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宰相文天祥:道之所在 雖千萬人吾往矣

文/秦順天
香港文天祥公園,文天祥銅像。(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2216
【字號】    
   標籤: tags: , ,

即使是兩朝皇帝的親自勸降,也難折其志。曾征服了半個世界的蒙元鐵騎,征服過歐亞40多個國家、700多個民族,卻始終未能征服一個書生!

這就是一個中國士子的氣節,他真正踐行了儒家仁義之道。鮮為人知的是,他幸遇高人,「誰知真患難,忽悟大光明」。

少年立誓做忠賢

文天祥的名字有個由來,其父曾夢見一兒乘紫雲而下,接著又開始上行,所以後來生了兒子,就起名雲孫,字天祥,又字履善。

文天祥祖籍成都,1236年生於江西吉水(今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鄉文家村)一富庶之家。其父文儀為當地名儒,藏書甚豐,設法聘名師為天祥兄弟授課,督促他們朝夕苦讀。母親曾德慈,出身詩禮之家,教子有方。

文天祥在朱熹《蓬戶手卷》中的題記。(公有領域)

當時廬陵疫病流行,很多人病死,文家本來備了很多木材準備蓋房子,見街頭暴屍無錢下葬,文儀便立刻將木材打造成棺材,免費安葬窮人。有農民租種文家土地,荒年欠收,文儀也「不忍直於有司」。

在這樣敦厚的家風的影響下,文天祥博覽群書,多才多藝,常讀聖賢之書,愛覽忠臣之傳。因父親經常禮佛參禪,廬陵青原山又是禪宗聖地,文天祥從小也深受佛家思想的薰陶。

一次去廬陵學宮遊覽,見祠堂內供奉著被朝廷諡為「忠」的三位鄉賢:歐陽修、楊邦、胡銓,少年文天祥心慕之,便發誓說,將來如果不能成為這樣的英雄,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漢。

20歲即為狀元

18歲時,文天祥獲廬陵鄉校考第一名,後入白鷺洲書院讀書,中選貢士,隨父前往臨安應試。

殿試上,文天祥以「法天不息」為題議論策對,他言萬餘不為稿,以史為鑑,一揮而成,表述了經世濟國的抱負,被讚為「忠君愛國之心堅如鐵石」,主考官慶賀國家喜得人才。宋理宗皇帝親自選拔,文天祥成為601名進士中的第一名狀元,當時他只有20歲。理宗見其名曾曰:「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故文天祥又字宋瑞。

不久父親不幸病故,文天祥歸家守喪。

清朝出版的《南宋群賢小集》一頁,翻刻南宋寶佑四年文天祥狀元及第榜單。(公有領域)

宦海浮沉 壯年歸隱

服喪三年期滿後,文天祥被任命為寧海軍節度判官,時國運見衰,蒙古軍威逼,宦官董宋臣提出遷都,百官皆不敢反對,唯文天祥上書,「請求斬殺董宋臣,以統一人心」,時朝廷未採納,幾次得不到回應,文天祥便主動請求任閒職。

從1259年到1274年的十五年裡,文天祥出任過瑞州知府、江西提刑、安徽寧國知府、湖南提刑等職,因剛介正潔,勇於直諫,他五度被罷官,二度退回家鄉文山。

壯年回鄉後,文天祥興建了歸隱的山莊,他寄情山水,不問世事,「以功名富貴為飄風」, 潛心修道,自拔於流俗。

當時文天祥以才華與風雅聞名,且相貌堂堂,《宋史》描寫他「體貌豐偉,美皙如玉,秀眉而長目,顧盼燁然」。身為一介書生,文天祥還習得一身好武藝,體魄健壯,尤擅游泳,會下盲棋。

然而,一場驚天國難,改變了他瀟灑倜儻的閒適生活。

文天祥畫像,清人繪。(公有領域)

