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曲解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作者:劉曉

《詩經.國風.豳風.七月》。(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9487
【字號】    
   標籤: tags:

在中共出於政治需要而大力批判傳統文化的灌輸教育下,許多中國人對於古代中國歷史文化、古語的認知都被扭曲,比如對於耳熟能詳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理解就是「普天之下的土地都是君王的,四海之內的大臣也都是君王的臣下」。也因此,這兩句也成為了中共批判儒家有「家天下」、「國家為君王的私有財產」理念的直接證據,成為了批判「封建社會」、迷惑民眾的重要說辭。

然而,如果我們查看原文,會發現上述的解釋完全是錯誤的。《詩經‧北山》的原文是: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從事;王事靡盬(gǔ),憂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鮮我方將;旅力方剛,經營四方。
或燕燕居息,或盡瘁事國;或息偃在床,或不已於行。
或不知叫號,或慘慘劬(qú)勞;或棲遲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樂飲酒,或慘慘畏咎;或出入風議,或靡事不為。

全詩分為六個小節,首節說的是自己爬上高高的北山,去采山上的杞子。體格健壯的士子,從早忙到晚。王的差事沒完沒了,擔憂我的父母沒有人奉侍。第三節自我慶幸年輕力壯,還能應付四方奔走的差役;第四、五、六節連用十二個「或」字,兩兩對舉,具體揭示了勞逸不均的事實。

第二節是本詩的重點,「普天之下」在詩歌中的原文是「溥天之下」,《說文解字》解釋「溥,大也」。 西周時期,周天子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將領土大規模封給諸侯,並通過他們對那些地區實行間接的統治。據秦朝呂不韋等編寫的《呂氏春秋通詮‧慎勢》載:「封建,即封邦建國,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賜給親戚或功臣,使之在各自區域內建立邦國,即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相傳黃帝為封建之始,至周制度始備。」

而在諸侯國內部,諸侯還可以繼續將自己的領土封給自己的後裔和功臣,他們可以再進行「封建」。《左傳‧桓公二年》中說:「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大意是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給諸侯,是為「建國」;諸侯或國君再把土地和人民封給卿大夫,是為「立家」;卿大夫再將土地和人民分賜給士,是為「貳宗」;士以其子弟為屬下;庶人不再分等級,以親疏為等級區別。如此層層封下去,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金字塔形的「封建制度」。所以,天下的土地不都是歸「王」所有的。

由此,「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的正確解釋為:天下的土地,都是王治下的領土;管理一方土地的諸侯,都是王的臣子;同為王臣,卻勞逸不均,唯有我的差事特別的繁重辛苦。其表達的是抱怨之情。

將抱怨之語扭曲為肯定當權者擁有無上權力的語句,是中共扭曲傳統文化、欺騙中國人的伎倆之一。而且,要知道的是,從戰國以降、封建制解體以來,除了嚴格實行均田制的短暫時期外,中國的土地制度一直是私有制,且民間的土地流動,自有一套規範,朝廷一般並不加干涉,自然也就更談不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了。@*#

參考資料:《詩經》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從字面上來看可以了解文章是以敘事的手法描寫了一位舞師跳著祭祀樂舞,那歡樂怡然自得的過程,躍然紙上。 而作為主角的舞師是誰呢?
  • 此詩描述著大姬優美的舞姿,開頭寫道:「子之湯兮,宛丘之上兮」兩個「兮」字代表著對她優美的舞姿沉醉其中,而舞師專注的神情令人生出敬意,一面似乎暗諷了幽公之玩樂無度,將樂舞作為享樂的工具,不知災禍時將至。也體現了觀眾對舞師心中的崇敬,雖心生仰慕,但不敢造次而行。
  • 戰國時期,《詩經》是貴族子弟必修的指定教材,也是當時外交官的囊中讀物。臣子出使他國,吟誦《詩經》詩句,讚美或者規勸他國臣子,既能直舒心意,又能保持外交風範。
  • 諸侯會盟以《詩》答賦是禮節,這些詩也像早期的外交辭令,賦詩言志,說話得體,無傷大雅,委婉地表達不宜直說的話。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 「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 紅樓夢這本書成書的緣起,是聖主康熙皇上賜的這一場富貴。紅樓夢這本未能完成結局的書,這本自傳性質的小說,對應的康熙雍正年間江寧織造府的興衰景況,都是有史料可查的。榮國府,寧國府最早的主人,榮國公和寧國公,從小說內容「焦大跟著太爺出兵」這一細節,結合歷史背景來看,應該是清兵入關時,隨著滿洲人一起入關的那批漢人,類似於大清的開國元勛范文程(范仲淹後人)這樣的漢人。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