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千年青春 民間素顏(上)

作者:沉靜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中的染布工坊。(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237
【字號】    
   標籤: tags: , , ,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織為雲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白居易在詩中描繪了江南「綠如藍」的春水,連織成「雲外秋雁行」的繚綾(一種精美的絲織品)也要「染作江南春水色」。可見「綠如藍」的色澤如何深入人心。

在漢代前,精緻華美、價格昂貴的絲綢屬於皇宮貴族。宋元以後,絲綢錦繡走向平民生活,也只是在節慶或婚嫁等特殊日子閃耀著。

而真正撐起日常勞作一片天與江南山水呼應搭配的,則是藍印花布

藍印花布,是傳統的鏤空版白漿紡染印花,又稱靛藍花布,俗稱「藥斑布」、「澆花布」,源於秦漢,興盛於唐宋,廣泛普及於明清之際,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古今圖書集成》卷中記載:「藥斑布——以布抹灰藥而染青,候乾,去灰藥,則青白相間,有人物、花鳥、詩詞各色,充衾幔之用。」

廣義的藍印花布包括紮染、蠟染、夾染和灰染,即中國傳統印染技藝的「四纈」:絞纈(紮染)、葛纈(蠟染)、夾纈、灰纈,大多以藍靛為染料,雖然紡染的方法不同,但成品都是藍白相間的花布,統稱為藍印花布。其共同點是材料為布(或手織布),染料為植物藍靛,製作過程為手工操作。

狹義的藍印花布:人們長期以來習慣於把以植物藍草為染料,用黃豆粉和石灰粉為染漿,刻紙為版,濾漿漏印的灰染藍白花布稱為藍印花布。

種藍製靛

藕荷、月白、薑黃、黛色、秋葵綠、石榴紅……這些取自天然的色素,構成了獨特的中國色譜。古代的植物染色曾經創造了中國絲綢的輝煌。

草木染是古中國染色工藝的主流,不僅顏色多,色澤豔麗,而且色牢度好,不易褪色。清代的《雪宦繡譜》已出現各類色彩名稱共計704種。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裡記錄的紡織品與服裝的顏色有暗綠、紅、黃、白、碧綠、緋紅及玄黃等,其中便有女子「終朝采藍」,這裡藍是藍草,是指菘藍、蓼藍、馬藍、木藍、莧藍之類的草木染料。

藍草,被視為來自上天的恩物,其根即著名中藥板藍根,其果為中藥藍實,根、莖、葉、果皆有殺菌消炎、清熱解毒之功效。其綠葉還可用來作染料,通過鮮葉發酵製取靛青(即靛藍),把布染成藍色。

靛藍亦稱為「靛青」、「藍靛」、「花青」。《荀子·勸學》篇曰:「青,取之於藍,而勝於藍。」就是指從蓼藍中提煉出的靛青之藍,色澤更明麗飽滿(後來常用來比喻後輩勝前輩,或弟子勝於老師)。也就是說在春秋戰國時,已經出現了許多專門染色的染坊,以藍草最為多用,染藍技術已十分成熟。

有些顏色染料來源匱乏,染色困難,如紅色(當時稱「絳色」),染料來源硃砂、茜草,絲綢經茜草染成紅色,很美也很貴。

中國藍草種植範圍廣泛,在長江流域和廣大北方地區均能正常生長。還分為南板藍根(馬藍)與北板藍根(菘藍)。藥材、染料,一舉兩得。就地取材,十分方便。

在諸種植物染料中,靛藍是我國古代提煉加工最早並且應用最廣的一種染料,關於藍草的種植和製靛技術上的記載,以魏的賈思勰《齊民要術》和宋的宋應星《天工開物》、明的李時珍《本草綱目》較為齊全。

平民色彩

古代服飾色彩是有等級劃分的,黃色象徵著帝王天子;「紫」在隋唐後成為了貴族專用的顏色;「紅」用於婚嫁喜慶等熱鬧場合;「白」是披麻戴孝的喪禮之色;「綠」在漢民族色彩史中曾屬於賤色,為從事低賤行業者所用;而「藍」則是中國庶民的色彩,安全、不犯忌的布衣藍。

尤其是棉質藍印花布,在中國民間持久地流傳,使用最廣。穿上棉質藍印花布衣舒服自在又美觀大方,並且耐磨耐髒,物美價廉,非常平民化。製成的蚊帳、被面、包袱、頭巾、門簾等生活用品,也清新明快,大受歡迎。

以靛藍的深、淺控制,按照宋應星的說法,可染出翠藍、天藍、月白、草白等四色。不同層次藍的微妙變化,再配上相應的花紋圖樣,呈現出千姿百態的魅力。在四川、雲南、貴州、湖南、山東、江浙等盛產藍草的地區,均有品相上佳的藍印花布傳世。

在古中國的廣大鄉村,染坊業成為地方顯業。浙北桐鄉的藍印花布久負盛名,史載宋、元之際形成了織機遍地,染坊連街、河上布船如織的壯觀景象。

元代黃道婆返回故鄉江蘇松江,引進海南黎族的紡織工具,傳授新的紡織技術,從此松江地區的棉紡織技術突飛猛進,成為全國最大的棉紡織中心。

明、清時,坊間有「織造尚松江,漿染尚蕪湖」之說,先進的織染工藝由江南傳到江北,影響了全國各地,幾乎「家家都有紡織女,戶戶都有染布匠」。

明、清的藍印花布繁榮發展到廣泛普及,靛藍人間,衣被天下。

《御題棉花圖‧練染》。(公有領域)

