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中共再推「26條措施」台陸委會:突顯31項成果不彰

中共對台統戰再釋「26條措施」,其中一條聲稱要讓台資企業在5G、民航領域,和中國當地企業享同等待遇。 (STR/AFP via Getty Images)

人氣: 383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9年11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怡欣、賴玟茹、吳旻洲台灣綜合報導)針對中共國台辦、發改委公布的「26條措施」,陸委會4日初提三點意見。陸委會表示,中共對台措施只是「一國兩制」的再包裝,突顯過去31項成果不彰。

中共對台統戰再釋「26條措施」,其中一條聲稱要讓台資企業在5G、民航領域,和中國當地企業享同等待遇。
中共對台統戰再釋「26條措施」,其中一條聲稱要讓台資企業在5G、民航領域,和中國當地企業享同等待遇。( STEFAN WERMUTH/AFP via Getty Images)
中共對台統戰再釋「26條措施」,其中一條聲稱要讓台資企業在5G、民航領域,和中國當地企業享同等待遇。
中共對台統戰再釋「26條措施」,其中一條聲稱要讓台資企業在5G、民航領域,和中國當地企業享同等待遇。(HECTOR RETAMAL/AFP via Getty Images)
中共對台統戰再釋「26條措施」,其中一條聲稱要讓台資企業在5G、民航領域,和中國當地企業享同等待遇。
中共對台統戰再釋「26條措施」,其中一條聲稱要讓台資企業在5G、民航領域,和中國當地企業享同等待遇。(STR/AFP via Getty Images)
中共對台統戰再釋「26條措施」,其中一條聲稱要讓台資企業在5G、民航領域,和中國當地企業享同等待遇。
中共對台統戰再釋「26條措施」,其中一條聲稱要讓台資企業在5G、民航領域,和中國當地企業享同等待遇。(STR/AFP via Getty Images)

「26條措施」內容包括台企可與當地企業同等參與5G、迴圈經濟、民航、主題公園、新型金融組織等投資建設。個人範圍也針對領事保護、農業合作、交通出行、通信資費、購房資格、文化體育、職稱評審、分類招考等領域,向台灣人拉攏招手,強調「擁有同等待遇」。

陸委會說,這是在去(2018)年「對台31項措施」基礎上延伸的變換花樣、包裝宣傳,「名為惠台、實則利中」的政治操作,是「習五條」發布後,北京當局對台威迫接受「一國兩制」主張的「兩面手法」,其「拉、打兩手」人盡皆知,難以拉近兩岸距離。

陸委會指出,北京在一年多後再推「26條措施」,只是掩飾去年「31項措施」執行不彰的事實,也反映陸經濟下行壓力及各部門間協調限制,實施成效言過其實,禁不起檢驗;更反映這段期間台灣人拒絕「一國兩制」、不認同中共統戰分化的結果。

陸委會持續追蹤評估對岸「31項措施」及「壯大台灣」策略,對於中共推出所謂「同等待遇」嚴肅看待,提醒台灣人,兩岸制度差異及赴陸應注意可能風險。

NCC:不贊同我業者參與陸5G

NCC表示,基於國家安全基礎,台灣在4G時代起,就已禁止國內電信業者使用陸製的網路設備或基地台,接下來5G也會依循這個標準,因此不贊同我國業者前往中國參與5G建設。

NCC進一步指出,台對境外投資有規範,若電信業者要參與中國5G建設投資,需要以專案方式,經過陸委會及中央政府同意,還要受《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電信法》的規範。

淡江大學整合戰略科技中心執行長蘇紫雲表示,中共這次新推的「26條措施」,表面上聲稱是「對台」,其實是反制美國貿易戰的手段,根本上是想進行科技統戰,想吸引台灣科技人才赴陸,但台商如果加入中國隊的話,很可能會面臨被西方民主國家制裁的命運。

他表示,美國國防部主管研發及工程的副次長波特(Lisa Porter)日前表示,台積電的製造能力是關乎美國軍備未來重要的關鍵點;英國《金融時報》也報導,美國政府持續要求蔡政府對台積電做出限制,不要販售晶片給華為。

蘇紫雲說,當前西方民主國家對中共盜竊科技的防範已越趨明顯,許多都有制定敏感科技保護法,禁止高競爭力產業或涉及國安產品出口,並對參與研究的人員限制移動。而依照中共《情報法》規定,所有企業、組織與個人,都必須遵從中共的要求進行情報活動。

以短期利益  危害台灣長期競爭力

他表示,中共對台灣科技的統戰,其實是以短期的市場利益,來危害台灣產業長期的競爭力,特別是5G這類指標性產業,台灣若有廠商搞不清楚狀況,被吸引赴陸的話,可能會重演面板、LED、主機板、筆電被中共紅色供應鏈取代的悲劇,從過去的案例來看,中共在掌握台灣產業關鍵技術後,就會把合作產業踢開。

他強調,中共的對台「26條措施」,聲稱要提供與中國民眾同等待遇,與過去所謂的「惠台」31項措施類似,但問題在於,當前中國公民連自己的社福、住宅、教育等福利都已經分配不足,當2020年邁入老齡社會後,問題還會更加明顯,怎麼還有能力「惠台」呢?

他強調,未來科技業的價值不在生產成本,而在於有安全的供應鏈,當前台灣產業界已走到十字路口,究竟是要選擇短期的科技統戰,還是從長遠來看更廣大的市場,這是台灣產業必須要去思考的問題。◇

責任編輯:文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