書生本弱 國破則剛

1275年,元軍入侵,宋軍防線崩潰,朝廷下詔各地組織兵馬勤王。國難當頭,當時只有張世傑及39歲的文天祥響應。有人勸止文天祥,謂之「羊虎相拼」,文天祥說,國家危急,卻無一人一騎入衛京師,甚感遺憾痛心,所以不自量力,以身殉國,望天下義士,由此而奮起。

那時每談國事,文天祥就痛哭流涕,撫案感慨:「以他人的快樂為快樂的人,也憂慮他人憂慮的事情,以他人的衣食為衣食來源的人,應為他人的事而至死不辭。」

文天祥為自己平日的奢華而自責,立捐全部家財以充軍資,招募抗元義軍三萬餘人,義無反顧地執干戈以衛家國。其母曾氏深明大義,支持兒子毀家紓難,並隨子輾轉各地游擊。文天祥認為,救國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難以醫治,兒子還是要全力搶救啊!

元軍兵臨臨安,文武官員紛紛出逃。文天祥被任命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派至元營與元將伯顏談判時,他被扣留。見大勢已去,謝太皇太后抱著5歲的小皇帝宋恭帝,出城向元軍投降。

伯顏試圖誘降文天祥,文天祥寧死不屈,伯顏只好將他押解到北方。途中,文天祥冒險脫逃,一路歷盡艱險輾轉到福州,被小皇帝宋端宗趙昰任命為右丞相。他與張世傑、陸秀夫堅持抗元, 三人被稱為「宋末三傑」。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南部大敗元軍,成功收復了十四個州縣,那時南宋已經降元兩年了。

兵敗被俘

後端宗病亡,陸秀夫等再擁立6歲的小皇帝,文天祥被加封信國公。忽必烈命元將張弘范征討南宋小朝廷。

1278年12月,文天祥義軍寡不敵眾,兵敗五坡嶺(今廣東海豐),文天祥吞下隨身備用的冰片,自殺未遂,昏迷中被俘。元兵捆綁文天祥至張弘范軍營,以槍矛威脅他叩拜張弘范,文天祥拒不下拜。張弘范為其不阿所動,讓左右給文天祥鬆綁,以客禮相見。

立於廣東海豐五坡嶺方飯亭的文天祥石刻碑。方飯亭是為紀念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當年在方飯五坡嶺不幸被捕而建。(公有領域)

張弘范請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護父母,難道還能教別人背叛父母嗎?」張弘范一再逼迫,文天祥遂將自己寫的《過零丁洋》抄錄給他。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時,張弘范歎服其忠義及詩才,不再強逼文天祥了。

1279年2月,張弘范向宋軍所在的崖山發動總攻。其時,張世傑已指揮宋皇室及全體軍民搬到千艘海船上。海戰慘烈,絕境中陸秀夫將國璽繫於腰間,背負7歲少帝跳入大海,其他宮眷、大臣和將士等十萬人也紛紛投水殉國,宋全軍覆沒,幾天後,海上浮屍數萬。張世傑突圍後,遭遇颶風,也溺水而亡。至此,建國三百多年的大宋徹底滅亡。

被困於元軍船上,從遠處眼睜睜觀看的文天祥,痛不欲生,欲蹈海而死,為元軍所阻,只能向南慟哭,抗元三傑,如今只剩身為俘虜的文天祥了。

張弘范擺酒慶功,向文天祥敬酒說:「如今宋朝已亡,作為臣子,您已竭盡忠孝,應該問心無愧了。誰還給您記錄?如您能為元朝做事,元朝宰相豈不非你莫屬?」文天祥說:「國亡而不能救,作為臣子死有餘罪,怎敢懷有二心苟且偷生?商朝滅亡時,伯齊叔夷義不食周粟,其義節不因國亡而改變。作為一臣子,我就是竭盡自己的努力,談什麼記錄不記錄?」張弘范為之動容,感其仁義,心生敬佩。

