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立國原則之廿八:昭昭天命

國父們說,美國是山頂那個發光的城市,猶如燈塔。(戴兵/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552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9年03月01日訊】(希望之聲廣播電台《美國史話》製作人方偉綜述)美國建國先父們在第二十八項立國原則中昭告:成為全人類的表率與福音,是美國的使命。國父們以這個原則讓後代們不斷記起自己的使命,不忘美國的昭昭天命。

此前講到「不捲入結盟」時談到了美國的「昭昭天命」,美國的使命決定了美國的外交策略,就是不訴諸暴力,不輕易結盟,廣泛交友但不拉幫結派。

這決定了美國如何在世界上保持領導力的方式。二百多年來,美國不做軍事擴張,不占領外國的領土,謀求與世界各國友好相處,不輕易捲入區域衝突。但是,這不意味著美國選擇孤立自己與獨善其身,相反,美國認為是神選定了美國,而美國要讓她的自由和道德散播到全球。

國父們說,美國是「山頂上的那個發光的城市」(Shining City upon a Hill),就是燈塔。美國的存在有如燈塔,大家遠遠地望著它、仰慕它,雖不能至,而心嚮往之。也就是,我們把自己做好,你們會跟我學的,我不需要到你那兒去推展我們的制度,就能讓世界跟從。

這就是國父們所教導的美國推展自己理念的方法。

昭昭天命,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美國人兢兢業業、勤奮努力,一直到今天。當初逃離歐洲來到美國的新教徒們,就認為美國是上帝給予他們的、讓他們重建上帝在地上的王國。國父們當時這麼說:美國是一片廣闊無垠、土壤肥沃、作物豐盈、富裕的土地,澆灌土地的溪水遍布各處,連通全國各地的大河,成為通商旅行的重要通路,這是一個上帝的國度,我們在這裡建立一個模範的民族;我們的使命不是種族優越,而是要做道德的和自由的典範;我們對人類負有責任,如果美國失敗的話,那我們就是背叛者,我們背叛的是整個人類。

因此,國父們強調我們美國一定要成功,否則我們是背叛人類、背叛上帝賦予我們的使命。他們說美國的嘗試是前所未有的,在建立憲法和國家的過程中,我們檢視了人類歷史上所有的政治制度,我們研究了所有歷史上的教訓,我們做出了自己最好的嘗試,我們運用了自己的親身的經歷和美國具體的國情,而採納了一個嶄新的、大膽的又是充滿希望的治國方案。

美國憑藉著國父們的這些教導和原則,在神的護佑下實現了偉大的成功。

今天我們用這些理念和原則來理解當前美國的種種亂象、價值之爭,就知道什麼東西是有根的、什麼是沒根的,美國的傳統教我們怎麼去看待今天和今天的種種現象。

國父們所確立的二十八項立國原則,這就是美國的根。了解了這些原則,才知道美國的偉大並不是偶然,而今天美國要走過面臨的種種亂象,重尋她的偉大,就是回歸這些神賜的立國根本。(全文完)#

(轉載自希望之聲廣播電台)

責任編輯:張憲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蔣中正(蔣介石)日記(1948—1954)》新書日前於國史館發表。民國歷史文化學社社長暨前國史館長呂芳上指出,這是一部罕見的國家領導人日記。
  • 幾年前看到旅居美國的阿陀一篇關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驚心動魄的南中國知青偷渡潮》一文,該文寫得深入細緻,氣勢恢宏,且數據清晰,把當年的知青偷渡重現眼前。作者不是卒友,但能寫出如此佳作,可見其寫作功力深厚。但一篇好文有時也會有爭議的地方。我個人與作者有不同的意見不吐不快,因此在這裡提出來,讓大家討論一下。
  • 在當年那個迫使大量人民「起錨」、「督卒」、「較腳」、「著草」——等同逃亡的大時代裡,並非所有人都會一走了之的,所有成功的逃亡者都必須具有活躍的思想。在當年的那個時代背景下,一個思想僵化,中紅毒甚深的人,即使他們不是那個制度的得益者,他們也不會對那個極權制度產生懷疑,進而產生叛逆之心的。
  • 1979年以前,每當清明和重陽這兩個香港法定的假期前後兩週,香港政府都會開放邊境的墳場讓香港市民前往拜祭親人。每當這兩個節日,前往邊境的人很多。在彎彎曲曲窄長的界河梧桐河南邊各個大大小小的山坡上,人山人海,一個小小的沙嶺墳場,能有幾多真正的參拜者,來的人大都是在各個不同時期「起錨」成功的人。
  • 熱帶亞熱帶沿海潮間帶的常綠闊葉灌木群落——紅樹林。(公有領域)
    在香港大部分的知青都是當年的「起錨」客,「起錨」本指船舶開航的意思,但在那瘋狂的年代,在一群特定的人群〔廣東知青〕中,卻有另外一個意思,在廣東當年一提起這一專有名詞,人們都知道那是指偷渡。「起錨」是一種賭博,參與者要押上自己的前途與生命,那時參與這個賭博的廣東知青為數不少。有的贏了,有的輸了。
  • 在漆黑一片的茫茫大海中,那些敢於用繩子把彼此的身體連起來,以示在大海中互相照應、互相扶持的例子原來並不罕有。那些把彼此的生命連在一起的人,不管是兄弟姐妹、夫妻還是朋友,在以後的歲月中,在人生的大舞台中往往都能肝膽相照、榮辱與共。
  • 最近我訪問過幾位插埸的知青,他們都說當年如果插埸的知青逃亡失敗被押解回場,農場都會為他們搞一場「歡迎會」。在批鬥會上他們挨幾下是很平常的事,毒打的事不常見,但不是沒有,如果在批鬥會上表現不好,態度不好,或者平日與人積怨,又或者平日表現不好,就會多挨幾下。
  • 文革時期當局為了堵截偷渡潮,採取了一系列嚴防措施,然而逃亡者為了能成功起錨,也奇招迭出,真乃五花八門,八仙過海,各顯神通。1979年初,改革開放還未開始,我班女生鄺女士,時已32歲,厭倦了在農村當赤腳醫生,與丈夫一起把從黑市買回來的護照貼上自己的照片,由於精心製作,幾能亂真。
  • 黃東漢,1947年出生於廣州。廣州 14 中 66 屆高中畢業生。文革期間積極參與運動,任學校造反組織「八五紅旗」頭目。後到寶安縣南頭 公社插隊。下鄉一年零三個月後逃往香港。來港後 一直從事印刷工作。改革開放後參與國內宗族文化活動,在內地幾個宗親會擔任顧問,副會長、名譽董事長等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