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英華人專家專訪:石油產業與人工智能

文/鎮君

人氣 205

【大紀元2019年03月28日訊】從十九世紀中葉最初在美國開始石油產業的端倪,直至今天石油產業是世界公認的關係到國計民生的戰略產業,在這一百多年裡,世界的變化可謂是翻天地覆一般,而石油產業也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工業革命似的產業轉型。

今天,當美國在提出智能化工廠「Smart Manufacturing」、德國在推行工業4.0標準「Industries 4.0」、而中國推銷中國製造2025 「Made in China 2025」 的時候,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成為主要產業國家世界爭霸的利器。但是有趣的是,這些變革主要發生在生產和消費行業,而不是在石油產業。有誰想到,石油產業曾是計算機技術最早得到廣泛應用的主要產業之一。這是為什麼呢?

帶著這個問題,記者採訪了倫敦旅英華人、石油工藝控制和安全保護專家馬克明先生。馬先生是中國大陸恢復高考後第一批適齡正式考試入學並且畢業的大學生,就讀於中國最著名的一所石油院校,主修工業自動化。本科畢業後,他在煉油廠和油田從技術員到管理崗位工作了十幾年。 九十年代,馬先生來到英國著名的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UCL)攻讀化學工業博士,師從業界泰斗。畢業後,他在英國國際工程設計公司負責工程項目設計,主要是工藝控制和安全保護方案的設計以及審核。

採訪是一個個簡單的問題,而馬先生以他對行業的認知和思考,通過對每一個問題的精彩回答帶著記者走入了另外一片更廣闊的領域。

記者:馬先生,您是技術專家,而且您的領域非常精專,為什麼您這麼關注石油行業的總體發展?

馬先生:我雖然是做石油技術的,但是石油是國家能源和戰略資源,處於動一髮而牽動全身的地位,是世界政治博弈和走向的方向標,也是世界經濟的晴雨表,當然要關注!

而且,從人類未來生存角度來說,石油化工工業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人抱怨說是石油工業給人們帶來空氣污染,溫室效應。我認為二氧化碳釋放不是真正災難性的問題,從開採石油和煉油方面講,它是一個物理分離的過程,它分離出來,經過燃燒,又回歸到自然。

石油化工帶給人們的災難是合成工藝,包括塑料、橡膠,這是帶給人們生活和地球生存的很大挑戰,塑料是需要500-1,000年都不一定可以被降解的,是這樣的人工合成技術也使人們離大自然越來越遠。

記者: 您在中國當年工作過的煉油廠現在是中國最大的煉油廠。對中國石油行業的發展,您認為最大的風險是什麼?

馬先生:中國石油行業的最大風險不是來自於技術,而是管理。或者更準確的說,是來自它特殊的行業文化。

中國石油發展是從五、六十年代開始,在甘肅玉門,是中國石油開採的發源地。六十年代初,在大慶找到了新的油田。曾經的政治口號「工業學大慶」其實是在學習石油工業,並且出現了當時的政治楷模「鐵人王進喜」。其實,鐵人王進喜奠定的行業內幾代人的「楷模」,實質上是奠定了在石油行業裡的野蠻和傲慢的發展態度,這種態度在工業實踐和管理中一直影響到現在。

在石油工業裡,至今仍然是一種粗蠻、霸凌的工業文化。最典型的就是大家知道的「維穩沙皇」周永康,他的好多理念都來自霸凌、蠻幹思路。這種理念和態度一直影響到現在石油行業的管理和官僚階層。

現代管理理論和實踐,對於他們來說可能只是一個實現目的的工具而已。中國石油工業,到現在,早已經看到了這種野蠻生產方式的後果。

現在中國的油田經過一次開採、二次開採、注氣、注水,都是在一直保產量,實現這個中國石油產量不能低於一億噸的政治指標。而這種政治指標達標的方式,進一步造成野蠻開採。沒有很好的去珍惜它、愛護它,那油田的生命就短。

記者:人工智能是否在石油產業中有所應用呢?