從此,張弘范在生活上優待文天祥,並上書忽必烈,詳陳不可殺文天祥的諸多理由,忽必烈感慨說:「誰家無忠臣」,命以禮相待文天祥,將之押往大都。幾個月後,張弘范派人護送文天祥北上,行前他訓誡下屬,不許折辱文天祥。

進入江西地界時,文天祥開始絕食,他計劃以死殉國,埋骨家鄉。期間文天祥被強行灌食,他拒不張口。絕食8天後,身體並不見衰竭,而船已駛過盧陵了,想到自己不能死於故土,文天祥便放棄了絕食。

江西興國縣大烏山寺里由文天祥手書的「永鎮江南」匾額。(Sino Yu/維基百科

勸降逼降

10月初,輾轉萬里的文天祥被押解到大都,帶至接待賓客的「會同館」,「供帳飲食如上賓」。 文天祥的錚錚鐵骨,使忽必烈甚是欣賞,他希望降伏文天祥。

第一個來勸降的,就是跟文天祥一樣中過狀元的留夢炎,他是南宋丞相,危難時棄位逃走,不久就投降了元朝,任元朝禮部尚書。一見留夢炎,文天祥便厲聲斥罵,留夢炎只得愧窘退下。

小皇帝宋恭帝降元後,被封為瀛國公,當時也被元朝逼迫前來勸降。見是小皇帝,文天祥鄭重行臣子大禮,面北而跪,伏地痛哭,他對小皇帝只重複「乞回聖駕!乞回聖駕!」四字,以示自己殉國的決心,恭帝無由啟齒,怏怏而回。

元朝平章政事阿合馬也召見了文天祥。見文天祥長揖就坐,阿合馬喝問:「見宰相為何不跪?」文天祥說:「南朝宰相見北朝宰相,憑何要跪?」後阿合馬默然離去。

元朝宰相孛羅決定親自出馬,他先下令讓文天祥嚐嚐坐牢的滋味,文天祥被戴上木枷,捆綁了雙手,關進了兵馬司的牢房。入獄十幾天後,文天祥才被鬆了手縛,又過半月,才給他褪下木枷,頸上還繫著鐵鏈。

不久文天祥被押上樞密院堂審問,他泰然站定,不跪。孛羅叱左右按倒他,被拽倒後,文天祥拚死坐地不跪,又數人上來掰他的腿,強制他做跪狀。文天祥說:「現唯有一死,不必多言!」孛羅喝道:「你要死,我偏不叫你死,要把你關起來!」文天祥答說:「我以義死,何懼監禁!」最後孛羅只好命獄吏把文天祥帶回牢房。

牢獄中的正氣

文天祥曾記錄了自己作為一個犯人的感受:「地獄何須問,人間見夜叉」,「丞相豈能堪獄吏,故侯安得作園人?」但他對囚禁的折辱安之若素,「朝餐淡薄神還爽,夜睡崎嶇夢自安」,「解衣烘稚虱,勻摷救殘須」。

兵馬司牢獄污穢不堪。每逢暴雨,牢房積水即成沼澤,泥水沒過囚床,文天祥只能在水中站立。牆裡的老鼠洞灌滿了水,黑暗中,老鼠爭相竄出,淹死在水中。太陽出來後,牢房像蒸籠一樣悶濕,空氣中夾雜著糧食的霉腐味、廁所的騷臭味、死老鼠的穢濁味,令人窒息難忍。另一次大暴雨,牆壁多處坍塌,文天祥不得不被暫時轉移至他處。當他遷回修好的牢獄時,文天祥寫道:「向之所謂臭腐溫蒸,依然故在。回視吾所挾,亦浩然而獨存。」

文天祥以浩然正氣,抵禦了逆境中所有的不堪。如此短窄幽暗的骯髒牢房裡,成就了他名垂千古的《正氣歌》: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

