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

【節氣典故】立秋食俗 古人的養生智慧

立秋日的意外。(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6438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8年08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周慧心綜合報導)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今年8月7日21時30分,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秋預示秋天即將來臨,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穫季節到了。

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涼風至:溫度改變,颳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於暑天中的熱風;白露降:早晨會有白茫茫的霧氣產生,尚未凝珠;寒蟬鳴: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同其它節氣相同,自古流傳下來一些立秋的飲食習俗,而這些習俗大都與預防疾病有關。所謂「民以食為天」,古人會根據不同時令的食物,調節身體,以減少疾病。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寫說,順應四時養生要知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要想達到延年益壽就一定要順應它、遵循它。

雖然說「一場秋雨一場寒」,但是立秋日仍處在「三伏天」的中伏,還是非常酷熱。所謂「火燒七月半,八月木樨(桂花)蒸」,「秋老虎」頗凶,不得不防。這段時間的氣候特點是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此時,暑熱容易耗氣傷津,養生當以解暑清熱祛濕、健脾益氣扶陽為主,因此立秋食俗多與此相關。

吃茄子

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時候。(龔安妮/大紀元)

民諺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時候,因為人們認為對付「秋老虎」要食用一些清熱祛暑的食物,比如茄子。中醫認為,茄子味甘性寒,無毒,入脾、胃、大腸經,具有清熱止血、消腫止痛的功效。另外,茄子是唯一有肉感和肉味的蔬菜,適合那些想貼秋膘但又沒錢買肉的人。

吃西瓜

西瓜能開胃、助消化、止乾渴、去暑疾,可利尿、促新陳代謝、滋潤營養。( Fotolia,大紀元)

中國民間有立秋之日「咬秋」的習俗,即在立秋之日啃吃西瓜,意用西瓜「咬」下「秋老虎」,迎接涼爽的秋季。

古人認為立秋時吃西瓜可以消除初秋之邪,潤養五臟,且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

清代《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時人在立秋前一天,陳冰瓜、蒸茄脯、香薷湯(香薷飲)等放在院子裡露宿一晚,於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香薷飲是中醫的一個古方,由香薷、白扁豆和厚樸三味藥組成,具有消暑祛濕、預防痢疾的作用。

吃肉

秋香老師用赤崁糖做出的香醇紅燒肉。(糖郊赤崁糖商行提供)

立秋,民間素有「貼秋膘」的習俗。「苦夏」人們胃口不好,因此想在天氣轉涼前補充熱量,那麼吃燉肉就是首選。燉肉既補充了必要的營養如脂肪、蛋白質以及多種微量元素,又起到了增強肌體抵抗能力的作用。另外,燉肉用的各種中草藥,對人體更是起到了祛瘟除濕、平補平瀉的療效。

吃「渣」

山東萊西地區則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種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俗語說:「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看來這也有防痢疾、防秋季腹瀉的作用。

喝「秋水」

立秋日,古人會取井水來喝,叫喝「秋水」。(Fotolia)

《武林舊事》中記載:「立秋日,都人戴楸葉,飲秋水、赤小豆。」過去很多人家中都有井,每逢立秋,家家戶戶都會到井口前取水,這就叫喝「秋水」。打上一碗井水,在正午時分放在太陽底下晒一會兒,再端給家人每人喝一口,可以消除暑熱,且秋來身體健康,不鬧肚子。

吃桂圓肉

桂圓。(Fotolia)

立秋節氣是台灣桂圓的盛產期,桂圓營養含量高,素有「南桂圓、北人參」之稱。立秋之後,天氣逐漸轉涼,吃桂圓對有過敏體質、頭暈目眩、四肢冰冷的人,都有溫補效果,尤其對貧血、失眠、健忘等症狀,是很好的養生補品。

食小赤豆

浙江義烏有立秋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7粒至14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秋天的五行方位在西),據說這樣秋天不會犯痢疾。

立秋進補需先調理脾胃,調理脾胃須側重於清熱、利濕、健脾,而小赤豆正好有此功效,可使體內的濕熱之邪及時排出,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同時小赤豆還具有補血作用,可以為秋冬進補奠定基礎。

吃清涼糕

浙江金華有個習俗,立秋這天要吃清涼糕。就是用番薯澱粉熬成羹狀,倒在碗裡。待第二天早上,結成一整塊。遠看似一塊圓潤剔透的白玉,然後切成小塊,撒上白糖、醋、薄荷,清涼爽口、酸甜開胃。金華的清涼糕,用的都是純天然的原材料,有清熱解暑、除毒去濕、滋陰養顏、潤燥護膚等功效。@#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即為驚蟄,此時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冬眠的昆蟲,草木也競相舒展。今年的驚蟄是3月5日23:28。
  • 今天春分,在凌晨00:15之時,太陽直射地球赤道,晝夜等長,陰陽各半,此後北半球晝漸長。漢董仲舒《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至於中春之月,陽在正東,陰在正西,謂之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 清明即是節氣也是節日。為何二十四節氣中唯有「清明」一枝獨秀,被當做隆重的節日呢?
  • 穀雨節氣的第一候花信風就是牡丹,因此牡丹也被稱為「穀雨花」,民間流傳著武則天將牡丹貶去洛陽的傳說,事實是⋯⋯另據古書記載,因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這又是怎麼回事?
  • 「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今年5月5日21時25分,太陽到達黃經45度為立夏,預示著季節的交替,告別春天,迎來夏季。
  • 今年5月21日10時14分太陽到達黃經60度,進入二十四節氣之小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滿者,物至於此小得盈滿。」
  • 今年6月6日01時29分太陽到達黃經75°,此時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芒種,它是夏季的第三個節氣,表示仲夏時節的正式開始。
  • 6月21日18時07分太陽到達黃經90°進入夏至。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白天最長、夜晚最短。古時候又把這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陽運生到最北的一日。從這一天起,進入炎熱季節,天地萬物在此時生長最旺盛。
  • 古人講「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一年中生命發揚的季節。穀雨是暮春的最後一個節氣,錯過穀雨終就錯過了今年的春天。切切要惜春,就在正當下!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春分之後到來,此時天地萬物的生長皆清淨㓗齊陽氣發,所以稱「清明」。自古以來清明融合了節氣、歷史的內涵,形成古老又豐富多元的節俗!其中不少節俗傳自僅相隔一二天且節俗用意又相近的寒食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