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意詩心】水仙花 玲瓏金盞小冰碟

作者:章華路

水仙花(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964
【字號】    
   標籤: tags: ,

白玉石般的鱗莖裡,悄然睡著清純靈秀的芽。當冬神輕輕將她喚醒,翠葉中升起的是雅淡如雪的素花和不絕如縷的清香。水仙花,又靜靜地含笑而來,帶來冬日裡的春意。

我們與水仙花的緣分實在不淺,在有文字的記載中,至少一千多年以前,人們的生活中就有水仙花,那時她又被呼為「雅蒜」。今天人們知道的水仙花品種,無論是在六枚銀白色花瓣的中心托出一個金黃色「宛若盞樣」副冠的單瓣花「金盞銀台」,還是沒有「金盞」而「花片卷皺,下輕黃上淡白」的複瓣花「玉玲瓏」,在宋代就已經都有了。

古人愛它「其花瑩韻,其香清幽」,「其葉叢生如帶」,「韻絕香乃絕,花清月未清」。《瓶花譜》裡,水仙花為「一品九命」。《花史》中,唐玄宗曾選十二個「皆金玉七寶所造」的花盆來盛一種名貴的紅水仙花,鄭重賜予虢國夫人。文人們更是吟之賦之,揮灑出不可勝記的清辭麗篇。

水仙花的別稱多很美,而且玄妙。其出自宋代黃庭堅「水上輕盈步微月」的「凌波仙子」之稱,早已為愛花人所知,細細體味,卻不單是一種形容。

其「女星」之稱,知者不多,而更有深意。曾在《廣群芳譜》讀到,傳說某年「十一月半大寒」時,一姚姓婦人「夢觀星墜於地,化為水仙花一叢。……摘食之,覺而產女,長而令淑有文,因以名焉。」古占星學謂「觀星即女史」,而「女史」是古代女官名和對才女的尊稱。

水仙花 (fotolia)

也許,那嫋娜娉婷的「凌波仙子」,真的並不生自這個凡人的空間,而是天上一位智慧而美麗的「女史」,一枚晶瑩的「觀星」,墜落於古中國大地而化成的。

記得現代著名詩人余光中曾在憑弔屈原的《水仙操》中寫道:「一個以水為痕跡,行走大地的仙,是花也罷,是神也罷,她總是浩蕩山水畫裡雲煙深處的一方留白,又是激情樂曲彈斷處的一處凝神。」

在西方也流傳著關於洋水仙的動人故事:古希臘有一位美少年,由於迷戀自己的容貌而拒絕女神的求愛,受到愛神的懲罰,讓他愛上水中自己的倒影。從此他留戀於水邊,最終憔悴投水而去,化為水仙花。

洋水仙花在歐洲的培植歷史也很久遠,據說早在西元前成書的《荷馬史詩》裡,即有水仙的記載,埃及古墓中亦發現水仙花圖案的雕刻品。

養水仙花之法有水培與盆栽兩種。而人們多選水培,因其簡便潔淨有情趣,尤其是更可見到「凌波仙子」的獨特風致。

水培水仙花浸養前,先清除水仙花鱗莖上棕褐色的乾枯外皮與泥塊殘根,洗淨,用小刀在其頂部縱切十字紋,使鱗莖鬆開,便於花莖抽出。然後,泡於清水中一至二天,再洗淨切口的黏液,直立於無孔淺盆內以小石子固定,這時才開始加水浸養,水浸至鱗莖底為宜。從浸養到開花的時間通常需一個月左右。

水培水仙花有時花短葉長。花期過短,甚至花莛中途夭折,花蕾枯萎,這就要根據水仙花生長特性去培育,簡括為三字之訣:「曬」,多曬太陽,要陽光充足;「潔」,保證水的潔淨,勤換水,開始每天一次,花開前兩三天一次;「冷」,要有相對冷涼的溫度,約在10-20℃之間,最好是15℃,開花時不高於12℃,花期可長達月餘。

但是,在霜降之前和清明以後,無論溫度多麼合適,水仙都難以開花。

想不出水仙花為什麼只在冬日裡與我們短暫相會,這裡面是不是有某種神祕的約定或宿命。卻愈發珍愛輾轉來到手中的每一個水仙花球,總感到裡面有沉甸甸的信任的心。

「玲瓏金盞小冰碟,脈脈盈香心淡潔,翠袖嫋娜偏弱些,是清絕,一半兒春波一半兒雪。」在一個水仙花香陪伴的冬夜,寫下這首小詩。@*#

(攝影:ㄚ雪)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沒有一樣甜果不需經過艱辛苦楚,沒有一種成功不需付出大把的努力和犧牲。 嚐過多少辛苦,花費多少心血,經歷多少時日,一朵水仙花才能成就?
  • 每當春天來臨,這片田裡總是開滿金色水仙。花田外圍,是一位老農為懷念亡妻而種下的6,000棵橡樹的密林。在英格蘭西南部的原野上,這個祕密隱藏了17年。
  • 花之澹者水仙純 雨石壓根婷清盆 其莖其香異群葩 其清最契君子魂
  • 海樣鳴沙月樣泉, 旅駝古道綠楊邊。 凡塵靄靄千年夢, 法像層層幾世緣。
  • 戈壁有溝奇且秀, 蜜串晶珠,墜得虯藤瘦。 雪水流清清欲透, 坎兒古井年逾久。
  • 為覓秋蹤到遠鄉, 秋歸何處野茫茫, 玲瓏幾樹寒光裡, 惟取冰花別樣妝。
  • 秋花築小樓, 秋水淨懷柔。 談笑古今論, 逍遙天地遊。
  • 王維《長江積雪圖》
    生自廣寒雲幔裡,未訪梅花,已是絕塵意。幾度浮沉天與地,依然清韻長飄逸。
  • 為了看一眼「真正」的,而不是室內盆栽的梅花,曾特意在剛放寒假、新年前的一段時間,乘了廉價的硬座火車和夜船,到江南尋訪以梅聞天下的地方。沒想到始終無緣得見梅花,卻與嬌黃清香的蠟梅不期而遇。
  • 清明之際,舍妹夫婦遠攜父母靈骨而歸葬於故鄉,余在海外,阻於國難不能奔赴,乃弔之以文,曰: 嗚呼!先父仙逝,十三春秋;先母駕鶴,亦近三月。憶思雙親,善良一生。育我兄妹,兼濟親族。力有大小,唯盡本分。載入家譜,亦有光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