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唐詩系列之八

【品讀唐詩】美在解與不解之間

作者:蘭音
宋人繪《花鳥長卷》(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433
【字號】    
   標籤: tags: , , ,

如果把生命比作一本書,我們經歷的每件事或者每個階段,就是這部書中的一個片段或者一個章回。也許當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都不會太在意,但如果某天翻閱自己的人生書籍,你可能會發現,哪怕是普普通通的小事,都讓人感覺回味無窮。

在20世紀的法國,馬塞爾·普魯斯特出版一部回憶錄式的長篇小說《追憶似水年華》,作者用了兩百多萬字,回顧了人的一生,抒發了對故人、往事的懷念。由於篇幅太長,要想讀完這部名著,確實不是一件易事。但是在中國古代,有一首五十六字的唐詩,也道出了追憶人生的感悟。它主旨朦朧,意境幽美,受到無數讀者的喜愛。

當人陷入回憶的時候,所看到的事物都能引發他的感觸。正如在這首詩中,詩人面對一把華美的瑟,卻感嘆那五十根弦、五十枚柱,都在提醒他逝去的美好年華。他的過去,如莊周夢蝶一般似真似幻,又如望帝化鳥一般難以忘懷。那回憶的心情,如同月出滄海,卻見鮫人流下珠淚;更像日照藍田,玉石生出煙氣,無比的淒美,卻又可望而不可及,不禁令人惘然若失。

聽到這裡,您是否在猜測,詩人到底在回憶什麼呢?是刻骨銘心的情感,壯志未酬的遭遇,還是對國祚興衰的感慨?一首詩能夠引出多種解讀,難怪會成為這位詩人生平最難索解的詩歌之一了。它就是晚唐詩人李商隱的代表作——《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樂器瑟,台南市孔廟文物收藏。( Zeze0729 /Wikimedia Commons)

詩境賞析

這首詩雖然以《錦瑟》為題,但它不是一首詠物詩。確切地說,它是一首無題詩。「錦瑟」二字只是選取詩歌首句的前兩字,並不是真正的題目。這種題詩方式,很像《詩經》裡面的大部分作品,比如《關雎》《蒹葭》《鹿鳴》等,都是以第一句詩中的詞為題目,卻不是詩歌真正要表達的主題。

詩歌是中華語言文化的精華,無題詩也是詩歌中的一個重要類別。很多詩人有許多不便表達或不想直說的話,索性以「無題」為題,在詩中暗藏難言的情懷、隱痛或者某種追求。我們下面就從《錦瑟》的具體詞句中,一探詩人的心境。

「錦瑟無端五十弦」,錦瑟是指一種雕飾著精美花紋的古老樂器,有五十根弦之多。《漢書》記載,遠古時期,泰帝曾聽素女鼓瑟,因聲調太過淒切,感到悲傷難禁,便將瑟一分為二,減為二十五弦。詩人以錦瑟起興,既寫出瑟之美麗,又表明弦之細密,如同紛亂的思緒一般。「無端」二字,彷彿是詩人在感慨,錦瑟為什麼生來就有五十根弦這麼多呢?因為弦多了,音樂表現力更強,人們在彈奏憂傷的樂曲時,就會讓悲傷的氛圍更加凝重。詩人一句話,就為整首詩奠定了迷惘幽怨的基調。

詩人的發問看似無理,但是他隨後解答:「一弦一柱思華年。」柱,是弦下面用於定音的部分。原來是那一弦一柱,都能牽動詩人內心的一段回憶,讓他忍不住追憶逝去的時光。這一句點出懷舊的主題,引出下文,也就是詩人對過往的所思所想。

接下來,詩人連用四個典故,表現前塵往事的幾個特質。「莊生曉夢迷蝴蝶」,《莊子》中有一則寓言故事,說莊子在夢中變成了蝴蝶,醒來後又變回自己。莊子迷惑了,不知是莊周做夢變成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

「望帝春心託杜鵑」,《華陽國志》記載,杜宇是古蜀國的國君,號「望帝」,去世後化為杜鵑鳥。因為懷著思念故國的「春心」,杜鵑總是發出悲切的啼聲。望帝的生命雖然終結,但是他的靈魂仍然眷戀人間,遲遲不肯離去,以至於化身啼鳥。

人生如夢,莊子的夢輕盈美好,但是只有一夜那麼短暫;回憶中的往事,不也是正像夢一樣轉瞬即逝,一去不復返嗎?所以詩人對待這些記憶,也同樣近乎執著地把它們銘刻心間,因為它實在是美好得讓人捨不得遺忘啊!

