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唐詩系列之十一

【品讀唐詩】唐詩裡的拾穗者

作者:蘭音
[法]讓-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1814—1875),《拾穗》(Les glaneuses),1857年作,巴黎奧塞美術館藏。(公共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883
【字號】    
   標籤: tags: , ,

法國的奧塞美術館裡,收藏著畫家米勒的一幅著名的油畫《拾穗者》。它創作於1857年,以《聖經》故事為藍本,描繪了三位農婦在金黃色的麥田中拾穗的情景。整幅畫筆法簡潔生動,色調明快柔和,刻畫出當時的社會狀況。不過朋友們,您知道嗎,在唐詩中,也有一首詩描繪了一位拾麥穗的婦人,不過她的生活,比那三位農婦艱辛多了。

故事發生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個酷暑。在北方的麥田裡,有許多農夫在辛勤地收割麥子。他們的腳底熏蒸著地面的熱氣,後背烤著火辣的陽光,哪怕很累了都不肯休息片刻。這時,一位抱著孩子的農婦,也來到這片忙碌的土地,右手拿著零散的麥穗,左臂挎著一個破筐——原來她在撿地裡遺落的麥穗。她告訴周圍的人,因為賦稅繁重,家裡的田地都賣掉了,現在只能撿些麥穗充飢。

這時,有一位官員路過聽到了她的遭遇,有感而發寫下一首詩歌,記錄下老百姓的現實生活。他就是中唐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這首詩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觀刈麥》: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明《南生魯四樂圖》(局部),畫中表現白居易作詩通俗,老嫗可解。(公有領域)

詩境賞析

《觀刈麥》,刈是收割的意思,這首詩描寫的是詩人在田邊看到農民收割夏麥的所思所感。這是一首敘事詩,層次非常分明,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以及農民生活的艱難。這首詩可以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詩歌的前四句,交待了故事發生的背景。「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農戶一年到頭都沒有閒暇的時候,到了黃曆的五月就加倍繁忙。詩人接下來說明原因:「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原來,夏季到了,小麥大片成熟,而北方的夏天又是多雨的季節,所以一定要趕快收割麥子,這一年才能有好的收成。

第二部分就是後面八句,描寫農家男女老小參與刈麥的情景。「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體力較弱的婦孺,主要負責後勤方面的工作。家裡的媳婦們無論長幼,都用竹筐挑著食物,小孩子也提著壺裝的湯湯水水,早早從家裡出發了。「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婦孺們一路往南山岡走去,原來是為在那裡勞作的男人們送飯食。

那麼男人們在做什麼呢?「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他們面朝黃土背朝天,正在炎炎夏日裡收割麥子。他們踩在灼熱的土地上,腳下蒸著暑氣;頭頂似火的驕陽,整個身體都被烈日暴曬著。做體力活本就是一件辛苦的事,何況遇到這酷熱的天氣?很快他們就精疲力盡了,但是每個人都像不知道熱一樣,繼續低頭勞作,因為夏日時間長,可以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來完成農活呀。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唐宋詩醇》評價這兩句「曲盡農家苦心」,它通過農民反常的心理,傳神地表現出百姓生活的辛酸。誰都知道夏天幹活辛苦,但是他們偏偏珍惜這漫長的白天時光,好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完成工作。這種寫法,是不是和詩人另一首《賣炭翁》裡的「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接下來八句,一位貧苦的農婦出場了。「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她懷裡抱著孩子,說明家裡可能無人幫她照看幼子,或許是個孤苦伶仃的寡婦。「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這位農婦是無法收割麥子的,只能在田地裡尋找一些遺落的麥穗。「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婦人向周圍人講述自己的身世,因為家裡不堪賦稅的壓力,把田產都變賣了,這時候只能拾些麥穗來充飢。

聽到這番話的人,無不感到憂傷。為什麼呢?他們都是鄉鄰,沉重的賦稅壓得每個人都透不過氣來。今年的拾穗者也許就是去年的刈麥者,而今年尚能刈麥的人,明年是否還有田地供他們去揮汗勞作,維持家計?他們的傷心,既是對貧婦的同情,也是對未來命運的憂愁。

最後幾句就是詩歌的第四部分了。詩人耳聞目睹了這一切,憂國憂民的情懷湧上心頭。「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他感嘆有幸走上讀書入仕這條路,不必從事農桑。而且他雖然是個小官,卻能不用勞作就享有每年三百石的俸祿,年底還有剩餘的糧食。「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詩人身為父母官,不忍見百姓深受賦稅之苦,因而感到難過而慚愧,這種憂悶的情緒久久縈繞心頭,不能釋懷。

明 郭詡 《琵琶行圖軸》(局部)。(公有領域)

詩人背後的故事

談到詩人白居易,大家往往津津樂道於他的兩首長詩《琵琶行》和《長恨歌》,那優美的文字、細膩的情感千百年後仍然能打動人心。但是您知道嗎,在白居易心中最看重的卻不是這兩首詩。他在《與元九書》中,把自己的作品分成四類,第一是諷喻詩,表達其兼濟天下之志;第二是閒適詩,表達其獨善其身之志;之後是有感而發的傷感詩和其它的雜律詩,他認為這兩類都屬於抒情、應酬之作,「非平生所尚者」。

《觀刈麥》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浪漫的故事,卻是白居易最推崇的那一類諷喻詩。在唐憲宗元和初年,白居易在陝西任縣尉,主管緝捕盜賊、徵收賦稅等事務。當看到當地百姓生活如此困窘時,白居易便寫下這首反映民間疾苦的《觀刈麥》。

