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官員:中共極權主義發展科技 威脅西方

人氣 4150

【大紀元2018年08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林燕綜合報導)日本一名政府銀行家表示,中國(中共)的工業戰略對西方國家來說「非常危險」,因為極權主義國家可以忽視公民隱私,並獲得新技術優勢。

「由於隱私問題,我們在收集大數據時遇到了很多問題。」日本國際協力銀行(Japan Bank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行長前田匡史(Tadashi Maeda)在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說,「但中國(中共)沒有這樣的問題。」

日本國際協力銀行是政策性銀行,是日本政府對外實施政府開發援助(ODA)的主要執行機構之一。

前田表示,在大數據收集方面,像中國(中共)這樣「更加極權主義的政權」,讓外界更加擔心大數據可能被濫用。

「我認為這非常危險。」前田說。他表示,包括美國、歐盟和日本在內的國家需要通過制定共同的數據使用規則來對抗中共這種努力。

陸媒:人工智能的首要任務是維穩

日本官員前田表示,「中國製造2025」計劃更讓中國公司在人工智能和其它新技術方面獲得優勢,這些技術依賴於大量數據處理,如數十億的在線聊天記錄。

目前,中國(中共)政府已經基於大數據的使用,通過監控攝像頭和面部識別技術網絡構建了世界上最複雜的安全系統之一。

《華爾街日報》去年也曾刊文對比說,美國使用人臉識別技術是為了確認犯罪嫌疑人的身分,而中共則正快速運用新技術對中國公民進行監視。

2017年12月,BBC駐北京記者沙磊(John Sudworth)在貴州省貴陽市測試中共人臉識別系統「天網」的找人時間。當沙磊的照片進入當局的「數據庫」,其才「潛逃」7分鐘就被警察抓捕。

大陸中新網2017年9月的報導說,天網工程的首要任務不是打擊普通刑事案件,而是維穩。

上週四(8月23日)深夜,深圳沙井派出所多位民警在無任何手續的情況下強闖民宅、帶走一名女子的視頻更在網絡熱傳。「你網上說了什麼」成為中共警方深夜請普通民眾到派出所的又一新理由。

美日在WTO提交數據貿易新規 牽制中共

4月,日本和美國在世界貿易組織(WTO)會議期間提交了數據貿易新規提案、啟動討論。

日本媒體指,日、美的數據貿易新規是希望牽制中國(共)。《日本經濟新聞》報導說,中共等推行數據保護主義,已成為日、美擔憂的問題。

中共2017年以安全保障為由制定《網絡安全法》,禁止外國企業把在中國境內收集的客戶信息和當地法人的個人信息數據轉移到境外,變相要求外國企業在中國境內設置服務器。

日本當局還提出禁止各國政府要求外國企業公開相當於產品設計圖的「源代碼」,以及取消音樂和影像等數據產品的關稅及推進電子簽名普及等。

外界一直擔心,因中共刻意放鬆行業監管,讓中國科技初創企業通過訪問更大的數據集來訓練人工智能(AI)算法,從而加快趕超國外同行的步伐;但在沒有法律約束中共政府不違背道德、介入企業合法經營行為的前提下,人工智能發展可能是災難。

《科學》雜誌在2月發表文章說,中共發展人工智能有著「陰險的一面」,它尋求利用人工智能的技術進步進行監控和審查以及用於軍事目的,人工智被打磨成當局執政的工具。

文章引述美國人工智能促進協會(AAAI)主席Subbarao Kambhampati的話說:「這正是令西方人對於人工智能心懷恐懼的地方。」

美歐日共同反對「中國製造2025」計劃

川普(特朗普)政府已在獲得日本和歐盟的支持下,對中共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共同提出抗議。中共的2025計劃確立通過高補貼提振中國工業在高科技領域的發展,更列名在2025年要達到的占領全球市場詳細計劃。

華盛頓擔憂,中共的2025計劃充斥著中共對中國高科技公司的補貼,這將給這些企業在全球競爭中帶來不公平的優勢。

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在提到「中國製造2025」時說,它是在國家層面上與有相應產業的國家競爭。

萊特希澤表示,如果是中國要在這些產業和其它國家正當競爭,那沒有問題;但通過投入3000億美元補貼、限制市場准入,以及強制技術轉讓等手段,犧牲他國利益為代價,那就另當別論。

這是導致中美關稅升級對峙的核心原因。目前,雙方已經開始對價值500億美元的進口商品互徵關稅,同時還有未來的關稅在路上。

全球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全球科技政策事務負責人特寥洛(Paul Triolo)曾分析說,美國針對「中國製造2025」發聲並非是要阻止中國的科技發展,而是希望中國為這些前瞻性產業的發展建立以市場為基礎的公平競爭體系,而不是以國家資本主義以及政府的巨大投資來扭曲全球供應鏈。

但中共官方卻宣稱,2025計劃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定,也沒有歧視外國公司。#

責任編輯:林妍

相關新聞
中共大規模投資人工智能 背後有陰險一面
人工智能無法掌握常識 遠遠低於人的智能
科技巨頭為何爭先研發人工智能芯片?
中美貿易可談 人工智能科技之爭難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