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小腸中風打點滴生活11年 靠移植恢復正常飲食

人氣: 27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9年11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賴玟茹台灣綜合報導)65歲黃先生,十一年前突發性腹痛,罹患罕見的「小腸中風」,只能利用高濃度營養劑注射(TPN)來維持水分與熱量攝取,歷經多次突發的感染與意外後,進行小腸移植手術,現在已經能夠恢復正常飲食。

65歲黃先生,十一年前突發性腹痛,罹患罕見的腸繫膜動脈栓塞,俗稱「小腸中風」,術後失去了所有的小腸,雖保住性命,因吃完即瀉完全無法吸收,確診為腸道衰竭的情況下,被剝奪最基本進食的權利,轉診到臺北榮總接受居家全靜脈營養照顧,11年來只能仰賴高濃度營養劑注射(TPN)來維持基本的水分與熱量攝取。

蔡昕霖表示,TPN屬於高濃度、高營養的液體,許多細菌非常喜歡,所以常會出現嚴重感染問題,像是菌血症、休克、腎臟功能受損、猛爆性B型肝炎等等併發症,黃先生歷經多次生死交關,最後決定接受小腸移植建議,但多次突發的感染與意外,也屢屢錯失移植機會。

移植團隊兒童外科醫師蔡昕霖表示,小腸移植是所有器官移植中最為複雜且艱鉅的治療,主因在於出現小腸中風的患者多半年紀大、體力差,常常無法存活到移植時間,另外曾罹患惡性腫瘤、中風的患者也不適合小腸移植,嚴格的篩選條件,讓每年全世界執行的個案數目總合約為100例,遠低於其他器官移植。

108年8月的大愛捐贈者,讓黃先生幸運獲得小腸移植的機會,長達9個多小時最終移植手術順利完成,但術後照顧又是一個新挑戰。蔡昕霖表示,術後常伴隨急性排斥,在進食的節奏及免疫抑制藥物劑量也要有所調整,並且每兩個禮拜就要定期監測復原情況,腎移植可以抽血檢查腎功能,小腸沒有生化指標,只能透過內視鏡檢查,以檢視小腸恢復情形。

最後,黃先生在移植後30日完全脫離靜脈營養治療,並在術後50日順利出院。◇

責任編輯:文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