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人神事

小小女童 為何生來財源滾滾

文/宗家秀

真正的供養,廣廈萬千,不及幼童的一捧沙土,沐手焚香,不及糞掃中的一枚銅錢。圖為明陳洪綬《童子禮佛圖》軸,絹本。(公有領域)

  人氣: 476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她一出生,右手就攥緊小拳頭,一直不撒開,直到五歲那年,父親展開她的手,發現稚嫩的小手心裡,居然有一枚黃澄澄的金幣。把那金幣從手中拿走,小手心裡立刻又現出一枚金幣……隨取隨有,取之不竭,頃刻間,金幣便堆滿房間……

她一出生,右手就攥緊小拳頭,一直不撒開,直到五歲那年,父親展開她的手,發現稚嫩的小手心裡,居然有一枚黃澄澄的金幣。

父親大為驚訝,把那金幣從她手中拿走,立刻像變魔術一般,小手心裡立刻又現出一枚金幣,把金幣再拿走,又出現一枚,隨取隨有,取之不竭,頃刻間,金幣便堆滿整個房間……

她就是古代印度阿育王的女兒。

阿育王對此感到非常神奇,於是去請求耶奢羅漢長老開示,長老說出了一段因緣

佛陀在印度傳法時,和眾比丘前後簇擁著進入王舍城內化緣,走到街巷,看見兩童子正在玩沙子,他們將沙子堆成城堡、房屋、糧倉,再將沙粒當成米粒等乾糧,放於糧倉中。兩個小童子一個名叫德勝,另一個名叫無勝。

當佛陀緩緩走近,兩小兒不覺中停下手中的遊戲,心中升起無限恭敬之心,因為佛陀神聖的光芒,也照射到他們身上,他們感受到那莊嚴慈悲的力量。天真的德勝從剛剛建好的「糧庫」中雙手掬捧著一捧沙粒,當作「米粒」敬獻給佛陀,並虔誠發願:「我將來一定要在普天之下廣設供養,方便修者化緣齋食。」

這美好純真的誓願,種下了來世的福德。佛陀涅槃百年後,德勝轉生為須彌山南部的贍部洲之王,住在恆河河岸的華氏城,名號阿育王。阿育王在各地建造八萬四千寶塔,放置四處收集來的佛舍利,而且常常在宮中供養眾多僧人。

https://ka.m.wikipedia.org/wiki/%E1%83%A4%E1%83%90%E1%83%98%E1%83%9A%E1%83%98:Ashoka_pillar_at_Vaishali,_Bihar,_India.jpg
印度毗舍离(Vaishali)的阿育王石柱,佛陀在此涅槃。(Bpilgrim/Wikimedia Commons)

王宮裡有一位貧賤的婢女,看見阿育王如此富有和德善,心中經常讚歎和仰慕:「王前世一定是個禮佛行善的人,才有今生果報。我前世造孽,今生貧賤。如果不修善行,將來還不知怎麼樣呢。」

想著想著,婢女一邊傷心地落淚,一邊灑掃宮院。忽然,她看見糞土中有一枚銅錢,就小心撿起了起來,並用自己的衣袖擦拭乾淨。恰在此時,她碰上剛好齋食的僧人,就滿心歡喜,把這枚銅錢布施給了他們。不久,婢女病故。

阿育王夫人懷胎十月後,生下一女嬰,相貌端莊,形態曼妙,舉世無雙。奇怪的是,女孩的右手從落地開始就一直攥緊,不撒開。

耶奢羅漢長老說,這女童就是那婢女轉生,因她將手中僅有的一枚銅錢給了僧人,因而得大福報,不僅投生帝王家,品相端淑,且財富與生俱來,無窮無盡,源源不斷。

可見,真正的供養,廣廈萬千,不及幼童的一捧沙土,沐手焚香,不及糞掃中的一枚銅錢。佛陀怎會像人一樣喜歡財物呢,他要的不過是信佛者一顆虔敬之心啊。

明 陳洪綬《童子禮佛圖》軸,絹本。(公有領域)

參考文獻

《法苑珠林》卷八十一,財施部第九@*

點閱【神人神事】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蘇明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 她默默地祈禱說:「因我前世貪婪吝嗇,所以今生遭到這樣的苦報。現在,我在佛前,懇求至誠地懺悔。以這些微薄的物品,供養眾僧。從今以後,如果我的貧窮罪業已經還完,就願甑(音贈,古代蒸食的炊器)中的米粒,都變成金色吧。」
  • 今人對「借花獻佛」的理解是,拿別人的東西來做順水人情,饋贈並不發自本心,這個成語的現代解釋與它的內涵恰恰相反。「借花獻佛」是佛教詞彙,講了釋迦牟尼佛在修成正果前與妻子夙世姻緣的一個緣起。
  • 王蒙《摹王維〈輞川圖〉》
    史書稱王維「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絕塵累」。晚年的王維,素食素衣,退朝下班之後,便獨自靜室焚香,摒棄雜念,冥想誦經。只要不亂於心,官場名利不影響他的修道。在朝不保夕的仕途上,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 《帝鑑圖說》插圖《望陵毀觀》,描繪唐太宗體從魏徵勸諫,拆毀了台觀。(公有領域)
    飛龍在天、九五之尊都是象徵君位,這說法從何而來,中華文化史上的聖君唐太宗身為九五之尊,你知道太宗為君自我戒慎如臨深淵嗎?他為盛世之君有什麼訣竅嗎?他常保「三鏡」有何作用?
  • 「祝」的本義是用言語向鬼神祈禱求福,祭祀時主持祭禮之人也稱為「祝」。現代人用「祝」,意思是表示對人或對事的美好願望。
  • 「一毛不拔」的語源,可以回溯到戰國時代。楊朱此學說的真意不在為私,而在為天下治,道理怎麼說得通的呢?
  • 先賢孔子曾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說,孝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由此而生。古人重孝,言「百善孝為先」。孝順之人,也最為上天看重。除了廣為流傳的「二十四孝」外,中國其它典籍中也記述了不少關於孝道的故事。
  • 漢代有一首樂府民歌叫《上邪》,講一個忠貞的女子自誓說,如果發生五件不可能的事情,她才敢棄絕那海枯石爛的愛情。其中寫道:「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冬天打雷或夏天下雪,或者天地相交聚合為一,這都是自古以來難得一見的天候現象。
  • 古往今來流傳著不少有緣之人遇仙的故事。唐朝玄宗開元年間,一個叫韋弇的讀書人,就有這不凡的經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