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鑿花師蔡德太 用雕刻守護寺廟古蹟文化藝術

人氣: 96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18年09月14日訊】許多外國朋友,對台灣的寺廟印象很深刻,感覺很像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雖然現代化的大樓高樓林立,但是古色古香的廟宇佇立在其中,就好像在提醒著我們,不要忘記自己文化的根。

從古時起,雕刻就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小到家居用品,大到牆壁浮雕,無一不體現了工匠的巧思與精湛技藝,世事變遷,如今雕刻似乎與我們漸行漸遠,可是有一個地方,卻保留了這些精美的藝術,有的已經有百年歷史了。

全台灣共有上萬座廟宇,而台南是最多的,大大小小的寺廟超過了一千座,每逢節慶,更是香火鼎盛,古都台南是台灣最早建立的城市,也是傳統文化的重鎮,吸引著國內外的遊客前來,體驗傳承的文化與古韻悠然;這些古蹟得以留存到今天,也不容易,它們也需要守護者。

從事寺廟雕刻四十年的時間,蔡德太老師以一雙巧手,修補、復刻寺廟中細膩精細的雕花,讓它重現風華,讓觀者心生敬意。現在帶大家到鑿花師蔡德太的世界,來聽聽他跟這些古蹟的故事。

蔡師傅一開始不是特別想要去學木雕,也不清楚自己是不是這麼有興趣,但慢慢做的過程中,才發覺到雕刻滿好玩的,起初做學徒的時候是做小木,後來他想轉型做一個寺廟雕刻,因為寺廟雕刻的構件厚度都很厚,技術也比較高,他的第一間寺廟就是台南鹿耳門天后宮,在那邊做修光,學到一定的經驗之後,去了台北土城聖母廟,也是蔡師傅平生第一次接觸做塑型的,一直在挑戰自我的過程。

當時差不多17歲左右的蔡師傅做塑型的時候,就下定志願說:「不管什麼構件,不管它是圓柱、方形或什麼東西,我一定要會做。」也因為如此堅定的他,讓他日後每樣東西也真的有達到了如此高掌握工藝的技術。

古時雕刻就與生活息息相關,從家用品到牆壁浮雕,體現了工匠的巧思與技藝。(影片截圖)
蔡德太老師以一雙巧手,修補、復刻寺廟中細膩的雕花,讓它重現風華。(影片截圖)

從原本的一些設計,都要去考量然後去做雕刻,還得考量到高低層面,在蔡師傅腦袋裡已經刻好了。在他立下志願後,開始對於木雕有了新的認識,慢慢也對雕刻產生了興趣。

雕刻是孤獨的,很多時候只有和木頭對話而已,可是這一刀一刀的雕琢,又好像是一種修行;撫觸著寺廟禪院中,那些安靜的木製紋樣,好像能連通古今,映出前世的輝煌。

遇到不同的挑戰,蔡師傅表示要先放下自己的技術面,也要放下自己既有的想法、觀念,要先放空自己,才有辦法複製跟原本雕刻一樣的東西;需要一個很謙虛的心態,去配合早期前人的智慧,不管過了幾百年或是幾千年,只是將你現在已有的技術,去把前人的東西留下來,讓更多的後人去看原本的樣貌。

雕刻是孤獨的,很多時候只有和木頭對話而已,每一刀的雕琢,都像是一種修行。(影片截圖)

位於台北的大龍峒保安宮,保存了許多珍貴的傳統工藝,包括石雕、剪粘、彩繪以及木雕等等,因傳統工法結合現代科技的修復成果,成為全台灣各級古蹟修復的最高典範,並獲得2003年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榮譽獎。而蔡師傅就是參與雕刻修護工程的主匠師。

對於復刻每一個細節都不能忽略,心態要很戰戰兢兢的,說辛苦也有它的辛苦,但是當你完成之後,你會有一種成就感。從蔡師傅選擇了雕刻起,也就選擇了風雨兼程、義無反顧,在數十年寺廟修復重刻工作中,他常以廟為家,有時要持續幾年的時間,這樣的千錘百鍊,反而磨練了他的心志,技藝更為超群。

如今的社會手工藝者已經越來越少了,令人欣慰的是,蔡師傅已經後繼有人,並且打破人們對木雕的既定印象,李昀芷身為女孩子,卻憑著自己的努力,雕刻出自己的一片天,她說因為夠喜歡,所以可以一直堅持下去!

如此堅定的蔡師傅,讓他日後每樣東西也真的達到了如此高掌握工藝的技術。(影片截圖)
因為有鑿花師的存在,讓廟宇古蹟免於腐朽、損毀的命運。(影片截圖)

正因為有蔡師傅這樣的鑿花師在,讓廟宇古蹟免於腐朽、損毀的命運,才能讓古人的智慧傳承下去,給今天的人們帶來福祉;古廟的芳華背後,是勞作的身影讓一切變成可能,得以福澤後人。能被及時修護、保存的工藝是幸福的。

守護祖先流傳至今的文化精華,是現代人責無旁貸的浩大工程,寺廟裡極盡精美的木雕工藝,有專司修復的匠師,讓傳達敬天重德的傳統文化再現風華,循著長者的足跡,抓緊能保存的文化根基,這就是無法由圖像和文字全面呈現的傳統工藝——廟宇修復

觀看完整影片»

台灣植物與農特產打造出 充滿自然香氣的台灣紙 飄香國際

撰稿:1000步的繽紛台灣,改寫:王翧宇,視頻製作:豪爾李,責任編輯:人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