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唐詩系列之十

【品讀唐詩】一首創造漢語詞彙的詩

作者:蘭音
元 王蒙 《惠麓小隱圖卷》(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935
【字號】    
   標籤: tags: , , ,

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勞碌,晚上的時間才是屬於我們自己的。夜深人靜時,您喜歡做些什麼呢?是聽一支輕音樂,讀一本古典名著,還是為家人做一些手工,增添生活的樂趣呢?在唐朝的某一個深夜,一個穿著僧袍的詩人,選擇做了這樣一件小事,不僅創作出一首名詩,還成就了一段千古流傳的佳話呢!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這位詩僧興之所至,騎著一頭毛驢,外出拜訪一位幽居世外的朋友。朋友的居所太過僻靜,附近都沒有人家,詩人一路走來,只見到沿路叢生的荒草。月光下,他輕輕敲門,聲音驚動了樹梢上早已酣睡的倦鳥。
但是友人不在家,詩人只好默默離開。在回家的路上,他走過小橋,見到兩邊田野景色迥異,色彩斑斕;路過山石,又見到雲氣隨風浮動,一片迷濛。他心中默默對朋友許願:我只是暫時離開,以後還會再來與你相會。

盛唐過後,雄渾昂揚的詩歌氣象有所減弱,一批崇尚清新奇僻詩風的詩人出現了,這位「詩僧」就是這類詩人的代表。他就是賈島,以上就是他的代表作《題李凝幽居》:

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元 黃公望《元黃公望作傲僧巨然谿山暖翠圖卷》。(公有領域)
元 黃公望 作《傲僧巨然谿山暖翠圖卷》。(公有領域)

詩境賞析

從題目可以得知,這首詩主要描寫了詩人賈島尋訪隱者李凝的事情,因為訪而不遇,詩人面對友人的居所有感而發,把生活中的尋常小事化為雋永的詩歌。

首聯「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是詩人初至李凝的「幽居」見到的景象。李凝是個遁世獨居的隱士,他住的地方一定是偏僻幽深、人跡罕至的。所以一路走來,詩人看不到鄰舍。他走的路,也是野草蔓蔓的小徑,通向的地方是荒蕪的小園,也就是那所幽居了。短短兩句,詩人不僅描寫了居所,還把隱者簡約樸素的品性襯托出來了。

接下來,是詩人訪友的行動。「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柔和清冷的月光下,萬籟俱寂,飛鳥也在池塘邊的樹梢上安睡了,一身僧衣的詩人卻敲響了李凝的家門。按照常理說,詩人很難在晚上看到樹上的宿鳥,但是他的敲門聲打破了寧靜,以至於把鳥兒都驚醒了。它們或者在樹上一陣躁動,或者繞樹枝飛舞片刻,又回到巢中。當然,這些動作也驚動了詩人,所以他抓住這稍縱即逝的情景,寫下傳神的一聯「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宿鳥驚飛是由靜到動,僧敲房門後等待應答,是由動到靜。兩者一動一靜的變化,暗藏著因果聯繫;動與靜相映成趣,兩者結合又充分烘托出環境之幽靜。因而,這一聯成為整首詩最富詩情畫意的部分,也是歷代廣為傳誦的名句。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詩人期待的朋友並沒有出現,只能原路返回。在歸途中,詩人沒有了訪友這件心事,也就能夠專注於欣賞沿途的風景。他跨過小橋,才發現田野的景色從這裡分隔出完全不同的景色;微風拂過,雲氣浮動,彷彿山石也隨之移動。古人認為,雲觸石而生,所以石又名「雲根」。

這一聯詩人用新奇的筆法描寫日常的風景:橋兩邊的風景不同,卻好像是橋有意為之;石本來不會動,詩人偏要說它彷彿隨著漂浮的雲氣而移動,果然是詩心獨運,別具妙趣。

寫景之後,詩歌在尾聲部分進入抒情部分。修佛的詩人,見到友人這麼靜謐幽雅的居所,又在夜晚欣賞到了不一般的風景,心中油然生出對隱逸生活的嚮往之情。如果不是有一顆寧靜致遠的心,怎麼會選擇這樣一座世外桃源獨居呢?於是他默默地許諾:「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雖然沒有見到朋友而離去,但對詩人來說,這只是暫時的。在未來某一天,詩人一定會再次拜訪,和朋友一同歸隱,共享這一片悠然閒適的天地。

