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與奧利》影評:借原版《勞雷爾與哈迪》來看吧!

文/馬克.傑克遜(Mark Jackson) 翻譯/周婉晴

人氣 114

片名:《斯坦與奧利》(Stan&Ollie,台譯《喜劇天團:勞萊與哈台》)
導演:喬恩·貝爾德(Jon S. Baird)
主演:約翰·C·賴利(John C. Reilly),史蒂夫·庫根(Steve Coogan),雪麗·亨德森(Shirley Henderson),斯蒂芬妮·海姆(Stephanie Hyam),丹尼·休斯頓(Danny Huston),妮娜·阿裡安達(Nina Arianda),魯弗斯·鐘斯(Rufus Jones)
分級:PG
片長:1小時37分鐘
上映日期:2019年12月28日
評分:2.5星(最高5星)

這部影片企圖向好萊塢早期傳奇的喜劇雙人組——勞雷爾(台譯勞萊,Laurel)與哈迪(台譯哈台,Hardy)致敬,但遺憾的是並沒有做到。我覺得他們的水準僅僅相當於1975年電影版本的《陽光男孩》(The Sunshine Boys,原作者尼爾·西蒙Neil Simon)。

如果您想看一部曾經很風光的滑稽喜劇雙人組試圖在多年的相互挖苦和指責後重歸於好的電影,請租借《陽光男孩》這部更令人捧腹大笑的影片吧!但如果您真的想瞭解和欣賞勞雷爾與哈迪這兩位天才喜劇組合,就別費這個勁了,還是直接看他們的老電影吧。

在《斯坦與奧利」》一片中,史蒂夫·庫根(左,Steve Coogan)飾演斯坦‧勞雷爾(Stan Laurel)以及約翰·C·賴利(John C. Reilly)飾演奧利‧哈迪(Oliver Hardy)。(Nick Wall/Sony Pictures Classics)

主演約翰·C·賴利(John C. Reilly)和史蒂夫·庫根(Steve Coogan)有一些出色的表演片段,但總體來說,《斯坦與奧利》是一部溫和的小電影,包含一兩個情節張力點。例如,當他們像已婚夫妻一般不可避免的爆發爭吵時,會這樣講:「我珍愛我們(的組合)。」「不,您愛的是『勞雷爾與哈迪』,你從未愛過我。」而在《陽光男孩》中,類似的高潮情節則是一個70多歲的老頭舉著一把割肉刀圍著客廳的沙發追趕另一個80多歲的老頭,伴隨著激烈的言辭爭執。

本片娛樂性的成分居多。花了18.5美元購買電影票看《斯坦與奧利》,並沒能讓我對兩位傑出人物的精神遺產有更深入的瞭解,1小時37分鐘所講述的故事也並未精彩到令我著迷。

劇情如何?

1937年,勞雷爾與哈迪是炙手可熱的巨星,他們在哈爾羅奇(Hal Roach)製片廠拍攝一部電影。斯坦覺得洛奇先生(Mr. Roach,Danny Huston飾)在操縱他們二人。他比奧利對娛樂圈有著更敏銳的感知力,所以希望能跟老闆談判爭取更優條款的待遇,或將他們的合同轉移到其它地方。

史蒂夫·庫根(左,Steve Coogan))飾演斯坦‧勞雷爾(Stan Laurel)在《斯坦與奧利」》片中的劇照。(Nick Wall/Sony Pictures Classics)

而另一人奧利,由於(如同洛奇先生大聲提醒他的那樣)經歷了三段失敗的婚姻,又欠下了債務,不願再惹是生非。

約翰·C·賴利(John C. Reilly)飾演奧利‧哈迪(Oliver Hardy)在《斯坦與奧利」》片中的劇照。(Nick Wall/Sony Pictures Classics)

隨後來到了1950年代,兩人處於過氣狀態。他們在前往不列顛群島的巡演路上表演的是自己的舊作,目的是為了爭取一位英國製片人投資他們的一部電影。他們的巡演之路由一位操著陳詞濫調、溜鬚拍馬卻又冷酷無情的演藝經理本奈德·代爾夫特(Bernard Delfont,Rufus Jones飾)承辦。剛開始他只安排他們在狹窄的小劇場表演,效果並不好。

由左至右,史蒂夫·庫根(左,Steve Coogan)飾演斯坦‧勞雷爾(Stan Laurel),魯弗斯·鐘斯(Rufus Jones)飾演本奈德·代爾夫特(Bernard Delfont),約翰·C·賴利(John C. Reilly)飾演奧利‧哈迪(Oliver Hardy)在《斯坦與奧利」》片中的劇照。。(Nick Wall/Sony Pictures Classics)

但當他們最終決定進行公開宣傳以喚起觀眾們的興趣時,小劇場爆滿,劇場也愈換愈大了。當巡演最終到達倫敦時,他們已能奪回一些先前的輝煌。

值得一提的是兩人的妻子艾達·勞雷(Ida Laurel)和露西爾·哈迪(Lucille Hardy)陪同她們的丈夫一起從美國出發前往異鄉冒險。這兩個人之間隱匿而不動聲色的暗自交鋒,看起來要比她們身為職業喜劇演員的丈夫們要有趣的多。

雪麗·亨德森(左,Shirley Henderson) 飾演露西爾·哈迪(Lucille Hardy)以及 妮娜·阿裡安達(Nina Arianda)飾演艾達·勞雷(Ida Laurel)在《斯坦與奧利」》片中的劇照。。(Nick Wall/Sony Pictures Classics)

