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預知和遙視功能

文/劉曉

圖為孔子聖跡圖之杏壇禮樂。(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646
【字號】    
   標籤: tags: , , ,

孔子是儒家學說的鼻祖,其「仁義禮智信」和「中庸」思想影響了後世兩千多年的王朝。孔子在世時,曾幾次向老子問道,並在老子的啟發下,對「道」有了逐漸深入的理解。據傳書上記載,孔子問道於老子之後,回去便常常打坐靜思,他的弟子顏淵亦潛心靜坐。古籍中亦有孔子不同於凡人的功能的記載。

漢代永平年間,會稽人鍾離意,字子阿,做了魯國的相國。他到任後,自己出了一萬三千文錢,交給孔家後人、戶曹孔訴,修繕孔夫子曾乘過的馬車。他還親自進入孔廟,擦拭几案、坐席、佩劍和鞋子。他還讓一個叫張伯的男子清除孔子講堂下的雜草。張伯在除草時,從土中發現了七枚玉璧。他私藏了一塊,將其它六塊報告給了鍾離意。

鍾離意讓主簿把玉璧放在講堂的几案前。他發現孔子講堂中的床前懸掛著一個瓮。他把孔訴叫來,問這是做什麼用的。孔訴說:「這是孔夫子的瓮。裡邊裝有丹書,還沒有人敢打開它。」

鍾離意說:「孔夫子是聖人,他之所以留下這個瓮,是想讓後代的賢良來看。」於是打開了瓮,得到一塊帛書,上邊寫道:「後世修吾書的人,是董仲舒。保護我的車子、擦拭我的鞋子、打開我書箱的,是會稽的鐘離意。玉璧有七塊,張伯藏了其中一塊。」鍾離意馬上把張伯叫來,問道:「玉璧有七塊,你為什麼偷藏一塊?」張伯叩頭謝罪,交出了藏匿的玉璧。

張伯在除草時,從土中發現了七枚玉璧。示意圖。圖為元代動物面紋玉璧 。(公有領域)

孔子生前就知曉了後世之事,說明他已經具備了預知功能。而在他生前,這樣的預知功能也曾顯現。

《列子‧說符篇》中,就記載了這樣兩件事。說宋國有一個樂善好施、仗義行仁的人,家中的黑牛有一天生了個白犢,覺得奇怪便去向孔子請教。孔子沒給他說原由,只對他說:「這很吉祥呀!你去把它獻給神明吧!」

過了一年,不知什麼原因這個人的眼晴突然瞎了。那牛又生了一頭白色的小牛犢,他又讓兒子去問孔子。兒子說:「上次問他把眼睛問瞎了,又何必再問呢?」父親說:「聖人的言行有很深的道理,有時候他們的話先相反後符合的,只管暫且再去問問他吧!」

兒子又去問孔子。這次孔子還是沒講原由,和上次一樣對他說:「這是吉祥的徵兆呀,去把它獻給神明吧!」兒子回來稟告父親。父親說:「按照孔子說的做。」又過了一年,兒子的眼睛不知什麼原因也瞎了。

不久,楚國發兵攻打宋國,把城市包圍起來,男人們都被徵去迎敵,大部分都戰死了。這對父子因有眼疾免於參戰,保住了性命。到包圍解除,他們的眼睛奇蹟般地又都復明了。事後,這對父子才明白孔子對他們說的話的含義。

還有一年,一隻腳的鳥飛集在齊國的朝廷,展翅而跳。齊侯很奇怪,就派人去問孔子。孔子說:「這種鳥叫商羊,是大水的徵兆。以前孩童們屈著腿晃著肩,跳著唱『天要下大雨,商羊跳起舞』。今天齊國應是應了這徵兆。」齊侯於是下令百姓治渠修堤,齊國在隨後的大雨中免受了損失。

一天,孔子與顏淵二人同登魯國境內的泰山。示意圖。圖為清 王翬 等《康熙南巡圖.濟南至泰山》。(公有領域)

除了具有預知功能外,孔子還有遙視功能。一天,孔子與顏淵二人同登魯國境內的泰山,在峰頂,孔子靜心凝神向東南方向眺望,見千里之外的吳國都城西門之外拴著一匹白馬。他指給顏淵看,問:「你看到吳國都城的西門了嗎?」顏淵答道:「我看見了。」「門外有什麼?」「好像有一條白色的綢子掛在那裡。」孔子揉揉顏淵的眼晴,糾正道:「那是白馬。」