馬先生:人工智能在石油產業中還是有不少應用領域的。化工自動化是在工業自動化行業的先驅者。這些應用基本上都是程式化的、在機器人替代人去做的領域內,比如說危險的鑽井平台。

記者: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被稱為第四次產業革命,石油行業是如何應對的呢?

馬先生:近幾十年中,化工行業在自動化方面有很多發展。現在面對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新潮流,在整個石油產業鏈裡,從設計公司、工程公司、生產廠家(石油公司)都大力投資數字技術開發分析,同時加強數據安全管理。各國從國家安全角度和競爭優勢來講,都很重視數字化。也正因為石油工業關係到國計民生,在這一領域內的控制安全性也要求更加嚴格。

記者:和石油工業比較,人工智能在哪些領域內有更深入的應用?

馬先生:在石油行業內,人工智能的應用主要集中在程式化的做決定的過程,沒有系統性的個人數據的紀錄和分析。而在其它一些領域內,比如物流業、健康產業、廣告、金融業、保險業、娛樂業、零售業和網路視頻等行業裡,不但有工業數據的紀錄和分析,還有人作為個體對工業數據的回應,這些人的回應也被記錄和分析。

比如Amazon的整個公司運營圍繞著人工智能,運用大數據支持的雲計算,使Amazon網路客戶的購物體驗成為業內第一,便捷、有效而且節省時間。客戶所有的購物行為都以數據形式存儲在雲端,為下一次購物的引擎搜索結果提供參考。這是一個「投其所好」的過程,就是機器把篩選過的信息提供給客戶,客戶再從中做出選擇。而Amazon在環保、勞工待遇、稅收、贗品等其它方面的因素並沒有在考量之內。再具體一些,比如說消費者在網路上購買過一件綠色休閒上衣,那麼下次再搜索時,搜索結果中會更容易出現和「綠色」、「休閒」特徵相關的產品,而且價位也和之前買的那件上衣的價格有相關性。人從機器選擇過的信息中再做出選擇。這就是說,機器已經影響人的消費決策過程。

記者:這樣的決策過程,有什麼弊端嗎?

馬先生:弊端是,人工智能更容易模擬、預測和影響人的行為。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如果你喜歡車,上網看了車品牌的網站,那麼和車相關的網頁和廣告、信息就更容易出現在你的引擎搜索結果中。這一方面給生活帶來了方便,給某些產業帶來了新的商機,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人被機器帶動著,人的行為方式容易被預測。機器預測出人想要什麼東西,就給你什麼,機器對人類行為就具有導向性了。久而久之人工智能就控制了人。

記者:那您認為該如何避免人被機器人控制的可能性呢?

馬先生: 從現實利益方面來講,人工智能的應用可以給個人、公司和國家帶來利益、效益和便捷,以及其它很多很多好處,但是基準點是用經濟利益來權衡技術價值。但是,人類不僅僅追求經濟利益,人類還有道德觀念。人工智能技術並不考慮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如果人只考慮經濟利益,那麼就是順應了人工智能,就會被人工智能引導著越來越依賴它,最後等於是被人工智能控制了。但是如果人類有道德良知的底線,如果有一天你對利益和慾望說「不」,一反常態的話,那機器人就失效了,因為它按照經濟利益的邏輯,再也無法預測你下一步會怎樣去做。那麼人就不會被人工智能控制。那從這個層面來講,如果人類有道德和良知這樣的底線,這種數字技術可能給人類帶來更多的方便和好處,而不會使人類變成機器人的奴隸。

責任編輯:文婧

 

相關新聞
NASA局長:中共「祕密」進行太空軍事活動
美研製出高效抗陽光玻璃 可大幅降低室內溫度
防過熱 避免將智能手機放在這八個地方
AI或像人一樣對話? 專家警告將威脅人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