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看點】提特別3條款 川普促北京別再鬧了

人氣 38552

【大紀元2019年01月23日訊】大家好,歡迎大家關注新聞看點,我是李沐陽。

2018年,中共官方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增收90億人民幣,國民生產總值增幅是6.6%。當局稱完成了預期目標,但這是28年來最慢的經濟增長。

昨天(1月21日)下午,中共的數據發布後不久,美國總統川普發推文說:「中國(中共)公布了自1990年以來的最慢的經濟增長,原因是它跟美國貿易關係緊張和有關新政策。很合理的做法是中國(中共)最終做一個實實在在的交易,別再鬧了(stop playing around)。」

點擊下載視頻

外界認為,川普的這句話相當有意思。裡面可能包含兩種意思,一個是告訴北京「別耍花招」,另一個是警告中共「別折騰了」。

眾所周知,此時正是美中90天「休戰談判」期。雖然中方有了一些讓步動作,但是到目前為止,雙方仍然沒有達成具體協議。美國財政部長姆欽(Steven Mnuchin)表示,迄今為止,雙方的磋商還遠遠沒有解決美中貿易關係中的多項關鍵性問題。

大家知道,下週中共副總理劉鶴將率團訪美,磋商解決美中積存已久的貿易矛盾。在外界看來,劉鶴這次訪美談判可能是最後一次避免貿易戰升級的機會。

不過劉鶴的困難非常大,他既要在談判中守住北京的底線,又要防止美中關係崩盤。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將直面從里根時代走來的「大鷹派」、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更重要的是,美方已經「攤開」了一份有三點「極不尋常」、跟一般自貿協定很不同、甚至是沒有先例的貿易協議。

第一點就是貿易協議涵蓋著採購清單。傳統的自貿協議目的是降低簽約國之間的貿易壁壘,通常不包括特定的商品採購,更不會劃設量化指標,要求一方向另一方購買特定金額的商品。像這樣要求中方購買美國貨,這不僅是美國的第一次,也讓中方感到「不體面」。

不過據彭博社報導,中方已經同意了增購1萬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和服務,承諾在2024年把美中貿易赤字降到零。不過有消息指出,美方要求要在2年終完成採購。

第二點是美國改變了通常做法,以制裁+談判的方式推進達成協議。一般來說,貿易協議的磋商與達成,前提是雙方平等地提出條件、自律遵守協議條款。但是川普政府是先加徵關稅,不給中共面子,逼迫它改變在貿易、補貼和知識產權領域的做法。香港經濟日報指出,這是「變相經濟制裁」。

第三點是美方提出「定期評估」中方兌現承諾的進度。許多自貿協議,都會建立一個相應的爭端解決機制,比如成立仲裁小組等,化解雙方的矛盾。但是路透社引述消息人士透露,美方提出要定期審查中方兌現承諾的進度。如果美方認為中方違反了協議,可能會再次加徵關稅。

這一點,香港經濟日報認為,對中方而言,頗有「羞辱」意味。不過換句話說,這也是「啥人啥治法」。中共有太多的言而無信、欺騙國際社會的不良記錄,川普政府這麼做,可能是被逼出來的。

而北京顯然知道劉鶴赴美談判的難度,所以想用一些「小動作」向川普示好,希望美方高抬貴手放一馬。

昨天美聯社報導,中共當局在近期又初步批准了伊萬卡(Ivanka Trump)的5個商標。如果沒有反對的情況,這些商標將會在初步批准的90天後得到確認。

這一手,去年早些時候中共也用過,是故技重施。去年5月,就在川普政府表示要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的「節骨眼兒」,中共政府批准了川普財團的140多項商標。

川普在商界摸爬滾打了幾十年,見過的人、經過的世面太多了,不會不清楚北京的用意。但是西方人沒有那麼多「彎彎繞」,「直腸子」的川普做事直來直去,不接受北京的「花花腸子」。

所以川普在推文中用了這麼一句「別再鬧了」,意思就是告訴北京這些都不起作用。如果不做根本上的改變,不調整「結構性問題」,貿易戰還會再起烽火的。只有「做一個實實在在的交易」,才是「很合理」的做法。

此外川普說「別再鬧了」,可能還有善意警告的意思。大家知道,雖然中共的數據可能被「美化」了。但即使這樣,也無法掩蓋中國經濟嚴重滑落,企業倒閉潮和員工失業潮已經洶湧可見。

中國經濟滑落的原因,在經濟學家們看來,是因為北京當局的決策失誤和政策的不確定性直接導致。尤其是北京高喊毛時代的「自力更生」口號,一些人跟風炒作「國進民退」等等,都在重重打擊中國經濟的重要支柱私營企業。

換句話說,中共的「折騰」使民眾信心缺失。民營企業在觀望之後,產生了失望、甚至絕望。看不到未來的民營企業紛紛倒閉,直接影響了中國經濟。

川普的這句話,就像是家長對淘氣的孩子在說,「別折騰了,消停會兒吧」。

好的,感謝您關注新聞看點,再會。

大紀元《新聞看點》製作組 #

責任編輯:李昊

相關新聞
金正恩致函川普文在寅 盼繼續無核化談判
美議員與川普會面 對政府有望結束關門樂觀
美議員:川普正重新評估從敘利亞撤軍計劃
全球跨年之際 川普發推拜年及捍衛邊境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