韓愈仔細思索賈島的詩,認為「敲」字更佳。圖為《至聖先賢半身像.韓愈》,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詩人背後的故事

詩歌賞析完了,但是故事還沒有結束喔!根據《鑑誡錄》記載,詩人賈島那天騎著毛驢,造訪李凝的幽居,回來時邊走邊做起詩來。但是他對這首詩的第二聯並不滿意,一開始他吟的是「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但是仔細品味又感覺韻味不夠,想改成「敲」字。那麼敲字好不好呢,賈島也拿不定主意。他索性任由毛驢隨意前行,自己則在驢背上一會做推的動作,一會做敲的動作,口中還喃喃自語,苦思冥想到底該選用哪個字。

如果是推門,幽靜的意思有了,但畢竟是拜訪友人,這個動作會不會不太禮貌?如果是敲門,又顯得有些浮躁,打破了大自然的寂靜,這真是難壞了賈島。就這樣一路走著,經過的行人看到賈島類似瘋癲的樣子,都驚呆了,賈島卻依然沉浸自己的精神世界中。

誰知,他的毛驢走著走著,竟然闖進了一個儀仗隊,驚動了隊中騎馬的官員。賈島也被護衛們押到官員面前受審。這才知道,賈島衝撞的竟然是當時任京兆尹的文豪韓愈!賈島據實以告:「我偶然吟得一聯詩,有一個字遲遲定不下來,這才神遊天外,不小心冒犯了大人。」韓愈一聽,立刻來了興致,就問賈島是什麼詩。韓愈立馬沉思良久,才緩緩說道:「作敲字佳矣。」

於是,這首詩就這麼定了下來。而「推敲」二字,從此成為漢語中一個新的詞彙,表示作文章或者做事時,反覆琢磨、斟酌的認真態度。

韓愈很欣賞賈島的才華,兩人攬轡並騎,一路上說說笑笑。韓愈不以門第高低為念,把賈島請到自己的府衙,和他一連幾天討論詩道,將其視為知己。他還給賈島題了一首詩,令他聞名海內,「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風雲頓覺閑。天恐文章聲斷絕,再生賈島向人間。」大意是說,賈島是能夠繼承詩人孟郊,在世上繼續作出錦繡詩篇的大才子。到了宋代,蘇軾也把他和孟郊並提,稱他們的詩風是「郊寒島瘦」,可見賈島對後世的影響力。

通過「推敲」這個小故事,我們可以看出賈島作詩有一股韌性,不作出完美的詩句絕不放棄,這倒有點像杜甫的「語不驚人死不休」了。而這種作詩態度,也影響了一大批文人,形成了「苦吟詩人」的流派。

賈島曾說:「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雖是誇張說法,卻也表現出苦吟派詩人的特質。他們作詩精於雕琢,在字詞的選用上很下功夫,也就是「鍊字」,因而往往能寫出別出心裁的奇句。但是因為有個「苦」字,也就說明這類詩人大多經歷坎坷,作的詩歌也多了幾分淒苦、清冷的情緒。比如賈島,他早年家境貧寒,迫於生計只好出家為僧。但是賈島生性酷愛作詩,苦吟不輟,這才有了他和韓愈「推敲」詩句的佳話。

在結識韓愈後,或許受到他的鼓勵,賈島很快還俗了,試著走上科舉求仕之路。然而他屢試不第,只做過一些地方上的小官。雖然離開了佛門,賈島卻是個不流於世俗的高士,一生所愛結交者,都是塵外之人。或許他的人生軌跡也像這首詩的結尾一樣:「暫去還來此。」他的心仍然嚮往著佛門,只打算暫時投身紅塵,最終還是會回來,做一名詩僧。

