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如何讓孩子幸福 專家:愛、控制、放手

人氣 567

【大紀元2019年11月01日訊】(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Paul Adams/高杉編譯)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幸福的未來,並為此盡所能的給予他們教育。但如何教育孩子才能讓他們幸福、成功,卻是個深奧的話題。有專家建議說,教育孩子的方式應該是:愛、控制、放手,同時,這也是一種處世哲學。

對於如何教育孩子,社會工作學(social work)方面的專家保羅•亞當斯(Paul Adams)教授表示,首先,父母們需要學會保持一定程度的平靜心態,一種能接受現實的內心的平和,其次,需要知道父母能夠做什麼和不能夠做什麼。下面一起來看看他的文章:

我們愛我們的孩子,但是我們對孩子的控制卻越來越少。我們希望他們快樂,但是需要意識到的一點是,如何能讓他們更快樂取決於他們自己的選擇,而不是我們替他們的選擇。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我們如何幫助其他成年人,無論是在政治領域還是在私人生活方面。這是一種處世哲學。

我們會去控制孩子,也應該控制孩子,但這種控制比我們自己想像要少。

控制

一些「為別人提供幫助的專業人士」,即使他們的工作是在保護兒童或鄰里安全等領域,都會拒絕或儘量地少用控制的方法。

大約20年前,我在伊斯坦布爾的一次國際會議上發表了一個演講。當時我的妻子和年幼的兒子也一起去了。那時兒子還不會走路,只能快速爬行,這帶來了一些有趣且冒險的「學術」實驗。我的論文將社會關懷和控制聯繫起來,一位(來自歐洲)與會人士對我說,社會工作和其它提供專業幫助的工作都只能是涉及教育,而不應該使用控制的方式。但我認為,關愛和控制是分不開的。只是,(父母或其他照顧者)應該知道,什麼時候需要去關愛,什麼時候應該放手。

對於我們的孩子來說,控制他們是至關重要的。當那位批評我的人士看到我兒子快速爬向我們所住酒店的游泳池時,他明白了這一點。我上前把孩子抱起來,並把他帶回到我們晒太陽的躺椅旁。但之後,他又爬向游泳池。那就再來一次控制。那位批評人士看著這一幕時承認了,控制是關愛的一部分,尤其是對父母來講,更是這樣。

父母這種冷靜的控制不是為了操縱或控制別人的生活,而是為了保護一個沒有經驗或看到危險卻沒有判斷力的孩子。

平靜心態

每個父母都知道,孩子最終是會長大的。不管我們喜不喜歡,他們終會走自己的路。他們從自己的經歷和父母、老師以及其他人的指導中會學到,有些吸引他們的東西是危險的,有些選擇是自我毀滅性的,正如我們親切地(有時甚至憤怒地)教導他們的那樣。但最後終究會由他們自己來選擇道路。

我們愛我們的孩子,祝福他們有幸福的未來,但是他們生活的幸福與否,最終取決於他們自己的選擇,而不是取決於我們對他們的期望。

隨著我們的孩子越來越獨立,我們希望他們能夠學會判斷,擁有好習慣和美德。他們應學習自我掌控,這樣他們就不會被不良嗜好所控制,成為諸如「癮君子」那類人。但是我們作為父母,同時也要學會接受現實,即我們的控制不是無限的,而是有限的,父母的控制也應該是有限的。

像所有人類一樣,我們的孩子不是沒有自己意願的機器人。父母要學會平靜地放手。當然,做到放手,哪怕只是暫時和偶然的放棄對孩子的控制,也是需要練習和保持謙卑心態的。我們必須培養一種平靜的心態去面對現實,這樣我們才能與現實和平相處。這樣,我們所渴望的事物與現實之間的差別所帶來的焦躁不安就會減少。

但放手、不控制並不等同於漠不關心,雖然這可能看起來同漠不關心很相似,但後者是一種對現實無視的態度,一種不願負責任的態度。

在培養平靜心態的同時,我們也在為周圍的人(包括孩子們)樹立榜樣並教導他們。例如,我們希望培養他們的感恩之心,以此作為一種面對生活的方式。我們可以通過感恩和祝福的行為言傳身教,使孩子孩養成感恩的習慣,而不是認為孩子感恩是自己應得的權利。同樣的,我們要學習和教導我們自己,明確控制他人和事物的極限。我們應該擁有一種坦然面對現實的平靜態度,但不是那種漠不關心或無所謂,隨便怎樣都可以的心態。

這樣一種在社會群體中生活的處世哲學,對我們的孩子的成長、與他人的關係以及社會的發展都是必要的。他們也會認識到,有必要放下自己的不耐煩的衝動,放下讓自己的長輩或是讓世界變成他們自己喜歡的樣子的控制慾。

一方面,審慎或依賴實踐判斷的好習慣只有通過成熟和生活經驗才能獲得。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經驗的累積也能培養出保持平靜心態的習慣,逐漸的,我們會認識到,自己左右這個世界的能力和了解這個社會的知識都是很有限的。之後,我們就不會再去強迫他人接受我們自己的觀點,也不會再去試圖將少數「開明」人士的觀點強加給「愚昧」大眾——無論是通過國家機器和權力還是通過所謂的「喚醒」組織。那是所謂的烏托邦革命者的態度,也就是進步主義或各種形式的社會主義所固有的威權主義或上帝情結。

另一方面,保持平靜或冷靜的心態並不代表沒有同情心,不會以對共同利益漠不關心的態度,讓事態朝著負面方向發展。「那又怎麼樣? 」的不負責任的立場有時與經濟生活中的唯利是圖或性開放行為中的自由主義很類似。這種漠不關心的態度背離了現實,不亞於空想社會改良方案的烏托邦主義:它拒絕任何社會公益行動,例如幫助那些陷入瀕死的行業或地區的人們,或處理鴉片類藥物泛濫、未成年人容易接觸色情作品或性侵犯兒童等等危害社會的罪惡。

相比之下,保持面對現實的平靜心態與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或政府在需要時採取社會保障行動並不矛盾。有了這種平靜心態,就不會不公正地侵犯他人的自主權和自由。而是在儘可能的幫助孩子和他人的同時,也會適時放手,尊重孩子和他人的選擇。

對於父母、心理治療師和統治者來說,他們面臨的挑戰是學會區分、辨別,在他們的工作中什麼時候應該控制,什麼時候應該放手。尊重和平等對待那些向尋求幫助或引導的人,會令我們保持平靜心態,而不是去試圖控制別人。這也意味著應該接受這樣一個現實:其他人可能會做出有別於我們的願望的選擇,但在任何情況下,這都不是我們能夠替他們去做的選擇。

保羅•亞當斯(Paul Adams)是夏威夷大學(University of Hawaii)的社會工作學名譽教授,也是美國凱斯西保留地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的教授和學術事務副院長。他是《社會正義不是你想像的那樣》(Social Justice Isn』t What You Think It Is)一書的合著者,並撰寫了大量關於社會福利政策和職業道德倫理的文章。

這篇文章所表達的是作者的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觀點。◇

責任編輯:林琮文

相關新聞
新疆再教育營黑幕 地下20米設鐵籠囚人
紐約市教育總監:目前資優班制度不是最佳
反性教育課程 安省5城鎮家長抗議
四成殘疾生曾被停學 新州教育廳進行審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