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喜讀史書 以中華歷史教化子民的皇太極

作者:洪熙

清太宗皇太極(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是努爾哈赤(1559年─1626年9月30日)第八子。皇太極在位期間推崇漢家文化,仿照明朝制度設立六部,並廢除了四大貝勒舊制。天聰十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後金為清,年號崇德,是清朝的開國皇帝。

皇太極天資敏慧,驍勇有謀,從少年時代就跟隨父親努爾哈赤馳騁沙場。在位17年中,無論政務多麼繁忙,皇太極仍堅持閱讀正史,手不釋卷。

為了能使國人儘早了解中原文化,他命文臣翻譯《三國志》、宋、遼、金、元等正史以及教人修心養性、明曉事理的漢文典籍。

皇太極廣泛閱讀史書,比如《唐書》、《遼史》、《元史》、《資治通鑑》等等。讀史過程中,他將自己覺得受用的部分認真研讀,並召集臣子暢談讀史體會;外出用兵時,也能如意運用歷史中學到的東西。

三國志.步騭傳殘卷,東晉隸書抄本,高24.2厘米,寬42厘米,現存25行,440字,保存了傳記的後半部和評語的前半部,藏經洞出土,敦煌研究院藏。(貓貓的日記本/Wikimedia Commons

天聰三年(1629年),後金軍(清軍前身)在關內和明軍大戰。皇太極派將帥向守城的明朝軍民傳話:「如果認為我們版圖狹小,不應稱帝,那麼古時遼、金、元都是小國稱帝,誰又阻止得了他們!你們的先帝朱太祖,以前作過僧人,靠著上天保佑,開創一代帝業。自古以來,有一姓稱帝,就永久不變,永遠稱帝嗎?」

皇太極讀史,理解到自古以來,天下從來不會為一姓所有。朝代更迭,有興有衰,即使再強盛的王朝也很少能傳至二十世。明朝皇帝子孫又怎能百世為君?天道變化無常,向來是「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所以皇太極說,只有行善道、體會天心的人,才配得上天子的稱號。

天聰五年(1631年)十一月,皇太極召集後金、漢、蒙古官員,曉諭群臣:

「儒書的內容,多深明道理。朕聽說各位的子弟多不喜歡讀書,認為我國歷來在軍事方面都能取勝,讀書有何用。然而,去年灤州失守,二王不救,遵化、遷安、永平棄城,都是因為不讀書、不曉得義理的緣故。」

「我兵圍困大腸河三個多月,城內官兵死死相守。一直到昨日援軍到來後,我軍才攻下這座城,而錦州、松山二地軍民,依然死守不棄。這些都是因為他們讀聖賢書、曉得盡忠守節的道理。」

「從今以後,凡是後金、漢人等官員,但有子弟八歲以上、十五歲以下,都要為他報名讀書,不許姑息和包容隱諱。如果哪位官員捨不得自己的兒子,不督促他讀書,那就不允許孩子的父親和兄長隨軍出征,就讓他們和兒子一起留在家裡賦閒吧。」

美國傳教士丁韙良《A cycle of Cathay》(花甲憶記)插圖。(公有領域)
皇太極曉諭群臣:「凡是後金、漢人等官員,但有子弟八歲以上、十五歲以下,都要為他報名讀書,不許姑息和包容隱諱。」圖為美國傳教士丁韙良《A cycle of Cathay》(花甲憶記)插圖。(公有領域)

皇太極有一位賢臣,名叫巴什克達海。達海九歲時,開始讀漢書,因此通曉滿漢文義。自努爾哈赤以來,凡是和明朝及朝鮮往來的書函,都是由達海書寫。達海文思敏捷,為人聰慧仁厚,深得皇太極倚重。

經達海翻譯的漢書有《刑部會典》、《素書》、《三略》、《萬寶全書》;而《資治通鑑》、《孟子》、《六韜》、《三國志》、《大乘經》等書還沒有翻譯完,他就去世了。清朝建國伊始,並不了解中華文化,凡事都根據意願行事。達海將歷代漢語史書譯成滿語的,頒行於國中,對滿人了解中華文化中的道德義理幫助很大。達海去世後,皇太極哀慟萬分。

通過讀史,皇太極對王朝盛衰興亡、歷代治國歷史如數家珍。《清太宗實錄》中,有許多關於皇太極讀史、以史為鑑締造偉業的記錄。皇太極將史書中的謀略和智慧,如意地為己所用,以史為訓,曉諭群臣和將領,終為大清王朝入主關內、一統華夏,奠定雄厚基業。@*

皇太極將史書中的謀略和智慧,如意所用,以史為訓,曉諭群臣和將領。圖為清太宗常服袍褂像。(公有領域)

事據:
《清太宗實錄》卷五、卷二十
《滿洲祕檔》
《掌固零拾》卷一
《嘯亭雜錄》卷一
《皇清開國方略》卷二十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