賈島憑藉自身苦吟的經歷,成為刻苦作詩的典範,更為漢語文化創造出一個意藴深厚的詞彙。這樣的賈島,在群星璀璨的唐朝,足以躋身唐詩名家之列了。@*#

點閱品讀唐詩】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賈島(779~843年),字浪仙,為中唐著名詩人。他出身微寒,自幼即有文名,也很自負,然而考進士卻屢舉不第。眼看許多平時文才遠不如自己的人,一個個都金榜題名,進了官場,心中積起越來越多的怨氣。
  • 當今的人們大多熱衷旅遊,藉此來放鬆心情,增長見聞。不過大家想過沒有,古代人對旅遊的興趣可不比現在人少。如果把李白、杜甫、蘇軾等幾位名人一生的行蹤做個旅行地圖,你會驚訝地發現他們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走過的地方多到超出我們的想像!不過古人旅遊可不是為了娛樂,而是他們求知的一種方式,也就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而且他們一旦開始旅行,可不是幾天、幾個月就結束的,往往要花上幾年的時間,所以那時候的旅遊一般叫做「遊歷」或「漫遊」。
  • 今天的人們在總結傳統文化的時候,很喜歡做「四大」的概括,比如四大美女、四大發明、四大名著,不一而足。那麼朋友們,你知道中國古代還有四大名樓嗎,它們分別是湖北武漢的黃鶴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南岳陽的岳陽樓,還有山西永濟的鸛雀樓。這幾座名樓修建的初衷,有的是為某位貴族而建,有的是用於軍事防禦,但無一例外的,它們之所以能夠聞名遐邇,都得益於流芳百世的不朽詩文。
  • 咱們中華的傳統文化,從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說起,到三皇五帝創建文明,再到後來,有道家、佛家修煉文化的弘揚,幾千年來,可以說我們在天地神明的護佑下,演繹出了輝煌璀璨的文明。因而,傳統文化也叫作神傳文化。秉性善良的古人,敬天地、拜神佛,保持著高尚純樸的道德修養;而歷史上信佛尋道的修煉人,也同樣是層出不窮,他們共同奠定了中華博大精深的修煉文化。
  • 生活在北方的人們,幾乎年年都能看到雪。皚皚冰雪,純潔無瑕,不僅在寒冬妝點了大地,預示來年的豐收,還豐富了人們的戶外活動。從古到今,有誰不愛雪呢?文采飛揚的詩人們,更喜歡用雅俗共賞的詩句來歌詠它。比如東晉才女謝道韞形容雪「未若柳絮因風起」,非常輕盈優美;唐代詩仙李白說「燕山雪花大如席」,一派壯闊雄渾;北宋文豪蘇軾還說「光搖銀海眼生花」,卻是絢麗奪目。
  • 如果把生命比作一本書,我們經歷的每件事或者每個階段,就是這部書中的一個片段或者一個章回。也許當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都不會太在意,但如果某天翻閱自己的人生書籍,你可能會發現,哪怕是普普通通的小事,都讓人感覺回味無窮。
  • 「鄭公樗散鬢成絲」其實是一句反語;杜甫在之前寫給鄭虔的詩中曾說:「才名四十年,坐客寒無氈。」這樣有才學的人,卻被貶官到台州擔任司戶參軍。杜甫擔任的左拾遺也是從八品,所以才會拮据到「朝回日日典春衣」的窘迫境地。所以這首詩替鄭虔及自己鳴不平。「萬里傷心」與「百年垂死」,表面說的是鄭虔,這何嘗不是杜甫自身的寫照呢?
  • 閱讀古典近體詩,常可看到「得句」這個詞,「得句」是一種創作狀態,也就是創作時,在潛意識(下意識)中腦海裡閃現出一句詩(或幾句詩),可根據所得到的句子馬上創作一首詩或幾首詩,或記錄下來放入詩囊中。如謝縉「濡豪還自適,得句共誰論。」大意是「揮毫作畫自得其樂,得到的好詩句又有誰能夠分享呢?」
  • 古代詩人常借月光來表達對親友的思念。李白的詩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亦然。「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因為月亮的清輝是兩地共有的,所以這裡作者要贈送的是思念之情;因為相隔兩地,不能將這濃濃的思念親手送給你,那我們還是期待在夢中相見吧!
  • 王維《積雨輞川莊作》:「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其中「鷗鷺忘機」典故出自《列子‧黃帝》,也作者的修行感悟。白居易《放言》:「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辨物如此,識人亦然,不僅成了流傳千古的名句,還因此而衍生出了其它名句。如「路遙知馬力,歲久見人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