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開打 專家解析對川普關稅的四誤解

人氣 3709

【大紀元2018年07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林燕編譯報導)美中首輪貿易戰已經正式打響,雙方互徵340億美元商品的關稅。美國排名第一的科技智庫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主席阿特金森(Rob Atkinson)和研究員埃澤爾(Stephen Ezell)聯合發文,對讀者常見的部分川普對華關稅誤解進行點評。

以下是其中的四個誤解的解析,及其正確的理解。

誤解:關稅是針對整體經濟  正解:關稅是轉帳付款

反對關稅的人士提出一個主要論點是,關稅是一種成本。在川普政府發布關稅公告後,《時代》雜誌發文羅列「因川普貿易戰會讓你多付錢的所有產品」。

阿特金森的報告點評說,「關稅不是對整體經濟的成本,是轉帳付款。」換句話說,關稅是從經濟的一部分獲取資金、並將其轉移到另一部分的做法。

報告說,因為加徵關稅,消費者將為某些產品支付更多費用,但政府收入也將增加。如果聯邦政府用這些收入來減少相當數量的稅收(或增加公共支出),那麼平均而言美國人並沒有變得更糟糕,至少在靜態上,不用考慮關稅對生產的經濟影響。或者如果政府使用這部分收入減少國家債務,那麼也許現在消費者情況會變糟,但未來對美國人會更好。

誤解:對消費品和資本品徵稅相同  正解:兩回事

川普總統宣布的對中國進口產品的關稅與中國(共)宣布的對美報復性關稅之間存在的最顯著區別是,前者集中在生產商品(電機、工業零件等中間投入商品),而後者側重於消費品(主要是食品等最終產品)。

阿特金森等表示,川普政府這麼做的原因很明確:政府明白,如果選民不必面對日常消費用品的快速價格上漲,那麼選民的政治反對就會減少。

對生產商徵收的關稅更多是隱性稅,只有當公司轉嫁增加的成本時,價格才會上漲。

反過來,中共對消費品徵收關稅的一個原因是它不想放慢中國企業的資本投資。ITIF基金會模擬了對信息和通信技術(ICT)產品(包括計算機、服務器、智能手機、半導體、軟件和科學儀器等)徵收關稅、對美國生產率帶來的影響,發現在25%的關稅稅率下,美國經濟增長在關稅實施後的第一年將減緩0.105%,如果持續10年,累計經濟損失為3,320億美元。

這是什麼概念?關稅帶來的經濟影響屬於經濟預測的誤差範圍內,10年累計關稅損失是美國一年GDP總量的1.8%,可謂影響是微乎其微。

誤解:關稅會讓經濟失衡  正解:對華關稅卻是在糾偏

經濟學家反對關稅的一個主要論點是,人為提高某些商品的價格,當經濟體對這類商品的消費量太少,或者選擇消費更多低生產率生產者提供的商品,會降低GDP。換句話說,他們認為,關稅會扭曲分配效率。

但如果關稅是糾正外國補貼現行扭曲做法的回應,就正如白宮貿易和產業政策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所說,這種論點的「明顯問題在於它忽略了分析的起點」。

納瓦羅表示,現在的對象是一個被不公平補貼高度扭曲的市場,遠不是經濟最佳均衡。「在此基礎上,只有關稅才可以使市場轉向、並成為更有效的解決路徑。」他說。

阿特金森等非常贊同納瓦羅說的,「這當然是對的」。他舉例說,如果中共政府對太陽能電池板出口補貼40%,那麼對太陽能電池板徵收相同的關稅將使全球市場恢復平衡。

他認為,如果川普當局的關稅確實是針對採用創新-重商主義政策的國家,他們對國內產業提供大規模補貼,將另當別論。他表示,外界的擔憂集中在川普當局的關稅操作是否會超出此範圍,影響其它正常貿易的國家和產業。

誤解:關稅對國內產品徵稅  正解:關稅對國內商家的外國產品徵稅

關稅已經成為經濟體系的核心部分。在20世紀初,美國大多進口自然資源並將其加工成製成品,部分出口到其它國家。因此,關稅主要適用於外國公司生產的商品。

但過去半個世紀中,全球製造系統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複雜的連鎖供應鏈網絡,公司在美國生產一部分產品並將其運往另一個國家進一步加工,然後再回到美國進行最終加工和出售。

以半導體為例。美國有世界領先的半導體生產商,之前都在美國境內進行所有研發(R&D)、芯片設計和大部分先進生產。作為全球化供應鏈的先驅,20世紀60年代後,美國芯片行業已將幾乎所有成品集成電路運往中國和其它亞洲國家進行最終組裝、封裝和測試。

雖然有很多芯片留在亞洲進入最終消費,但還有些芯片被送回美國,主要供美國集成半導體的工業公司消費,如汽車公司。如果對這部分回流的美國公司在境外生產的商品徵稅,當然會增加商品成本。

這是美國企業選擇遷回美國本土生產的一個原因,就是擔憂川普當局會對回流的美國企業在境外生產的商品徵收關稅。#

責任編輯:林妍

相關新聞
川普堅決反制中共 專家企業鼎力支持
貿易戰在即 中美雙方的作法大對比
分析:中共若打擊美品牌 會傷及自身企業
貿易戰週五開打 人民幣匯率或再暴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