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善楠談台灣博物館之包容

人氣 104

【大紀元2019年04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劉景燁波士頓報導)4月8日下午,波士頓大學(BU)派迪國際研究學院(Pardee School of Global Studies)邀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授、前台灣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館長張善楠到學院內開辦講座,介紹當代台灣博物館的多樣、便利及包容。

張善楠首先介紹了台灣的幾個著名博物館,包括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台灣美術館、慈湖紀念雕塑公園等。他談到,當代博物館已不再是上流社會的專用設施,而是日漸大眾化。台灣的博物館也順應此趨勢,包容不同的經濟、文化、政治背景。

張善楠特別談到,慈湖紀念雕塑公園收藏許多曾遭反蔣人士攻擊而破損的蔣公塑像,這也體現了台灣政治環境的包容。

作為史前文化博物館前館長,張善楠重點回顧了該館的建設歷程,以及該館的幾個重要展覽與活動。

他介紹說,1980年,鐵路建設對台東的「卑南遺址」造成嚴重破壞,後來台大師生對該處史前文化遺跡進行搶救發掘。後來政府決定在該遺址附近建設卑南文化公園以及「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張善楠提到,他擔任館長時,接受下屬建議,收集了台灣及亞洲地區許多民族的背兒帶用於展覽。各族背兒帶往往有其獨特意義,例如,苗族人會為每一個孩子製作獨一無二的背兒帶。後來,紐約的台灣文化中心也舉辦這一展覽,獲遊客好評。一位遊客甚至建議館方請設計師以背兒帶為元素設計時尚產品。

史前文化博物館還在2015年舉辦「玉見台灣」展覽,展出許多史前時期的玉製品。如鐘型玉頭飾等展品,令人們驚嘆古人的技藝。

此外,張善楠還談到,史前文化博物館舉辦「原住民青年藝術節」、「原住民部落體驗營」等活動,傳播台灣各原住民部落文化。有參與體驗營的城市青年說,這是他人生中首次赤足在土地上行走。

張善楠說,目前台灣有300多所博物館,其中私人擁有的機構佔多數。他表示,現代人對博物館的期望很高,不僅希望它傳播學術,更要求博物館起到交流文化,乃至促進社會正義和包容的作用。

張善楠曾於2003年9月至2009年9月,擔任波士頓經文處文化組組長(現改名為教育組)一職。◇

責任編輯:馮文鸞

相關新聞
七破健力士 沈運龍香港開博物館圓夢
中共建博物館大潮 被稱白象項目 無益百姓
古物迷 高基榮收藏數百件公仔如小型博物館
阿爾伯塔皇家博物館遊客創記錄
紀元商城
這種肥皂不會耗損 永遠陪伴你
每日更新:春天裡的素色清道夫 不知疲倦
這種杯子為何如此火爆 加州女子偷65個被捕
這些亞馬遜好物 讓你生活品質大提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