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香雅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時令之和

作者:雅蘭

清《十二月令圖·四月》 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531
【字號】    
   標籤: tags: , , ,

面對現代社會的種種嘈雜與煩惱,雅蘭和您一同探尋中國傳統文化中身心安和之道。安和系列內容將分為三季:第一季「人與自然之和」,第二季「人與人之和」,第三季「人與心之和」。

歡迎來到馨香雅句,我是雅蘭,上期我們講到《禮記》的《月令》,那麼它當中都講了哪些具體的內容呢?我們可以從五個方面和您來談一談。

首先它描述了從1月到12月自然界裡的變化,比如「是月也,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在這個月裡,鹿角開始脫解了,蟬開始鳴叫了,一種半夏的藥草要生長了,木槿花要開了,告訴人們要立夏了。

其次呢,四季的交替掌管著自然界裡動物的繁衍生息,植物的萌芽榮枯,傳統文化中人們認為:這些自然的秩序一定是有更高的神明在掌管,這關係到一年能否風調雨順,百姓能否豐衣足食。於是每到不同的季節,天子會親自對不同神明的祭祀,比如在立春的這一天裡,天子會親自率領百官到東郊去迎接春神句芒,祈求神明福佑春季裡萬物生發。立夏這一天,天子會親自率領百官到南郊去迎接夏神祝融,立秋這一天,天子率領百官到西郊去迎接秋神,立冬時,天子率領百官到北郊去迎接冬神。因為有神明的福佑,人們在這一年裡才能五穀豐登,豐衣足食。

第三方面,月令中還描述了人和自然如何和諧相處,比如在春季裡,動物植物都是從幼小萌發的狀態,這時就要保護他們的生長,要禁殺伐。不能殺懷孕的母獸以及幼蟲、幼獸。

「國君春田不圍澤,大夫不掩群,士不取麋卵」,意思是說,春天是萬物生發的季節,狩獵時國君不把所有的魚捕撈光,大夫不把所有的獵物趕盡殺絕,將士不把鳥獸的卵都給拿走,說的就是人和萬物和諧共生、生生不息之道。「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第四方面,一年中春種,夏長,秋收,冬藏,天子到百姓都會遵從時令秩序來勤勉勞作,保證這一年的收成。比如在立春時,天子會親自耕種,因為天子受命於天,代表上天來協管人間的百姓,所以他的言行也起到了垂範的作用。天子親自耕種來垂範天下百姓,春天是播種的季節,人們不能懶惰,要勤勉這樣到秋季才會有好收成。這種天子的親耕禮,從周朝開始一直持續到清朝,皇帝親自耕種所收穫的糧食用來祭祀上天。

在春季裡皇后也會率領宮廷嬪妃親自採桑養蠶,以此來勸勉天下女子要勤於紡織,這樣才能為家人準備充足的衣服來保暖禦寒。

第五方面,關於人們自我的養生,不同的時令變化也會給人帶來不同的影響,道家認為人體的小宇宙和外在的宇宙相對應,於是在中醫裡人們根據不同的天時來調養身心,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腎,冬養腎,一年四季調養脾胃。

除此之外,時令秩序還影響人生活的哪些方面呢,我們下次節目中和您接著分享。

點閱【馨香雅句】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美本就在自然的普遍生命之中,與道德緊密相關,人要欣賞美,就要使自己全部身心與天道自然相統一,也就是說要以天人合一的道德觀、生命觀和世界觀去領略美的內涵和意義。
  • (shown)大美不言、明法不議、成理不說,這不言、不議、不說,原來是留待芸芸眾生參悟的謎題……
  • (shown)凡具有真誠、善良與堅忍內涵的人、事和物,無一不令人怦然心動。
  • 且看天地有大美, 雲卷雲舒妙不言。 萬物變幻孰知根。 聖人有道正觀天。
  • 中國傳統文化中,謙德乃謙虛、儉約之德,影響中國歷史五千年,成為中華民族最為顯著的民族性格之一。
  • (shown)知足,所以常樂。幸福並非全員到齊式的擁有,而是把握住當下的片刻,隨遇而安就會幸福。
  • 「天地有大美-蘇奕菁油畫個展」於9月2日~13日在市立博物館3樓藝術空間展出,本次精選35幅國內外著名風景畫作,是參展者利用家庭、工作之餘,運用彩筆繪出一幅幅心中最喜愛的人、事、景、物與故鄉情懷,更是最精彩的藝術創作,作品曾獲全國南美展優選、入選,歡迎市民踴躍蒞臨現場參觀。
  • 電影《刺客聶隱娘》(The Assassin)是部驚艷又隱晦的另類電影,非常「侯孝賢」。這是一個武功絕倫的女刺客,最終選擇不殺人的故事。它顛覆了以往武俠片的套路和風格,沒有眼花繚亂的特效炫技,也沒有血肉橫飛的慘烈刺激,簡潔凌厲的武打動作,沒有絲毫花哨,全片甚至沒有見到一滴血。在侯導標誌性的長鏡頭、空鏡頭下,美輪美奐的是大唐古韻和空靈明淨的九世紀山水……
  • 這個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外國人、外國名人是相當地仰慕中華文化。在他們的眼中,古老的東方文化是那麼的迷人,是那麼的美好。
  • 傳統的曆法中有著中國先祖的智慧,其中所承載深厚文化,近年來被人們逐漸地認識到,黃曆曆法又逐漸回歸到人們的視野當中,人們在重溫二十四節氣蘊含的深意,以及重視黃曆曆法中的傳統節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