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金山焦點】

臉書再爆隱私醜聞 無形的大數據之爭

作者:林驍然

人氣 321

【大紀元2019年11月08日訊】如今提起臉書(Facebook)和其CEO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人們首先想到的不再是創造互聯網浪潮的奇蹟,而是一次又一次的隱私洩露醜聞。臉書去年捲入數據濫用醜聞後,在今年7月剛剛承擔了50億美元的和解協議,令人意外的是,50億罰金消息落地後,臉書的股價竟然上升1.81%,看來投資者對於臉書的隱私醜聞已經見怪不怪。事件還未平息,臉書再次因為隱私洩露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引發人們思考,在互聯網靠大數據競爭的時代,隱私還有救嗎?

據外媒報導,一份最新被泄露的臉書文件曝光:為了邀請其它公司參與合作,扎克伯格將用戶數據作為談判籌碼,在某些情況下,臉書會授權合作夥伴優先訪問臉書用戶數據的權利,這些數據包括好友信息、關係和照片等,而禁止部分競爭公司訪問同樣的數據,為了壓制競爭對手。比如,亞馬遜就有訪問臉書用戶數據的特殊權利,因為亞馬遜是臉書的合作夥伴,在臉書上購買了廣告。而一個短信應用程序MessageMe因為太過熱門恐對臉書構成威脅,而被禁止訪問同類用戶數據。

這份文件一共包含約7,000頁,其中近4,000頁為公司內部通訊,如:郵件、網絡聊天、備註、演示文稿和電子表格等,時間在2011年至2015年間。約有1,200頁內容被標記為「高度機密」。文件顯示,臉書計劃對外將這些措施粉飾為保護用戶隱私。現在臉書尚未就這些文件公開做評論,但是也並沒有質疑文件的真實性。

追溯近年來臉書的隱私洩露醜聞,最大的一起是在去年3月。一家名為「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的英國公司,被曝以不正當方式獲取了8,700萬臉書用戶數據。這個醜聞中,臉書沒有遭到黑客入侵或者網絡漏洞,而是把用戶數據轉手給了「劍橋分析」。醜聞上升至法庭,最後臉書以支付高達50億美元的和解金結束。之後,臉書也多次被爆出網絡漏洞和隱私洩露,但是都不了了之。


為何臉書總會被隱私醜聞纏身?除了自身問題之外,恐怕還要用中國的一句老話來形容,那便是「樹大招風」。臉書在全球用戶超過20億,但也正因為臉書的用戶過多,掌握的數據資料太龐大,臉書已成為一個「大數據的蒐集工具」。特別是用戶對臉書過分依賴,讓臉書成為一個製造迴聲室效應的絕佳平台,商家和政客可以在臉書上購買付費廣告,利用其作為宣傳平台,有分析說,今天的臉書實際已成為「爭奪受眾的賺錢及政治工具」。
雖然臉書的隱私醜聞促使了各國,包括美國加州地區實施《消費者隱私法》。但是依然治標不治本,因為一切的根源是網絡公司依靠拚大數據取得利益的事實已經很難逆轉了。

臉書在2017年盈利高達406億美元,其中399億美元來自廣告收入,占起總體營收的98%。若是法律禁止臉書使用用戶的這些數據,然而這也意味商家不能再依賴臉書廣告吸引客戶。臉書不能再在廣告上賺錢,98%的利潤會消失,對臉書來說不切實際。

另外,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不光是臉書,搜索引擎巨頭谷歌也成為大數據的蒐集者和受益者。該公司運用了非常複雜的算法,在用戶查詢相關訊息時可以與所有可得的數據進行匹配。谷歌通過我們瀏覽的網頁了解我們的喜好,然後會推送我們可能會感興趣的產品和服務。對於谷歌和臉書來說,大數據就是獲得更多用戶的工具。全球最大的電商公司亞馬遜,大數據的應用被稱為推薦引擎,通過蒐集用戶在網上瀏覽和購買商品的信息,再推薦給有類似消費習慣的用戶。可以說,在現代社會,擁有大數據就是擁有獲得更多利益的籌碼。

雖然科技公司利用大數據技術的戰爭使我們消費者收益,但是同樣的惡意利用大數據也可以影響政治和操控言論思想,如何監管互聯網是一個棘手又艱難的問題。在互聯網時代,隱私如何保護?只能被如此廉價售賣了嗎?正如蘋果CEO庫克所言:「我認為最好的監管就是沒有監管,也就是自我監管。但我認為現在已經太遲了。」

責任編輯:王曦

相關新聞
8700萬人個資外洩 扎克伯格將赴國會作證
扎克伯格國會受詢 3分鐘看清臉書洩露用戶隱私始末
臉書洩露用戶信息 9國聽證 扎克伯格未露面
億萬富翁不應存在? 扎克伯格回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