工藝與傳承

製作藍印花布須經:挑選坯布、脫脂、裱紙、畫樣、刻花版、上油、刮漿、氧化透風、染色、刮白、固色、清洗、晾晒等十多道工序,對溫度、濕度、時間的要求很高。

每一個步驟都是和自然對話、妥協、合作的過程。剛染的布由黃漸綠,充分接觸空氣,一點點氧化,最終才變成藍色。每次染的藍色都不一樣,靛藍也是有生命的,精心呵護照顧它,狀態好時會發出甜香,顏色會更美。

在魏、晉時代之前由植物發酵而成的靛藍是固狀物,需要在鐵鍋中融化開才能使用,火候與水溫都應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弄不好靛藍就成疙瘩成砣地沉入鍋底。

但是也有一種簡易的辦法,就是往鍋中噴上一口酒。可是,古人凡事講究個「道」,有些工序少不得,工序少了自然不是最佳,關鍵是破了行規和「道」。

藍印花布分為「藍底白花」和「白底藍花」兩種形式。藍底白花布,只需用一塊花版印花;白底藍花布,要用花版和蓋版套印,工藝較複雜,用的紡染漿又多。白底藍花布比藍底白花布貴兩三倍。

家族世代傳承和小業主作坊,是藍印花布長期以來主要的經營和傳承模式。很多火候的把握、祕訣的摸索,靠的就是父子、師徒相傳,在實踐中揣摩體會。

近百年來,急劇的政治社會變動、高度機械化的印染工業、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化纖織品,對手工印染衝擊巨大。自20世紀50年代始,手工印染工坊日漸衰微。文革「破四舊」,染坊被砸或被迫染紅旗、刻標語。舉國上下一片紅,時興穿一碼的軍綠色。

80年代左右,傳統染色技藝面臨斷代失傳的危險,染織作坊無處可尋,隨著老一輩手藝人相繼離世,很多優秀的技藝和圖案紋樣也隨之消失。上千年歷史凝聚成的瑰寶,在幾十年內幾乎消亡殆盡。

西南邊陲的苗、瑤、白、侗、黎、彝、布依等少數民族仍保留著靛藍染色的古老技藝,其紮染、蠟染的民族服飾和工藝品別具一格。這些少數民族常年生活在潮濕炎熱的大山森林深處,一襲靛藍染色的衣服可能是他們抵禦疾病瘡毒的最好保健服。但改革開放後旅遊業的發展,商品化使傳統變味,成為廉價的複製。

雲南大理的白族紮染,染料來自蒼山上生長的寥藍、板藍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用得最多的是板藍根,用板藍根染出的布,青裡帶翠,凝重素雅,而且越洗越好看,聞起來有草藥的清香。但生產周期長,產量低,成本昂貴。偷工減料,粗糙簡化,精品就少。紮染技藝水平泥沙俱下,白族老一輩手藝人不禁扼腕,一致認為使用板藍根染料才是回歸傳統的正道。

對傳統手工藝術的搶救、保護和傳承已迫在眉睫,乃重中之重。所幸的是,在這急功近利的時代,仍有一群人逆流而上,尋找舊時光裡的傳統技藝,付出守護著……@(待續)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天然染料和生活文化息息相關,我們從各個朝代豐富的服飾,可看到天然染料被應用得多廣......
  • 因為生長地區的關係,每個不同國家使用的藍染植物都不一樣,但是奇妙的是,在藍染的布品上,化驗出來的分子結構卻都一樣,分不出來到底是哪一種植物染出來的。
  • 從天價的「北宋汝窯青瓷」中感受、享受古人的「雨過天青雲破處」的藝術觸動,同時在瓶底詩句和刻字中,人們還可以找看皇帝和貴妃的愛情故事。幾件「北宋汝窯青瓷」底部留有「奉華」兩字……
  • 黛博拉是他魂牽夢繞、思慕成疾的姑娘,黛博拉是遙隔雲端的精靈,是他深愛一生並注定擦肩而過的女人……無論在獄中還是流亡,對黛博拉的回憶是諾德斯生命中的吉光片羽,是伴隨他半個多世紀、藏在心底的金玉珠貝。
  • 華貴典雅、盛行北歐的緙絲壁毯這種藝術形式塑造了文藝復興和歐洲的精神內涵。
  • 人們常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天堂。」以此形容神佛的高超法力,可以洞觀微觀下的三千大千世界,而尋常的凡夫俗子,若想洞觀可沒那麼容易。在沒有電子顯微鏡的時代,中國出現一種精巧絕倫的微雕技藝,將人的心思和視覺發揮到極致。匠人能在方寸之間,雕刻出一個完整的小世界。雖然沒有芥納須彌一樣的超遠與豪邁,卻也能透出匠人的精巧之心。
  • 路德維希堡宮(Schloss Ludwigsburg)位於德國斯圖加特(Stuttgart)北部,是歐洲數一數二的大型巴洛克建築群。路德維希堡宮不論在規模、歷史上的重要性、建築風格等方面皆與法國的凡爾賽宮有諸多相似之處。因位居德國西南部施瓦本(Swabia)地區,而有「施瓦本的凡爾賽宮」(Swabian Versailles)之稱。
  • 巴斯修道院教堂(Bath Abbey)矗立在英格蘭西南區域古羅馬城市巴斯(Bath )的中心,是公認的英國建築瑰寶,以中世紀晚期建築聞名。
  • 漢普頓宮(Hampton Court Palace)位於倫敦里奇蒙區(Richmond),因曾是亨利八世的寓所而聞名。漢普頓宮擁有豐富的歷史,歷經不同時代的主人,使其成為少有的融合多種建築風格的展示場。
  • 奧斯陸王宮(the Royal Palace of Oslo)位於挪威首都奧斯陸市中心的貝爾維尤(Bellevue)高地上,不僅是挪威歷史的象徵,也體現了新古典主義建築之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