詩中,文天祥歷數十二位歷朝忠烈,以他們彪炳日月的丹心壯舉,激勵自己困而益奮。囚中他吟哦不絕,「母親曾教我忠,我不違母志」,「靜傳方外學,晴寫獄中詩」,「直弦不似曲如鉤,自古聖賢多被囚」,「熊魚自古無雙得,鵠雀如何可共謀」。

此後的三年兩個月,文天祥始終難中不改其節,誓死不降。

南宋將領文天祥,在元人的濕寒監牢裡,寫下歌以詠志的五言長詩《正氣歌》。(羊妹/大紀元製圖)

文天祥的兒女情長

在幾乎與世隔絕的寂寞囚禁中,文天祥也有「夢裡尚還家」的思念。自他起兵勤王,家小便隨他轉戰南北,長子和母親都死於軍中流行的瘟疫,妻子及兩個女兒被俘虜,還有兩女病死軍中,另有兩女死於亂軍之中。次子被俘,傳聞已死。三年來,妻女杳無音訊。

髮妻歐陽夫人出身書香門第,文天祥與之夫妻情深,他曾詩曰:我為綱常謀,有身不得顧。妻兮莫望夫,子兮莫望父。天長與地久,此恨極千古。來生業緣在,骨肉當如此。

1280年春天,文天祥接到女兒柳娘的來信,知道歐陽夫人和兩個女兒都在大都宮中,穿道服誦道經,過著囚徒般的生活。

文天祥明白只要他投降,即可與親人團聚,但他不能選擇變節。親人咫尺不得相見,心如刀割的文天祥淚下哽咽,在給妹妹的信中,他說:「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裡,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他請妹妹囑咐妻子「歸之天命,毋怨毋怨」,囑咐女兒「好好做人」。

後來他寫詩道:「痴兒莫問今生計,還種來生未了因。」作為宋朝丞相的責任和使命,使自己不得不以身許國,他希望女兒勿以己為念,今生緣份已盡,來生再續親緣吧。

文天祥的胞弟文天璧當時也已降元,他與弟弟感情篤厚,理解人各有志、人各有責,嘆道:「弟兄一囚一乘馬,同父同母不同天。」

誰知真患難 忽悟大光明

文天祥崇信佛教、道教,與諸多道士都有交往,寫過很多詩抒發自已求仙修道的願望,行軍打仗之時,文天祥還讀道經,同道士一同探討道教祕術。他給長子起名為「道生」、次子起名為「佛生」,可見其心之所向。

文天祥曾記述道家高人「靈陽子」向他傳授過的道家學問,寫有《遇靈陽子談道贈以詩》:
……至人不可見,世塵忽相纓。業風吹浩劫,蝸角爭浮名。偶逢大呂翁,如有宿世盟。相從語寥廓,俯仰萬念輕。天地不知老,日月交其精。人一陰陽性,本來自長生。指點虛無間,引我歸員明。……

塵世中的名韁利鎖與情網,把人捆綁得難以掙脫,累世欠下的業債帶來生命中的劫難,人在世間「蝸牛角」這樣的微小之地,為富貴虛名相爭相鬥。短促人生,人不過是匆匆過客,遇到仙翁指教,他豁然明了生命的意義,返回仙界才是人真正的歸宿。

獄中,文天祥寫詩曾署名「浮休道人」,他以莊子的「其生若浮,其死若休」為喻,抒發其悟道所得。

文天祥也過寫多篇與佛家有關的詩,被俘後,他在獄中遇到異人,寫《遇異人指示以大光明正法》志之:「誰知真患難,忽悟大光明。日出雲俱靜,風消水自平;功名幾滅性,忠孝大勞生。天下惟豪傑,神仙立地成。」

患難中,命在旦夕之間,他忽然悟到大光明的正法,生死隨緣而置於度外,頓感身心塵落,了無掛礙。

1281年除夕,文天祥寫下:「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如今生命隨著這一年將要結束,以後再也夢不到和家人一起暢飲屠蘇酒的歡樂了,撥動一豆燈火,我度過了漫漫長夜。這是文天祥度過的最後一個除夕。