從泰山距吳國都城有一千餘里,如果沒有修煉人所說的遙視功能——千里眼,憑肉眼是絕對觀察不了那麼遠的,師徒二人從泰山下來之後不久,年紀輕輕的顏淵便變得髮白齒落,三十二歲就死去了。古書上說他「用眼力極目而望,精氣耗盡」而夭折。大概是他的功力太淺吧。

之所以一些超常功能自然而然在孔子身上顯現出來,大概與他晚年修道有關吧。@*#

參考資料:

1. 《搜神記》
2. 《孔子家語》
3. 《列子》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台灣民主自由
    對於台灣人來說,蔣介石之子蔣經國對台灣的貢獻很大。正是他,在成為集黨、政大權於一身的政治強人後,除了致力於發展台灣經濟,還成功推動了台灣的政治轉型,讓台灣走上了民主之路。
  • 中醫乃是神傳醫學,古代的中醫,尤其是那些在歷史上留下許多神奇故事的中醫,不僅可以透視人體、隔牆看物,而且還能開刀做手術,他們的神奇技能絕不是現代人現在通過讀醫科大學就能夠得到的,也不是讀古書就可以擁有的,一定要通過修煉、醫道中專門的師父祕密傳授,才有可能得到。宋元以後,有所謂「儒醫」,但離道日遠,流於方劑。到了現代,醫道更是徹底失傳,留下的中醫只是經驗的摸索與藥方的傳承等等罷了。
  • 劉政認為世間的榮華富貴都不能長久,還不如修道,得長生之法。圖為明 文伯仁《丹臺春曉圖卷》局部。(公有領域)
    當今很多受現代觀念影響的人,不僅不相信神佛的存在,而且對修煉更是嗤之以鼻。其實,翻開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信神、信佛、信道和修佛、修道從來就沒有缺席過,無論是史籍還是民間傳說,都記載了大量遠超現代人想像的故事。
  • 春秋時魯國的大臣叔孫豹在一次出使晉國時,與晉國大臣范宣子談及何為「死而不朽」,他認為延續幾代的功名利祿,算不上不朽,而真正獲得永恆的是人在有生之年要「立德」、「立功」和「立言」。其中擁有讓人敬仰的德行最為重要。無疑,西周至春秋初期衛國的國君衛武公就是這樣一位讓時人和後人敬仰的君子。
  • 先秦時期,尤其是傳國近八百年的周朝,是一個君子輩出的時代,如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召公、邵穆公、仲山甫、鄭武公、衛武公、曹劌、叔孫穆子、管仲、鮑叔牙、晉文公、晏子、狐偃、趙衰、趙宣子、範文子、魏絳、祁溪、叔向、趙襄子、子產、伍子胥、范蠡、師曠、老子、孔子、孟子……他們不僅具有內在的美德和智慧,而且舉止優雅得體。他們就是孔子所說的「文質彬彬」的君子。
  • 成語「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本意是一個人得道成仙,家裡的雞和狗也都沾了仙氣隨之升天,至於後世負面的引申義完全曲解了原意。關於這個成語的來源說法很多,其中之一是與漢武帝時期的淮南王劉安有關。
  • 北宋初年,在益津關一地(現今河北省霸州市),名將楊延昭成功運用「火牛陣」大敗韓昌的五萬鐵甲騎兵,重現了這場經典戰役。
  • 鐵甲騎兵,是騎士與戰馬都穿著堅固鐵甲的兵種。他們同時具備極高的防禦與攻擊能力,主要用以前線衝鋒擊破步兵之方陣,在東西方戰史上都有過輝煌戰果的紀錄。在北宋時期的遼國也有著這樣一支精銳部隊,一度讓宋軍陷入苦戰,但這支部隊最後是如何被打敗的呢?這便是在河北當地流傳千年的楊門女將大破鐵甲騎兵的傳說......
  • 傳說大禹治水留下的海眼,在江陵縣城的南門外就有一個。「海眼」有龍、各種神獸或神靈鎮守,不能輕易移動、打開,否則海水就會倒灌陸地,形成洪水災害,江陵城就發生過這樣的事。
  • 《春秋•昭公二十九年》和《左傳》中有同樣的記載,說秋天時,龍在絳地的郊外出現。史載中第一位「豢龍氏」是董父,是黃帝的後裔。在《九州要紀》中有提到:「董父喜歡龍,舜遣派他在陶丘豢龍,於是他成了豢龍氏祖先。」那麼豢龍氏職掌什麼工作呢?董父豢龍成功後,據傳他與龍一起升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