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華裔律師畫畫 籲關注拾荒者

黃思茵在華人博物館分享她對拾荒者的觀察和感悟。(蔡溶/大紀元)

人氣: 59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9年03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有一群長者,不是乞討者和流浪漢,他們曬黑的雙手在垃圾桶裡努力的翻找空瓶子,沒有假日,沒有固定收入,但他們為資源循環利用做出了貢獻,他們就是常常被社會所忽視的拾荒者。當越來越多的老年人走上街頭拾荒時,這座富裕的金融城市與拾荒者的並存給人們帶來怎麼樣的思考?

週四(21日)晚,華人博物館邀請畫家黃思茵(Si Yan Wong)就「五分錢瓶子:讓隱形者可見」這一話題展開討論,黃思茵以她創作的10幅畫為例,將近年來她對華人社區老年拾荒者的觀察與思考娓娓道來,與觀眾進行討論。

黃思茵分享了自己對繪畫的認識與感悟。她是一名全職的勞工律師,從2015年開始在住家附近慢跑時,注意到這些拾荒者。根據她的觀察,這些拾荒者不論颳風下雨,不論嚴寒酷暑,不論深夜或凌晨,都能見到他們流連街頭,拖著年邁的身體去街邊彎腰,找到一個瓶子後,像寶貝一樣的放進自己的袋子中。他們是誰?他們來自哪裡?

黃思茵的畫作之一。(黃思茵提供)

黃思茵開始與年老的拾荒者接觸,與她們打招呼,跟著她們,看她們打開一個個垃圾桶翻找空瓶子,體會她們生活的艱辛,用鏡頭記錄下拾荒者的勞動,再畫成畫。

黃思茵的畫作之一。(黃思茵提供)

她發現,華裔小區常見的拾荒者多為收入較低的耆老,不諳英語、無法做其它工作維生,只能撿拾瓶罐貼補家用,這群人大部分年紀已大,甚至有的已經90歲高齡,身體狀況並不樂觀,還有人因語言和文化差異而被投訴,甚至遭到攻擊。黃思茵開始思考如何通過繪畫和對話,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和看不見的問題。

黃思茵的畫作之一。(黃思茵提供)

「這座城市似乎對拾荒者的存在不以為然,假如有一天我也年老無助,成為一名拾荒者,這座城市可能依舊不以為然,這一點讓我感到很恐怖。」黃思茵說,這些生活在城市邊緣的「隱形人」,需要全社會的人一起去關注,一起去改善。

許多人提問、分享他們的看法,有人提出,為拾荒者成立非牟利組織,讓拾荒者可以不經過中間商,賺取比5分錢更高的回收利潤;也有人說,每一個拾荒者都有獨特的故事和人生經歷,在小區行走時,應該給予他們尊重和問候。

黃思茵表示,她設想出售這些畫作,將所得用來成立一個基金,幫助特別困難的年老的拾荒者,盡力改善他們的生活狀況。她的畫展也將於11月10日至12月1日,在包厘街78號地庫的紐約藝術中心(New York Art Center)展覽, 希望讓更多的社會人士關注到這一群體,不再冷漠,降低姿態,尊重拾荒者,傳播愛心。黃思茵的畫作也可以在網上觀看: https://www.siyanwong.com。◇

責任編輯:家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