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成語數來寶】

孔子讚賞這位賢者 不用「三思而行」再思即可

作者:允嘉若
三思而行季文子,其人道德博厚!(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203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三思而行」這句成語常聽、常見,含有叮嚀人提醒人做事要謹慎,多次思考後才去做。語本《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說季文子遇事總要謹慎三思才行動。後來「三思而行」比喻謹慎行事之意。

《論語》中提到的季文子,是春秋時代魯國正卿大夫季孫行父,姓姬,季為氏,「孫」為尊稱,名行父 ,「文」是他的諡號。季文子(約公元前651—前568年)在魯文公時被任命為使節,出使陳、晉等國。之後,在魯宣公、魯成公、魯襄公三代為相超過三十年(公元前601年—前568年)。

孔子在聽到「季文子三思而後行」之後,反應說:「思考兩次就可以了」(「再,斯可矣。」),孔子說這話是否另有所指呢?的確,我們不能脫離其人、其時的歷史背景去思考孔子反應的這句話。通讀過《論語》的人,該都知道孔子是因人施教的高師,他對人的教導是個別化的,也就是針對人的才性、特質和處境會給予不同的「教育處方」。他說季文子處事行動「再思」就夠了,其實是一句讚美季文子的話語,讚美他的賢行,極少有過錯。

春秋戰國時代的史書和後代史書中,提到季文子的有多處,都是讚美他的品德高尚,又廉潔又忠心。舉例來說:

《史記·魯世家》記載魯襄公五年:「季文子卒。家無衣帛之妾,廄無食粟之馬,府無金玉,以相三君。」
《國語·周語中》:「季文子、孟獻子皆儉。」
《後漢書》:「季文子妾不衣帛,魯人以為美談。」
《潛夫論·遏利》:「季文子相四君,馬不餼粟,妾不衣帛」。(相四君,含魯文公時為使)

以上的這些史書都共同談到了,季文子廉潔不奢華的美德。平常人家不奢侈,有可能是限於經濟條件的因素,而一國之相卻能不奢、不華、不蓄金玉,就非常難得,而且是生死一貫,從生到死都保持廉潔的操守,更是難能可貴。季文子不僅自己不愛金銀財寶,他的妾都不穿絲綢的衣裳,馬廄中的馬只給吃牧草,而不餵養穀糧飼料。

春秋時代魯國之相季文子廉潔不奢華,家無衣帛之妾。圖:明文徵明《蕉陰仕女圖》軸(局部)。(公有領域)

在魯成公時,有一次,魯國大夫仲孫它(也作仲孫佗)勸告季文子說:「您是魯國的上卿,輔佐了兩代國君,然而,家中的妾不穿絲綢之衣,馬只給吃草不餵食精良飼料,人民會認為您很吝嗇,況且對國家來說,也不光彩啊!」

季文子回答說:「我也願意像你說的那樣寬綽呀!但是,我看到國內老百姓,吃粗食、穿粗衣的還很多,所以我不能那樣做呀。老百姓吃粗食穿粗衣,而我卻把妾與馬養得美美肥肥的,這哪是輔佐國君的人該為的啊!況且,我聽說高尚的德行能給國家增添光彩,沒有聽說用美妾與肥馬來替國家增添光彩的呀。」

季文子的德行也影響了仲孫它。季文子後來把這件事告訴了仲孫它的父親孟獻子,孟獻子知道後,讓仲孫它在房間裡幽閉了七天不能出來。仲孫它是個反省能力高的人,從那以後,他的妾作衣服只能用布,而且布料也有數量限制,馬的飼料也都改用雜草了。季文子聽到後說:「犯了過錯能改正的人,是可以當人上人的。」於是推薦仲孫它晉升為魯國上大夫。

季文子的廉潔忠君,不僅魯國人知道,連魯國以外的人都很敬仰。《史記·魯世家》記載「(魯成公)十六年,宣伯告晉,欲誅季文子。」就說宣伯妒忌季文子的得勢,要連結大國晉國的力量來殺他,結果「文子有義,晉人弗許」。就說季文子雖然大權在握,總是忠貞守節,一心在安社稷保國民,他的忠義之德,連晉國人都敬佩,根本不想殺他來攪亂魯國政局從中謀利。

《漢書.五行志下》還有這樣一條記載:「宣公三年……亂成於口,幸有季文子得免於禍」。德性高尚的人,顯然能得到上天的照應、眷顧。

季文子輔佐魯國三君三十多年,廉潔忠君,愛民愛國。魯襄公幼年即位,當時才三歲,季文子忠於社稷、忠於君主,沒有一絲失禮之舉、僭越之心。他卒後謚號「文」,是彰顯他道德博厚。《謚法》說:「道德博厚曰文。」孔子說季文子不需三思,「再,斯可矣」,就是在讚美這樣一位秉性莊重忠誠廉潔的人呀!

凡事秉著為他的善念思考,就是最好的三思之道了,而且得到的不只是安全,更是福報,季文子的人生就是一個實例。

@*#

(-點閱【成語數來寶】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中國古代,「畫麟閣」或「入麟閣」代表著作為臣子的卓著功勳或最高榮耀。李白詩云「功成畫麟閣」,杜甫抒懷「志在麒麟閣」。這一典故因何而來?這要從漢宣帝甘露三年說起。那年,漢宣帝因匈奴歸降,回憶起輔佐有功之臣,於是命人在未央宮麒麟閣繪製了十一名功臣的圖像。
  • 本世紀罕見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記者對日食如此反應?科學研究表明,觀看日食可以強烈影響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發原始的歸屬感。
  • 「年」的古字寫作「秊」,從古來字形的演變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餘」,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們共同的祈願是什麼?這個成語典故的本事起源於夏朝末年,源遠流長。
  • 門楹上掛上春聯,將冬天的氣氛一轉成新春,千門萬戶立即煥然一新。除夕前,什麼時候換上新春聯好呢?在中華文化史上,當前的這種遍及百姓家的紙春聯是何時開始黏掛的呢?
  • 時間飛逝,轉眼間我們就送走了溫順可愛的玉兔,迎來了瑞氣萬千的祥龍,這兒先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裡龍騰虎躍,好運連連。
  • 冬至:夜從今夜短,日從今日長!冬至日陽光達到南至點將要北返,陽氣從地底升起。你對「冬至」的內涵文化知多少?在此盤點冬至的重要的文化光彩與典故。
  • 漢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興之君,而他第一道詔書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於公於私,漢宣帝都顯露了真摯又深刻的仁愛之心。
  • 月到中秋分外圓!黃曆八月十五日圍繞著月亮的許多民俗傳說,尤其是中秋節的神奇事兒紛紛湧上記憶的時空,讓人回味中秋節的神奇時空!它們跨越了幾千年的記憶,搭起仙凡之間的橋梁。
  • 秋天多變的風貌往往容易觸動人心,詩人詠秋的詩篇很多,其中有些在詩情畫意中對應了秋天的季候典故,讓秋的印象更深深印入人心田。我們來看一篇詠早秋的詩,體會其中簡單二十個字中蘊含的豐富文化意境與深永的意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