而且不會引起顳顎關節症狀,對現今矯正醫師來說,都是正在努力追求的目標。

對我個人而言,就是要重新思考齒列不整與咬合不正的根本原因,如果可以了解到引起齒列不整與牙齒咬合不對位的關鍵,齒顎矯正的治療確實有機會同時達到上面的目標。

不拔牙矯正本來就是一個選項,一般醫師約有三成到五成的患者不靠拔牙來改善齒列不整的問題,而是輔以大量的舌頭與嘴唇訓練,改善口腔周圍肌肉功能;或是靠修磨牙縫、打骨釘來協助。

不過,真正不拔牙矯正的理念是正本清源,嘗試透過擴張顎骨,幫助病人重新獲得足夠的顎骨大小,甚至以非手術的方式,將顎骨移動到適當的位置。我想推廣的就是師法自然的方式,一來提供讀者舌頭與嘴唇功能的正確觀念與練習方式,二來讓大家了解,透過合適的功能性矯正裝置,確實可以擴張與移動顎骨。

矯正時可以通過自然方法,擴大牙弓(顎骨),恢復口腔功能。(圖/《矯正可以不拔牙》)

矯正時牙弓(顎骨)太窄,有兩種做法

牙弓(顎骨)的正常發展是透過咀嚼的刺激,使它橫向擴張。很多人牙弓太窄,乳牙雖排列整齊無縫隙,但因為骨頭沒有擴張,換牙時就出現凌亂的狀況。因此可以嘗試的做法就是:

矯正時發現牙齒太擁擠,有兩種方法可以改善。(圖/《矯正可以不拔牙》)

一、在一樣窄的牙弓上,犧牲幾顆牙,將剩餘的牙齒排整齊。

二、導引骨頭生長到原本就該發展到的寬度,不犧牲任何一顆牙齒,將牙齒排列整齊。

· 牙齒矯正前 你要想清楚這4件事

· 以後可能不需要補牙了!研究:牙能借力再生

· 姿勢錯了傷自律神經?1個運動讓身體回正

<本文摘自《矯正可以不拔牙》 時報出版提供>

責任編輯:李清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