夏天到了,白居易不去描寫陰陰夏木、映日荷花這樣的美景,卻把目光投注到田地上辛勤勞作的農人,為社稷、為百姓寫下平易樸實、又字字千鈞的詩歌。這是為什麼呢?這源於白居易作詩的一貫主張,他和詩人元稹都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樂府詩以兩漢為代表,因具有「感於哀樂,緣事而作」的諷喻時政的精神,從漢武帝起,朝廷開始收集民間樂府詩,了解風土民情、地方政務。

到了唐朝,白居易等人主張恢復古時候的采詩制度,讓詩歌再次起到補察時政的作用。他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詩歌理論,本人也用樂府新題創作許多諷喻詩,並把自己創作的新樂府編成集子,還在序言中提出新樂府詩歌的創作原則,即文辭質樸,切中時弊,作詩要為君、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因而白居易的許多詩作,都對國家弊政、社會問題提出委婉的批評,也就是「唯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

其實,白居易不僅是一位有責任感的詩人,也是盡忠職守的官員。他主要生活在唐憲宗時代,憲宗是盛唐之後很有作為的皇帝,曾大力征討藩鎮,讓唐朝再次出現統一的中興局面,史稱「元和中興」。

白居易在三十多歲時入朝為官,創作的諷喻詩在士人君子之間廣泛流傳,甚至傳到宮廷,也受到憲宗的賞識。因此,他被拜為翰林學士,又擔任左拾遺、也就是一種言官。為報答憲宗的知遇之恩,白居易多次懷著拳拳忠心上書言事,也繼續創作大量的諷喻詩,讓詩歌能成為皇帝考察執政得失的一面鏡子。白居易的一片忠誠也得到皇帝的敬重,去世後被追贈尚書右僕射,謚號「文」。繼位的唐宣宗親自作詩,說道「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表達了對一代忠臣的深沉悼念。

白居易一生中,既有《觀刈麥》這樣的諷喻詩,也有《琵琶行》這樣的抒情敘事詩,那麼您更喜歡哪一種呢?或許這很難選擇,但這些詩作卻讓我們了解到,白居易不僅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文人,更是一位心懷天下的君子。@*#

點閱品讀唐詩】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白居易(公元772-846),字樂天,是緊接盛唐以後有名的大詩人。他的詩語言通俗、明白流暢,在風格上自成一體(世稱“元白體”)。他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繼承《詩經》“風雅比興”的傳統。《與元九書》為其詩論綱領,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文獻。 他長於各種詩體,特別是敘事長詩,其中《長恨歌》和《琵琶行》是其代表作,而《長恨歌》則被詩評家譽為千古絕唱。
  • 「問劉十九是白居易膾炙人口的名詩之一。這首詩紙短情長,詞句含蓄簡練,品味起來卻情味盎然,整首詩明亮而溫暖,真是一篇耐人尋味的佳品啊!
  • 白居易,字樂天,他與李白、杜甫在中國詩壇同負盛名,成為享譽世界的文化名人。他一生寫下大量反映社會現實、抒發報國之志的詩篇。
  • 中唐大詩人白居易,他的詩篇詞淺情濃,歷來為詩論家所稱道,其〈長恨歌〉、〈琵琶行〉乃千古言情之絕唱,可謂「情致曲盡,入人肝脾;隨物賦形,所在豐盈。」
  • 白居易從長安到江西三四千里的路程,一路走來但見鄉間學校、佛院、旅店、港口,都題寫著他的詩文。大唐子民,不論士族、僧侶道士,還是老婦、少女都能隨口吟誦幾首他的詩歌。所以在一個時代,白居易的名號幾乎成為全民青睞追捧的商標。
  • 咱們中華的傳統文化,從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說起,到三皇五帝創建文明,再到後來,有道家、佛家修煉文化的弘揚,幾千年來,可以說我們在天地神明的護佑下,演繹出了輝煌璀璨的文明。因而,傳統文化也叫作神傳文化。秉性善良的古人,敬天地、拜神佛,保持著高尚純樸的道德修養;而歷史上信佛尋道的修煉人,也同樣是層出不窮,他們共同奠定了中華博大精深的修煉文化。
  • 生活在北方的人們,幾乎年年都能看到雪。皚皚冰雪,純潔無瑕,不僅在寒冬妝點了大地,預示來年的豐收,還豐富了人們的戶外活動。從古到今,有誰不愛雪呢?文采飛揚的詩人們,更喜歡用雅俗共賞的詩句來歌詠它。比如東晉才女謝道韞形容雪「未若柳絮因風起」,非常輕盈優美;唐代詩仙李白說「燕山雪花大如席」,一派壯闊雄渾;北宋文豪蘇軾還說「光搖銀海眼生花」,卻是絢麗奪目。
  • 如果把生命比作一本書,我們經歷的每件事或者每個階段,就是這部書中的一個片段或者一個章回。也許當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都不會太在意,但如果某天翻閱自己的人生書籍,你可能會發現,哪怕是普普通通的小事,都讓人感覺回味無窮。
  • 王維《積雨輞川莊作》:「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其中「鷗鷺忘機」典故出自《列子‧黃帝》,也作者的修行感悟。白居易《放言》:「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辨物如此,識人亦然,不僅成了流傳千古的名句,還因此而衍生出了其它名句。如「路遙知馬力,歲久見人心。」
  • 「巴山夜雨漲秋池」言外之意是說,本身秋天因為天時的關係,河水開始上漲,河道開始暢通,就讓人有想回家的衝動,更何況是因夜雨河水都上漲了,河道已經暢通,能不想念嗎?而第三第四句中重複「巴山夜雨」四個字,是為了說自己在這個時候最想家。《唐詩繹》評曰:「於寄詩之夜,預寫歸後追敘此夜之情,是加一倍寫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