由於前面提到的英國製片人一直在回避斯坦的訴求,加上奧利的健康狀況持續惡化,最終引發了上面提到的那場爭執。

真人真事

從1920年代後期到1940年代,勞雷爾與哈迪雙人組合非常受歡迎。我的猜測是,為了更好的與《陽光男孩》的敘事方式保持同步,《斯坦與奧利》這部影片誇大了部分情節,讓兩位主角在進行巡演之前有十年的時間沒有合作因而彼此保持戒心。但實際的情況是,影片中的這場巡演是在他們合作拍攝最後一部電影的四年前發生的。

約翰·C·賴利(左,John C. Reilly)飾演奧利‧哈迪(Oliver Hardy),史蒂夫·庫根(左,Steve Coogan)飾演斯坦‧勞雷爾(Stan Laurel)在《斯坦與奧利」》片中的劇照。(Nick Wall/Sony Pictures Classics)

所以問題是——面對一批幾乎不瞭解卓別林、更別提勞雷爾與哈迪這兩位喜劇明星的年輕一代觀眾群時,為何不為他們還原一個巨星是如何冉冉升起的真實故事,而卻要講述巨星是如何沒落的故事?如我所言,因為編劇真正的意圖是讓《斯坦與奧利》成為另一部《陽光男孩》。其實這兩部電影之間的相似之處很多,主要是因為主角之間的關係是相同的,都充斥著演藝圈中的八卦,以及正常對話與雜耍表演之間的無縫銜接。這是一種開玩笑式的語言,兩人永遠在接彼此的話把,雖然彼此記恨又樂此不疲,不知除此之外還能再做些什麼。他們是娛樂圈的產物,娛樂在他們的血液中流轉,他們互相需要。

我必須在這裡引用一段《陽光男孩》中的話予以解釋:

威利:你知道索爾·伯頓(Sol Burton)死了嗎?
艾爾:繼續說,誰是索爾·伯頓?
威利:你不記得索爾·伯頓嗎?
艾爾:哦,是的,貝拉斯科(Belasco)劇院的經理。
威利:那是索爾·伯恩斯坦(Sol Bernstein)。
艾爾:不是索爾·伯恩斯坦。索爾·伯頓是貝拉斯科劇院的經理。
威利:索爾·伯恩斯坦是貝拉斯科劇院的經理,但那不是貝拉斯科劇院,那是莫羅斯科劇院(Morosco)。
艾爾:希德·韋恩斯坦(Sid Weinstein)是莫羅斯科劇院的經理,索爾·伯恩斯坦是貝拉斯科的經理。索爾·伯頓我不知道這是誰。——等一下,希德·韋恩斯坦不是作曲家嗎?
威利:不,上帝啊,那是索爾·伯頓!
艾爾:誰寫了「女士,女士,做我的寶貝」?
威利:我正要告訴你,是糟糕的詞曲作者索爾·伯頓寫的。
艾爾:哦,那個索爾·伯頓。他死了?
威利:上周。
艾爾:在哪裡?
威利:表演場上。

上述對話看上去才華橫溢。但在《斯坦與奧利》片中,卻沒有這麼令人發笑的片段,甚至兩人之間的對話都不算多。然而這確實是一部比較喜劇的喜劇片,我們著實也看到了勞雷爾坐在哈迪的牽引病床邊,剝蛋殼吃水煮蛋(兩次)的經典場景。

當我從螢幕上看到斯坦從外套口袋裡掏出一罐鹽瓶時,我能清楚記得這一幕最初是從哪裡來的。40年前的電影《M * A * S * H》也是這麼做的,伊利亞特·古德(Elliot Gould)在茫茫荒野中從他的軍用夾克口袋裡變出一瓶橄欖油(因為您永遠不會知道在朝鮮的美軍基地帳篷裡居然還能找到馬提尼酒)。(譯者按,《M * A * S * H》(《外科醫生》)是混合了黑色幽默的軍事醫務劇,內容描述韓戰期間,美軍當中一班戰地醫生的經歷。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為何你該去看原版喜劇

約翰·C·賴利(左,John C. Reilly)和史蒂夫·庫根(左,Steve Coogan)參加《斯坦與奧利」》宣傳活動。(Sony Pictures Classics)

如前所述,兩位演員都出色的演活了斯坦和奧利這兩個角色,但關於勞雷爾與哈迪二位的招牌喜劇仰賴多米諾骨牌效應—你不能只開一個玩笑,而是一個玩笑接著一個玩笑,像傾瀉不止的瀑布般讓觀眾笑彎了腰甚至笑倒在地板上打滾。現代社會的我們都需要享受這樣的快樂。

因此,文章的最後為您提供一些值得一看的喜劇片:在Netflix上搜索關鍵字《傻瓜》(Block-Heads),《鴨羹》(Duck Soup),《偵探會思考嗎?》(Do Detectives Think?),《穿上褲子的菲利普》(Putting Pants on Philip)和「陽光男孩」,然後就對著螢幕傻笑吧!

原文Film Review: ‘Stan & Ollie’: Skip the Biopic, Rent a Real Laurel and Hardy Film 刊登于英文大纪元

追蹤馬克的推特:@FilmCriticEpoch

責任編輯:茉莉

相關新聞
《小飛象》影評:3D動畫難以重製的經典影片
《昨日奇跡》影評:誰不想成為披頭四?
《一條狗的回家路》影評:「泰瑞」的瘋狂之旅
《劇場版 排球少年!!垃圾場的決戰》影評:一場比賽奠定優質看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