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新解】朝聞道 夕死可矣

——得道才算聞道,才能忘記生死
作者:俞元
font print 人氣: 4532
【字號】    
   標籤: tags: , ,

孔子說「朝問道,夕死可矣」。後人對這句話有不同層次、不同境界的理解。孔子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曾向老子問道,每次都大有收穫;孔子最後一次拜訪老子時,說「我終於得道了」。那麼孔子最後聞的什麼「道」?得道後他的表現又如何?為何能「夕死可矣」呢?

孔子十七歲時,第一次拜訪老子,正碰上老子在魯國主持葬禮,於是孔子學習了婚喪朝聘等禮制上的流程、細節等。

孔子三十四歲小有所成,第二次向老子問「禮」。老子一看孔子躊躇滿志的樣子,就潑他一盆冷水:「良賈深藏不露,君子大智若愚。驕氣、慾望、做作、好高,這些對你沒有什麼好處。」孔子回去後三日未語,認為老子像龍一樣深不可測。

孔子第三次拜訪老子,開始談「仁義」。老子說:天地日月星辰都依規律而行。你還是效仿自然行事、順著規律進取,這是最好的。你急著標榜仁義,如同敲鼓去找逃亡的人,鼓聲越大,逃亡的人跑得越遠。孔子回去後,開始研究易經。

《莊子‧天運》:「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孔子五十一歲時還沒有領悟大道,第四次向老子問道。老子告訴他:「道」是不可獻人、不可送人、無法說清、不可傳人的。當你對道有正確認知時,道就會駐留你心中;當你行為符合道時,道就會在你身上體現。

老子還提到「神采真實的遨遊」:對古時的「至人」來說,仁、義只不過是借路與暫住。他自由無拘遨遊太虛,生活簡單純樸,不欠人財物與感情,也不施人財物與感情。逍遙自在是無為,簡單純樸易生存;不欠別人的,也不還別人的。

孔子回去後,三個月閉門不出,終於對「道」有了正確的認知。他再次拜見老子說:「我終於得道了……很長時間了,我沒有跟萬物的自然變化相識為友!不與自然的變化相識為友,又怎麼能教化他人!」老子高興地說:「孔丘得道了!」由此可見,孔子最終領悟的是「道法自然」的大道。

聞道後的孔子是怎樣的呢?他說自己「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此時的孔子,連人的基本生活狀態都忘記了,忘記了吃飯,忘記了老、死,心中充滿了得道後的殊勝喜悅。他還是一個普通的人嗎?

「朝問道,夕死可矣」很多人理解為:早上聽到(明白)了真理,晚上死了也行。沒有得道的人,能做到嗎?很多修佛修道的人,修了幾十年,臨死時他想到的不是阿彌陀佛、老子,他牽腸掛肚的是股票、房子、汽車、孩子、老婆呀,人世間留戀的東西很多呀。他雖然聽說也學習了真理,可是他根本做不到「夕死可矣」,因為沒有真正領悟大道。

也有學者,用「捨生取義」、「殺生成仁」來理解這句話。可是現在所謂的義、真理,很多是假的,甚至是邪惡的,許多人為此拋頭顱、灑熱血,還有恐怖分子用人體做炸彈,看起來「不怕死」,其實只不過是謊言鼓動下的一時衝動,並非人理智的表現。

「朝問道,夕死可矣」是修煉人的一種境界,他的精神已經同化於宇宙、天地、自然之間。人世間的一切得失、軀體的存亡,對他來說,已經無所牽掛了,早已沒有概念了。換句話說,他已經達到了真人、神的境界了。@*#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千百年來,一雙筷子演繹出不盡的風采。從深奧的籌算、占卜,到歡快的舞蹈,再成為尋常百姓家的普通物件,它善於變化的背後,或許也連通著陰陽之道吧。
  • 春秋時代的宋襄公備受爭議。他與楚國交戰,因堅持戰爭禮儀被楚軍大敗,自己身負重傷第二年去世。精於陰謀陽謀的毛澤東罵他「蠢豬似的仁義」,在大陸教科書中他被嘲笑批判;可孟子、董仲舒、司馬遷等大儒卻盛讚宋襄公,把他列為春秋五霸之一。
  • 在中國古代,「畫麟閣」或「入麟閣」代表著作為臣子的卓著功勳或最高榮耀。李白詩云「功成畫麟閣」,杜甫抒懷「志在麒麟閣」。這一典故因何而來?這要從漢宣帝甘露三年說起。那年,漢宣帝因匈奴歸降,回憶起輔佐有功之臣,於是命人在未央宮麒麟閣繪製了十一名功臣的圖像。
  • 本世紀罕見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記者對日食如此反應?科學研究表明,觀看日食可以強烈影響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發原始的歸屬感。
  • 「年」的古字寫作「秊」,從古來字形的演變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餘」,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們共同的祈願是什麼?這個成語典故的本事起源於夏朝末年,源遠流長。
  • 門楹上掛上春聯,將冬天的氣氛一轉成新春,千門萬戶立即煥然一新。除夕前,什麼時候換上新春聯好呢?在中華文化史上,當前的這種遍及百姓家的紙春聯是何時開始黏掛的呢?
  • 時間飛逝,轉眼間我們就送走了溫順可愛的玉兔,迎來了瑞氣萬千的祥龍,這兒先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裡龍騰虎躍,好運連連。
  • 冬至:夜從今夜短,日從今日長!冬至日陽光達到南至點將要北返,陽氣從地底升起。你對「冬至」的內涵文化知多少?在此盤點冬至的重要的文化光彩與典故。
  • 漢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興之君,而他第一道詔書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於公於私,漢宣帝都顯露了真摯又深刻的仁愛之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