除夕不久,文天祥生毒瘡,流膿發燒,寒顫不止,「平生痛苦未嘗有此」,當時他左眼患了眼疾,幾近失明。

春天的時候,文天祥寫好了遺書,他已經隨時準備赴死了,但每天還鑽研自己最愛的象棋。

香港文天祥公園,有一幅石碑描述文天祥的生平事蹟,也刻有《正氣歌》。(shutterstock)

拒絕忽必烈親自勸降

元朝一直不殺文天祥,主要因為包括忽必烈在內的元朝君臣,對文天祥的忠貞都很敬仰。張弘范多次請求忽必烈善待文天祥,病危之際,張弘范仍關心文天祥,諫言說文天祥是忠貞之士,又是奇才,不可殺之。

前朝大臣曾聯名請求忽必烈釋放文天祥,安排他到道觀做道士,留夢炎卻堅決反對:「天祥出,復號召江南,置吾十人於何地。」

1282年8月,元世祖問議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誰是渠能?」答曰:「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於是,元世祖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顯位。

1283年1月8日,忽必烈召文天祥來,親自勸降。身為階下囚的文天祥,仍是溫文爾雅的謙謙君子風範,他長揖為禮,不卑不亢。左右武士強制讓他對皇帝行跪拜禮,以金棒敲擊他受傷的膝蓋,但文天祥挺立不動。忽必烈見狀,也不強求他跪拜。

忽必烈勸他不必固執,「你在這裡也待了些時日,如能夠改變心意,以盡忠宋朝那樣來效忠我,我可以讓你做丞相。」

文天祥回答:「深受宋朝的恩惠,我作為宰相,如何能侍奉二姓?國家滅亡,我只求速死,不當久生。」

元世祖又問:「那你有什麼願望?」文天祥說,「如果你真對我好,望賜一死,我就滿足了。」忽必烈知終不可得其心,無奈應允,文天祥依禮拜謝了忽必烈的成全,他終於可以一死盡忠了。

從容赴死

次日,1月9日,文天祥被帶出牢獄,他非常從容地對獄吏說:「我的事完結了。」

刑場設在柴市口(今北京東城區交道口)。監斬官問:「丞相還有什麼話要說?回奏還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有什麼可說?」監禁日久,文天祥已不辨東西,他問左右的人:「哪邊是南方?」旁邊的人指了方位,但見寧折不彎的文天祥端正衣冠,莊重地面南跪拜,大聲道:「臣報國至此矣!」遂引頸就戮,圍觀的人無不涕淚。

不久,元世祖派使者送救命詔書制止行刑,但文天祥已身首異處了,終年47歲。忽必烈後來痛悔道:好男兒,惜不為朕所用!

數日後,文天祥妻子歐陽氏收斂遺體,發現文天祥面容不變、栩栩如生。其衣帶中藏有絕筆辭,中有這樣幾句贊文:孔曰成仁,孟雲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據說行刑那天,狂風揚沙,白日裡竟天地昏暗,咫尺之內都看不清。此後數天,京城連日陰晦,皇宮中白天也要點燭。追悔不及的元世祖下令追封文天祥為太保、中書平章事、盧陵郡公,並設壇祭祀。丞相孛羅行禮時,忽天地俱暗,走石飛沙,文天祥的牌位竟被狂風捲至半空,空中還有隱隱的雷聲,元世祖明白,此乃英靈不受元朝封典之故,於是改稱文天祥南宋官職:前宋少保、右丞相、信國公,如此,天空才放晴。

