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醫師:美國的急診為什麼不「急」?

文/朱自強(美國內科醫師)

美國的急診為何要等那麼久?(Shutterstock)

美國的急診為何要等那麼久?(Shutterstock)

人氣: 252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編者按】許多人抱怨,在美國醫院看急診速度很慢,甚至一等就是好幾個小時;而在中國,哪怕只是感冒發燒,到了急診,也很高效方便。美國的急診為何要等那麼久呢?

在我剛來美國做博士後的前兩三年的時間裡,從來沒有去過醫院,也沒看過醫生,一是因為覺得自己還年輕,二則是因語言文化等的差別而不知道如何去看醫生。直到有一天晚上,不到一歲的女兒突然大哭大鬧嘔吐不止,我們不得不大半夜去醫院急診科,才第一次體會到了美國急診科的效率。

在護士量完體溫、稱好體重、簡單詢問後,我們開始了在急診室盼星星盼月亮的等待,終於看到醫生來了,問診體檢後判斷說沒有什麼嚴重的,交待回去多給孩子喝水預防脫水,過一兩天跟兒科醫生做隨訪。沒有我想像中的抽血做檢查、掛鹽水,倒使得我有一點失落,真的只需要「多喝水多休息」就可以了嗎?這就是美國醫療系統對當時一個心急如焚的父親留下的第一印象。

再後來,從我自己進入臨床見習、實習,再到完成住院醫培訓以及獨立工作,一段段急診科的經歷,讓我進一步了解了美國急診科的運作規律。

美國急診為何不按「先來後到」

何為急診?當然是病情急病人心情更急,需要儘快看到醫生進行處理。可有些來急診科的病人命在旦夕,片刻的耽擱也許就是生與死的差別;而有些人來急診看病也許僅僅因為是白天需要工作,只有晚上才有時間來看病,因此每個人在急診科等待的時間意義不盡相同。

如果在急診就診也像在銀行排隊一樣先來後到,看似公平,但相信大家都會同意,若是自己的親人朋友心絞痛中風外傷等來急診,沒有人會希望以這種「公平」的方式來等待醫生接診。所以美國的急診系統作為一種稀缺資源,更多的是考慮如何才能公平高效地為病人提供合適的醫療服務。

由於急診科醫生永遠不知道接下來要進來的新病人得的是性命攸關的病,還是無關緊要的小毛小病,所以在美國急診科的培訓中,永遠強調的是首先鑒別診斷哪些疾病是危急生命的,需要做什麼檢查才能去排除,其次才是考慮病人的表現最符合什麼疾病。

美國醫院急診分診系統有五個等級

美國醫院的急診科都採用了分診的流程,分診的首要目的是甄別出哪些是可以等待的病人,哪些是危急生命必須立即施救的。

那麼有誰來坐鎮做這急診科的第一道關口呢?在美國是分診護士(Triage Nurse),而且絕大部分美國醫院的triage都遵循最新的ESI(Emergency Severity Index–a triage tool for emergency department care)指南進行分診,該指南的第一版是由急診科醫生Richard Wuerz和David Eitel於1998年編寫而成,目前已經是第四版了。

急診分診護士根據ESI進行客觀快速準確的評估,按照病人病情嚴重程度分成五個等級。

一級:病人往往需要急性復甦,如氣管插管、窒息、無脈搏、嚴重呼吸困難、血氧飽和度低於90%或昏迷的;

二級:高危病人或生命體徵異常需要急性處理的,如中風、心絞痛等;

三級:生命體徵穩定,但需要動用多種急診資源的,如肺炎等;

四級:生命體徵穩定,需要動用一種急診資源的,如尿路感染等;

五級:非急診病人,無需動用急診資源的。

病人經由分診護士分診後,才會分到具體的急診科醫生那裏,然後由該醫生根據自己手頭的病人多寡病情輕重再去看病人。

重症病患需要急性處理等病情相對穩定後收住監護病房或普通病房;病情複雜在短時間內無法明確診斷的也會收住入院;病情輕微的則進行簡單處理後讓其回家和家庭醫生隨訪。

最近幾年為了緩解住院部的壓力以及提高效率,美國很多醫院針對病情介於住院和回家之間的病人開闢了急診觀察室(observation unit),收住的常見病例包括心絞痛、暈厥、眩暈、電解質紊亂、急性哮喘發作、急性腎盂腎炎等,這些病人一般在48小時之內病情改善可以出院或者需要收住入院進一步治療。

由此可見,若非真正急症,你的病情如果是屬於ESI四或五級,來急診後收穫的估計多半會是一肚子牢騷和抱怨,這種情況若去看家庭醫生或快捷診療(urgent care)應該更加合適。

作者簡介:朱自強醫生,畢業於浙江大學醫學院和中國協和醫學大學,曾在路易斯維爾大學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從事多年博士後研究。現任西奈山醫療系統艾姆赫斯特醫院及紐約長老會皇后醫院內科主治醫師。

· 學名藥與原廠藥之爭/這八成藥費,要不要省?

· 診間外的中醫世界:飛機上的急診

· 年輕人驟逝 急診醫師「先看臉書」再通知父母

責任編輯:李清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