「滄海月明珠有淚」,《博物志》記載,南海有一種神祕的鮫人,像魚一樣住在水裡,擅長紡織,流出的眼淚能夠變成珍珠。浩渺的海面上,一輪明月升起,在這曠遠靜謐的景色中,鮫人卻惆悵地流下珠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元和郡縣志》記載,藍田山盛產美玉。古人認為,當太陽照耀時,玉石會升騰起煙氣,可以遠望,但是近看卻無。

詩人的過去,既有滄海月明的遼闊,也有鮫人流珠的哀傷;既有日照青山的溫暖,更有美玉生煙的飄渺。面對此情此景,詩人是怎樣的心情呢?「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詩人自問自答,往昔是這樣的淒美、虛幻,怎麼會在今天才追憶它呢?早在當時,心中就已經悵然若失了啊!

如果說莊周夢蝶代表詩人對人生虛實交織的迷惘之情,杜宇悲啼代表詩人對過去苦苦追尋的嚮往之情;那麼,滄海珠淚代表無比寂寥和黯然神傷的心境,暖玉生煙則代表若即若離和難以捉摸的記憶。因而在最後一聯,詩人的萬千思緒,最終化作一句韻味綿長的感嘆。

《博物志》記載,南海有一種神祕的鮫人,像魚一樣住在水裡,擅長紡織,流出的眼淚能夠變成珍珠。(fotolia)

詩人背後的故事

一首《錦瑟》,引發後世文人的不同解讀,有人認為李商隱在詩中表達對亡妻的懷念,或者是表達對某位女子熾烈的情感,又或者是自傷身世、影射政治,千百年來眾說紛紜,以至於金人元好問發出「一篇《錦瑟》解人難」的感懷。一般人認為,《錦瑟》作出李商隱晚年時期,但由於這首詩相關的文字資料很少,所以人們在研究的時候,往往結合李商隱的平生遭遇探討詩歌的主旨。

李商隱是晚唐著名詩人,與杜牧合稱「小李杜」。他對詩歌的藝術美有著獨特的追求,其作品構思新奇,文采穠麗。他的詩歌自成一派,往往寫得美好朦朧、纏綿悱惻,被人廣泛傳誦。李商隱雖然在詩壇上享譽古今,但是他一生的遭遇卻非常坎坷,大約在四十五歲時就病逝了。他出生於一個普通的世宦家庭,幼年時父親去世,一直過著清苦的生活,曾靠替人抄書貼補家用。但是李商隱「五歲誦經書,七歲弄筆硯」,早早便在詩文上顯露非凡的才華,也因此受到當時的名臣、文學家令狐楚的賞識,並得到他的親自點撥。

經過多年的應舉求仕之路,李商隱終於在二十多歲考中進士,之後接受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邀請,成為他的幕僚。王茂元也很賞識李商隱,更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這看似美妙的姻緣,卻為李商隱的不幸埋下伏筆。當時朝廷出現激烈的「牛李黨爭」,王茂元與李黨領袖李德裕交好,被視為李黨成員,而之前栽培他的令狐楚則屬於牛黨,李商隱就這樣陷入了黨爭的漩渦中。

因此,李商隱被推遲一年授官,還調任到遠離京城的地方做小官。雖然當時李黨正值鼎盛時期,但是李商隱突然遭遇母親去世,必須在家守孝三年。等他復出時,兩黨勢力變化,李商隱受到牛黨排擠,空有一身才華卻只能一生做個小官,前途一片渺茫。

從個人際遇來說,李商隱懷才不遇,而感情深厚的妻子王氏,也在他晚年去世,成了李商隱的又一沉重打擊。從時代環境來說,李商隱先後經歷六任皇帝,正值晚唐宦官專權、黨爭不斷的政治亂世。這一切,都構成了李商隱的人生悲劇。但他的才華卻在鬱鬱寡歡中,化作一篇篇感人肺腑的詩歌。

您認為,李商隱在《錦瑟》中表達了什麼情懷呢?是悼念亡妻,還是感時傷世,還是對國家政事的憂慮?或許這些感悟都包含在詩中。詩人正是想告訴大家:無論是兒女情長還是仕途功名,人生的際遇都是相似的,當你回顧它們的時候,既美好又遙遠,連同自己的青春都將消逝在回不去的時光裡。古人說,詩無達詁。正因為這首詩解讀的多樣性,每個人都能在詩中找到自己的回憶,這也就是《錦瑟》經久不衰的原因吧!