明洪武九年,在當年囚禁文天祥的地方,建立了文丞相祠(北京東城區府學胡同),內有一株棗樹,相傳為文天祥手植,此樹枝幹均傾斜朝向南方,似乎感應了文天祥的忠義節氣: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即使兩朝皇帝親自勸降,也難折其志。曾征服半個世界的蒙元鐵騎,征服了歐亞40多個國家、700多個民族,無論多少軟硬兼施、恩威並用的方法,卻始終未能征服一介書生,這就是一個古代士子的氣節!文天祥生而無虧、死而無愧,百折而不悔,正所謂: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

北京東城區府學胡同文丞相祠。(用心閣/Wikimedia Commons

參考史料:

《堯山堂外紀-卷六十三‧宋》
《指南錄》
《宋少保右丞相兼樞密使信國公文山先生紀年錄》
《宋史‧文天祥傳》
《文山先生全集》
《筆記小說大觀》
《宋人軼事彙編》卷十九
《古今筆記精華錄 文文山遇仙》
《南宋末雜事》卷七《夢占類考》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鄭和下西洋的主要任務並非是史書上所載的為尋找建文帝,而是向世界宣揚明成祖的遠大理想。在鄭和第三次下西洋的時候,明成祖給了他一封敕書,帶給西洋各國番王和頭目。從這封敕書可以看出明成祖的天下觀和對世界的期望...
  • 明成祖敕諭皇太子監國之時,將這部親編的《聖學心法》鄭重地賜給皇太子,囑其銘記古聖先賢治國格言。顯然,成祖是通過《聖學心法》把聖人之道傳達給繼位君主...
  • 在西王母授道後,漢武帝認真修行了六年之後,他覺得心胸清爽,格調高雅,因此相信自己一定能得道成仙...
  • 中國古代民間蓋房上樑時有懸掛字條「上樑大吉」、拋元寶、安放鎮物等祈求平安的方式。據說在修建紫禁城時,施工人員都要在重要的建築屋頂施工結束前,在屋頂正脊中部預先留一個口子,稱之為「龍口」。之後再舉行一個較為隆重的儀式,由未婚男工人把一個含有「鎮物」的盒子放入龍口內,再蓋上扣脊瓦。該盒子被稱為寶匣,而放置寶匣的過程稱為「合龍」。合龍標誌著一座建築的落成。
  • 受現代影視劇的影響,現代人想當然地認為,高高在上的天子、皇帝只有接受臣子們跪拜的份兒,根本不可能有皇帝反過來給臣子行這樣的禮的情況,偶爾有天子求賢若渴,最多也就是行行揖禮罷了。然而,真實的歷史卻讓我們大吃一驚。比如在現代鮮為人知的尊養「三老五更」的儀式上。
  • 若有精誠,天地動容。明朝大臣王陽明,就擁有感天動地的至誠。在他傳奇的一生中,不是武將,卻能多次率軍平叛;不是出家人,依然修行有素;一生為官,能夠祈風祈雨,以血禳災,力濟天下蒼生。
  •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他的《勸學詩》激勵了一代代的莘莘學子;他的書法豐厚雄渾,雍容正大,法度謹嚴又氣勢磅礴;他為官清廉,正直敢言,凜然赴難,視死如歸,其忠義大節,光風霽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範——大唐書魂顏真卿。
  • 岳陽樓
    《岳陽樓記》就像一個巨大的文學磁場,吸引、感染著接觸到這篇文章的讀者。現在想來,如果沒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獨具慧眼地對范仲淹的約請,後人就讀不到這篇繪聲繪色描寫浩渺的洞庭湖變幻無窮的風光、遷客騷人對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後又轉化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浩歎的美文。
  • 民間過大年前有祭灶神的風俗,祈求福祿臨門。在東漢時,「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孝子黃香卻「不祭灶」,到底是怎回事?而且,他從一介貧民轉身為得皇上賞識尊重的賢臣,掌管國家樞機要務。這樣的福分從何而來呢?
  • 明孝宗弘治二年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賜諡「肅愍」。明神宗萬曆十八年改諡「忠肅」。于謙蒙冤於一時,卻萬世不泯,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