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位善良的費老先生 榮獲皇帝誥封

作者:杜若
清朝有兩位姓費的善人,他們都同樣樂於行善,只是方式不同,都受到皇帝的誥封。圖為清 丁觀鵬《太平春市圖》。(公有領域)

清朝有兩位姓費的善人,他們都同樣樂於行善,只是方式不同,都受到皇帝的誥封。圖為清 丁觀鵬《太平春市圖》。(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394
【字號】    
   標籤: tags: , , ,

清朝有二則發生在常州的民間故事,主人翁都姓費。這兩位老先生,一個身處官衙查案,一個身在市井經商。他們都同樣樂於行善,只是方式不同,最後都受到皇帝的誥封。

災荒引民亂  費善人一席話救萬人

大清乾隆年間,江蘇爆發了嚴重的災荒。由於江陰縣(現稱江陰市,位於江蘇省南部)縣令安撫百姓的措施失當,引發民情不滿,最終演變為民亂。事件平定後,江陰縣令裁定亂民聚眾謀反,並將此事飛報朝廷。

一位巡撫大人得知民亂後,便親自趕往江陰縣探察,想安撫激憤的民情。當時費鶴汀中丞的祖父費氏,在鄰近江陰的常州擔任招房吏,便跟隨郡守前往迎接巡撫。

圖為《山水集景冊.元盛懋山水》。(公有領域)
費氏在船外靜靜等候巡撫大人。圖為《山水集景冊.元盛懋山水》。(公有領域)

郡守獨自上船去見巡撫大人,費氏就在船外靜靜等候。過了許久,巡撫和郡守才走出來。巡撫初次見到費氏,看他相貌十分奇特,就召他進去問話。

當時江陰縣官府已抓捕民亂首謀與他的黨羽共幾十人。但坊間傳聞,因百姓犯下謀反罪,朝廷將屠殺全城。一時間傳言傳得沸沸揚揚,百姓個個心生恐懼,人心惶惶。

巡撫大人得知費氏是招房吏,向來熟悉地方案情,於是詢問他,應該如何處理眼下民亂。按照慣例,凡是犯下謀反罪,不分老少都應處決。巡撫問費氏:「如何量刑才最公允恰當?」

量刑的兩種辦法

費氏反問巡撫:「大人您是想以嚴刑峻法來辦,還是想以積德的方式來辦,好使後代子孫榮列公侯?」巡撫要他先說說這兩種辦法,聽完後再做決定。

於是,費氏說到:

「如果全城百姓都參與謀反,按例當斬。然而江陰之事,事發倉促,貧窮的百姓因災荒所迫,只希望能有一點糧食活命,並不敢造反。假如真的屠殺全城百姓,這也不是當朝天子愛護百姓的本意。

「如今,已經抓獲領頭作亂的罪魁禍首。下官愚見,不如按照強盜聚眾打劫論處,將首犯斬首示眾,其他黨羽判處流放充軍,這樣決斷,於情於法都較公允。這也是能使巡撫大人後代子孫榮列公侯的辦法。」

古人相信,祖上行善、救人可積德,能蔭福後代子孫。巡撫認為他講得很在理,於是令費氏擬定公文,處決首犯一人,流放十多人。

費氏一席話,救下全城上萬人。事件之後,他累次受封,一直到一品光祿大夫、振威將軍。不僅如此,他的兒孫也官運亨達。費氏的兒子,從副貢生升到陝西潼商道,官居正四品;費氏的孫子費開綬,即費鶴汀,位至中丞(正二品),掌管一省軍政、民政。費家後代子孫,高官輩出,門楣光耀。

當時的人認為,費家榮光顯耀,都是因費氏一席話救了上萬人之故。俗話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何況他救下那麼多人呢!

不揭人短 寬仁的費善人

圖為明 仇英《十八學士登瀛洲圖》局部。(公有領域)
費老先生常常周濟鄉民。鄉裡的許多窮人,多半都在他家吃飯,得以度日。圖為明 仇英《十八學士登瀛洲圖》局部。(公有領域)

巧的是,在常州還有一位費善人,即費耕亭觀察(官職名,主管一省提學、屯田等事務)的祖父。費老先生經營一家雜貨店。因其慷慨仗義,左右鄉鄰都稱他為善人。他常常周濟鄉民。鄉裡的許多窮人都在他家吃飯,得以度日。

有一次,年關將近,鄰居家的一個老人過來吃飯後,坐在櫃檯旁邊久久都未離開。直到店裡的夥計打開櫃子,才發現少了十塊銀元。夥計四下尋找,怎麼也找不到,忽然想起坐在櫃檯旁邊的老人。夥計當即抓住他,果然在他身上搜出了十塊銀元。

當時,人們紛紛斥責老人:「吃人家的飯,還偷人家的錢。」老人也慚愧的無地自容。就在這時,費善人走了出來,詢問情況後,立即對眾人說:「哎,你們都弄錯了。那是我見他貧困,從櫃裡拿錢給他的。一時忘了告訴你們。你們怎麼能罵他呢!」

費善人轉而向老人致歉:「這事他們不知道,錯怪您了。您千萬不要見怪!然而您也太遲鈍,為什麼不告訴他們實話,是我送的錢,在這裡乾等著挨罵呢?」接著他又拿出四千錢,送給老人做為過年的費用。老人接過錢,歡天喜地地拜謝而去。

費善人心地寬厚,明明知道老人偷錢,不僅不責怪他,還設想周全,打消眾人猜忌,保存老人的顏面。後來,費氏的善行廣傳,還多次受到朝廷誥封。

這兩名常州老善人,費鶴汀的祖父一席話救下上萬人;費耕亭祖父心地仁慈,令人歎服。這些民間故事沒有轟轟烈烈的情節,卻代代相傳。或許,是因它們與人們心中與生俱來的良善產生了深深的共鳴吧。@*

事據《坐花志果》上卷35、36

責任編輯:王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