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養老金赤字增70億 市長考慮漲房產稅

人氣 37

【大紀元2019年10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唐明鏡美國芝加哥編譯報導)芝加哥剛剛離任的市長伊曼紐(Rahm Emanuel)2011年就任時試圖通過提漲稅費,來填補巨額的政府養老金赤字。他就任的八年裡,房地產稅大幅提升,開始徵收自來水稅,罰單漲價… 政府養老金缺口四年內擴大了$70億,達到$300億。

芝加哥政府四大政府養老金中,缺口最大的是公務員養老金(Municipal),短缺$129億,政府只支付了23%;警察養老金赤字103億,政府只支付了22%;消防員養老金赤字51億,政府支付了17%;勞工養老金赤字16億,政府支付了41%。

芝加哥論壇報分析發現,從2015年到2018年,政府養老金債務膨脹了70億元,總額高達300億元,相當於每個市民背上$11,043的債務。

論壇報分析說,養老金缺口擴大,原因有三:第一大原因是養老金基金經理人延長了退休人員的預測年齡和可領取的福利總額;第二是市政府一直保持低比例的養老金支付,造成養老金債務越滾越大;第三是養老金投資的回報率低於預期。

雪上加霜的是,伊州最高法院屢次否決了改革政府福利制度的訴訟,稱伊州憲法規定政府福利不能削減。伊曼紐只能靠提高稅費來填財政窟窿。911緊急電話費提升了,為了支付勞工養老金;房產稅大幅上漲,為支付警察和消防員養老金;徵收自來水稅,為支付公務員養老金。

另外,養老金經理人預期投資年增長率為7.5%至8%,沒想到去年損失了5.5%到6.6%。

「芝加哥的政府養老金狀況是美國大城市中最糟糕的,」標普評級(Standard & Poor)在9月23日的報告中說。

芝加哥市長賴特福特(Lori Lightfoot)在最近一次投資人會議上說,提升房產稅是她可使用的最大手段,「但我可以告訴你,我從全市不同人聽來的意見是:他們能容忍其它各種稅,唯獨不希望房產稅上升。」

伊州立法 提供官員豐厚福利

論壇報分析說,芝加哥的養老金問題由來已久。伊曼紐的前任、芝加哥世上任期最長的市長戴利(Richard M Dailey)在1989年首次就任市長時,默許區長們爭取提高養老金的議案,儘管這一議案被前任市長華盛頓否決。

區長的要求對於伊州的民主黨議員們來說,正是投其所好。伊州議員們趁機提出正式議案,加入1991年一攬子法案中,在議會最後一天獲得參眾兩院的通過,並被前任州長Jim Thompson 在其就職的最後一天簽署為法律。

於是,全市50個區長和民選官員,養老金數額是他們退休前最後一個月薪水的80%。而其他公務員的養老金是最後4年平均月薪的70%。

同時,區長們服務了20年後即可領取最大額度的福利,其他公務員通常要求服務30年。

媒體統計發現,區長們平均工作25年後退休,退休時領取的養老金是每年8萬1千元。但由於州法律規定,政府養老金每年增加3%直到去世,這使得區長最後拿到的養老金最終達到每年16萬5千,比他們工作時的薪水還多。

同時官員們的薪水也在大幅提高。1991年區長的年薪是4萬元,2012年達到11萬5千。這更讓他們的養老金節節升高。

戴利市長在任職的22年中,一方面長年低比例的支付政府養老金,讓赤字滾雪球;另一方面出於討好選民,不增加稅負。養老金債務的問題就一直拖延到伊曼紐政府,現在讓2019年新上任的賴特福特市長面對這個爛攤子。

區長身兼多職 拿多份薪水

區長在法律上被認為只是一份半職工作,主要責任是參與市政府立法。但很多區長認為這個職位配得上6位數的薪水,因為每四年就得選舉一次,還常常在傍晚和週末參加社區活動。

批評者說,法律沒有強制要求區長參加社區活動,大部分是關於社區治安、收集垃圾、修補道路、批准建築許可證等,但市政府已經有相關部門處理這些事務了,如311熱線等。芝加哥市的區長還有一個獨特的權力,界定地皮用途(zoning),它能定奪房地產開發項目,因此有大量利益交換的隱患。

芝加哥論壇報2012年分析發現,50名區長中有15人在外兼職,不少人有自己的律師事務所,有的擔任諮詢顧問。

同時,很多區長退休後,又轉任其它政府職位,退休後再獲得一份政府養老金,使得老年時享受著雙份政府養老金。聯邦調查發現,前區長William Beavers 獲得9萬1千元/年的市政府養老金,又因為曾經擔任過庫克郡委員,年薪8萬5千元,亦獲得一份郡政府養老金。而他因為逃稅被控。

例如,前區長Thomas Allen 在2010年58歲時退休,每年有9萬美元的養老金。他隨後就任巡迴法庭法官,年薪為17萬8千元。這使得Allen的年收入高達近27萬元。

責任編輯:李薇

相關新聞
加拿大養老金領取年齡將降回65歲
美國公共養老金積難重重 赤字近2萬億美元
加拿大軍人養老金延誤 退役生活靠救濟
明年1月法規變更 致30萬人養老金減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