點閱品讀唐詩】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千多年以前,一個平凡的春日的清晨,陣陣清脆的鳥鳴聲,擾亂了一個隱士的睡夢。隱士醒來後,沒有空閒去責怪那喧鬧的啼鳥,他第一個想到的,是整夜的瀟瀟風雨,又想到窗外的滿樹芳菲,此時大半都已凋落了吧?
  • 朋友,在傳統文化中被列為「五倫」之一,今天人們也常說「千金易得,知己難求」。真正的朋友,可以相伴一生,在患難中互相扶持,在生活中分享快樂。如果能夠結識一位志趣相投的朋友,真是不亦樂乎!在一些節日或者重要場合,我們都喜歡給朋友贈送禮物表達祝福;重情重義的古人,也會互相贈送禮物。而且,他們的禮物新穎別緻,甚至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比如,在唐朝的某一天⋯⋯
  • 如果要用一個聲音來代表夏天,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呢?是的,那一定是蟬聲了。碧綠的樹梢上,人們總能聽到蟬連續不斷的唧唧的鳴叫。有時候它很聒噪,吵得我們難以入眠,但更多時候,我們把它視為夏天的象徵。因為到了秋天,蟬就很少鳴叫了,也就有了「噤若寒蟬」這個成語。由於蟬獨特的生活習性,幾千年前的古人就樂於把蟬作為描寫或歌詠的對象了。
  • 當今的人們大多熱衷旅遊,藉此來放鬆心情,增長見聞。不過大家想過沒有,古代人對旅遊的興趣可不比現在人少。如果把李白、杜甫、蘇軾等幾位名人一生的行蹤做個旅行地圖,你會驚訝地發現他們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走過的地方多到超出我們的想像!不過古人旅遊可不是為了娛樂,而是他們求知的一種方式,也就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而且他們一旦開始旅行,可不是幾天、幾個月就結束的,往往要花上幾年的時間,所以那時候的旅遊一般叫做「遊歷」或「漫遊」。
  • 今天的人們在總結傳統文化的時候,很喜歡做「四大」的概括,比如四大美女、四大發明、四大名著,不一而足。那麼朋友們,你知道中國古代還有四大名樓嗎,它們分別是湖北武漢的黃鶴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南岳陽的岳陽樓,還有山西永濟的鸛雀樓。這幾座名樓修建的初衷,有的是為某位貴族而建,有的是用於軍事防禦,但無一例外的,它們之所以能夠聞名遐邇,都得益於流芳百世的不朽詩文。
  • 咱們中華的傳統文化,從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說起,到三皇五帝創建文明,再到後來,有道家、佛家修煉文化的弘揚,幾千年來,可以說我們在天地神明的護佑下,演繹出了輝煌璀璨的文明。因而,傳統文化也叫作神傳文化。秉性善良的古人,敬天地、拜神佛,保持著高尚純樸的道德修養;而歷史上信佛尋道的修煉人,也同樣是層出不窮,他們共同奠定了中華博大精深的修煉文化。
  • 閱讀古典近體詩,常可看到「得句」這個詞,「得句」是一種創作狀態,也就是創作時,在潛意識(下意識)中腦海裡閃現出一句詩(或幾句詩),可根據所得到的句子馬上創作一首詩或幾首詩,或記錄下來放入詩囊中。如謝縉「濡豪還自適,得句共誰論。」大意是「揮毫作畫自得其樂,得到的好詩句又有誰能夠分享呢?」
  • 古代詩人常借月光來表達對親友的思念。李白的詩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亦然。「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因為月亮的清輝是兩地共有的,所以這裡作者要贈送的是思念之情;因為相隔兩地,不能將這濃濃的思念親手送給你,那我們還是期待在夢中相見吧!
  • 王維《積雨輞川莊作》:「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其中「鷗鷺忘機」典故出自《列子‧黃帝》,也作者的修行感悟。白居易《放言》:「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辨物如此,識人亦然,不僅成了流傳千古的名句,還因此而衍生出了其它名句。如「路遙知馬力,歲久見人心。」
  • 「巴山夜雨漲秋池」言外之意是說,本身秋天因為天時的關係,河水開始上漲,河道開始暢通,就讓人有想回家的衝動,更何況是因夜雨河水都上漲了,河道已經暢通,能不想念嗎?而第三第四句中重複「巴山夜雨」四個字,是為了說自己在這個時候最想家。《唐詩繹》評曰:「於寄詩之夜,預寫歸後追敘此夜之情,是加一倍寫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