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舞火龍迎中秋 獨特習俗引群眾夾道圍觀

本港中秋傳統習俗多 吃月餅及團圓飯、賞月、玩燈籠

人氣 1143

【大紀元2018年09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梁珍香港報導)黃曆八月十五中秋,是華人僅次於冬至、黃曆新年的最重要節日。中秋又稱團圓節。「每逢佳節倍思親」、「人月兩團圓」正是描述中秋佳節。香港人一向重視中秋,家家戶戶吃月餅、團圓飯、賞花燈、玩燈籠等必不可少,另外還有過百年歷史的舞火龍,昨晚(23日)已率先在港島大坑、薄扶林等傳統村落舞動,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吸引大批市民、遊客圍觀,倍添節日喜慶。

中秋前夜又稱迎月日,銅鑼灣的大坑一連三天舉行舞火龍。雖然昨日偶有陣雨,但無損火龍熱鬧登場和市民觀火龍的興致。全長220呎的火龍,龍身插滿兩萬多支香燭,由約300名表演者輪流舞動,穿梭大坑的大街小巷。晚上未到7點,已有近千名市民在浣紗街兩旁等候觀看舞火龍表演。

有專門從大陸來的遊客說,早就聽說香港中秋舞火龍傳統,故特意來港觀看,讚揚香港節日氣氛濃厚。

傳承130年 中秋連舞三日

舞火龍之前,主辦團體先進行傳統的拜祭儀式,並為火龍和龍珠上香點睛。整個儀式可分為「火龍過橋」、「火龍纏雙柱」、「綵燈火龍結團圓」三部分,連續三晚每晚從8點表演到10點為止。

火龍的龍頭龍身是以粗麻繩、藤架、珍珠草紥作組成,龍頭重48公斤,身體分為32節,合計長度為67米,插滿近兩萬枝線香、加上紅帶等裝飾,由300人一起舞動著,場面盛大壯觀。

這項習俗相傳起源於19世紀,是大坑村的村民為了祈求消除瘟疫而起的活動,至今已經130多年的歷史,2011年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香港獨有的文化特色。

火龍今晚中秋夜10點將從大坑舞到維多利亞公園足球場,與市民共度佳節。

颱風後菜加價 酒樓生意旺

另外,受強颱風「山竹」吹襲破壞,本地蔬菜幾乎全部失收,菜價上揚。香港入口蔬菜批發商會會長袁昌預料,現時香港蔬菜主要靠昆明、河南及海南等地接濟,相信中秋前後菜價貴10%至20%。

市民陳小姐說,今年中秋菜價比平時貴一半,生菜一斤由10元加價至15元,瓜類更加價一倍,水果價錢則變化不大。談到風災後過中秋,陳小姐稱如往常一樣,和家人一起吃月餅、蛋糕和水果,還有賞月。

市民徐太則稱,自颱風後沒有買菜,因為之前買的菜還未吃完。但據她觀察,菜價比平時只貴兩三元,不算太貴。她在中秋過得比較簡單,只會吃月餅應節。

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表示,受山竹影響,日前餐飲業生意額較為低落,但臨近中秋,生意已明顯轉旺。據多家酒樓反映,中秋當日訂檯已爆滿,相信會比平日多10%生意額,較去年中秋節增加5%盈利。雖然山竹令食材成本上升,但他認為,各酒樓早已定好菜單及價格,相信不會加價。

香港民俗專家周樹佳表示,早在英治時期,香港中秋次日就被定為法定假期,方便市民正日通宵歡慶佳節,在華人社會算是罕見,足見香港對中秋節的重視程度。

香港保持中秋的習俗很多,除傳統吃月餅、賞月、玩燈籠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比如舞火龍,以及賀太陰娘娘誕等。

被遺忘的太陰娘娘祭月誕

除在銅鑼灣大坑外,薄扶林、香港仔、新界坪輋也會有舞火龍活動,讓村民遊客齊齊參與,保留香港傳統習俗。另外,八月十五相傳是太陰娘娘月神的誕辰,中秋因而有祭月的傳統。

香港中、上環交界有一處地方老一輩稱為「三十間」或「卅間」,範圍約為卑利街至水池巷、荷李活道對上、堅道對落,因以前這裡曾有30間小石屋而得名。

周樹佳指,住在三十間的多為海陸豐(廣東汕尾)人,早年逃來香港時,將傳統習俗也帶來香港。通常他們在八月十五有拜太陰娘娘傳統,請師傅打牌子、演奏音樂等,祈求風調雨順。

以前當區很興旺,但後來因舊區重建,居民四散,這個傳統在80年代尾、90年代初已走向式微,只剩下一間房還供奉太陰娘娘。

中秋節傳統重團圓孝道

對於中秋節的意義,周樹佳認為關鍵在於「團圓」二字,也是體現孝道的重要日子。這一天遊子會回家,一家人聚在一起話家常,吃團圓飯,充滿濃濃的人情味。因月光很大很圓,給人以美好的感覺,故希望中秋賞明月,慶祝好的收成。

周樹佳指,老一輩很重視過中秋,尤記得母親預備很豐富的團圓飯,除有雞有魚,應節蓮藕湯外,還要飯後一起搓湯圓,同時預備菱角、水果等豐富食品拜神。

孩子們最喜歡的是玩花燈,煲蠟燭,也是一年中名正言順「玩火」的日子,雖然父母會提醒大家要注意安全,但也「恩准」小朋友們「玩火」。他對現代花燈轉為電子燈,略感惋惜,認為少了些懷舊的味道,「特別是蠟燭搖曳的時候,予人神祕的感覺」。◇#

責任編輯:陳玟綺

相關新聞
香港第一餅店深耕台灣 跨世代80年的傳奇
香港詠藜園健康月餅義賣
畢書盡忘記中秋習俗 媽媽趁機討零用錢
Telstra推出新智能手機新套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