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的真相:叫不動的孩子 父母先改變溝通術

作者:王宏哲

教養若用錯方法,會造就孩子教不動的個性。父母須改變溝通方法。(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187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教養雖然沒有對錯,但有時候若用錯方法,不但無效,也會造就孩子耳背、教不動的個性。就像做父母的都期待孩子能有高EQ,但當他犯錯時,父母有時急著教導,而忽略了靜下心來了解孩子背後的原因與動機,示範了低EQ 的行為,進而被孩子模仿。

(圖/親子天下出版提供)

我在臨床教學將近20 年,看過很多叛逆的孩子,發現他們之所以不聽大人的話,其實是大人在教養時做錯了4 件事:

管教說重點,孩子的耳朵會打開一點

(圖/親子天下出版提供)

爸媽一定要記得,大人都做不到的事情,千萬別一口氣要求孩子都做到。例如,很多父母只要時間一趕,在開口交代孩子時,就是一連串不停地說「我再1 分鐘就要出門」,這樣只會讓孩子生氣、放棄,因為他聽不完整你的重點也做不到。

美國心理學家曾發現,單單一個指令裡,成人只能接收到7個上下的重點,6 歲以下的小朋友更少,大約3 ~ 5 個重點就是極限了。

管教的重點是,交代事情時,要讓孩子中斷正在做的事,讓視線看著你,且要以短小輕薄的句子為原則,愈簡單、愈明確、愈好理解的才是最理想的指令,而且要提出合理的要求,讓他們發自內心並付諸實現。例如:「9 點全部關燈睡覺」,可能就是缺乏彈性的不合理要求;而「9 點~ 9 點半關燈睡覺」,就是較合理的要求,他們會比較願意接受。

父母太嘮叨,孩子會情緒反抗

當父母總是叨唸著孩子要把功課做好、要把玩具收好、要乖乖坐著吃飯時,多數孩子心裡想的是:「拜託,我會做啦!你好囉嗦、好煩唷!」這種生活中大小事都要管的直升機父母,反而會讓孩子產生被動式抗議。

管教中的重點是,信任孩子會做好,所以交代他做好自己的事就好。雖然,很多時候孩子不一定會做得到,但如果一星期裡有一天孩子能自己把事情都做好時,就要記得給予鼓勵與讚美,這才能讓孩子成長並從中發現自己的進步。

教小孩,多些肯定句

現代父母工作忙碌,有時會在教養的過程中,無心用了一些情緒化用語,好比說:「噢,你又把玩具亂丟,難道你不知道我每天工作很忙、很累嗎?再這樣下去,媽媽會瘋掉耶,你希望媽媽瘋掉嗎?……」等諸如此類的字眼,傾洩在和孩子的對話當中。

教養的重點是,當孩子做了搗蛋事時,用溫柔堅定的口氣,當他的面說:「媽媽今天工作有點累,我們一起來把玩具收拾好,你是我的小幫手,我等你!」當他跟著自己一起收拾時,記得要感謝他、讚美他,例如「你真的幫了媽媽很大的忙」。

建立孩子的同理心沒辦法一蹴可幾,是需要慢慢訓練的,記住不要用罪惡感、羞恥感來讓孩子順從,這只會令他陷入兩難。只要好好地說出你自己的感受就好,別把工作上的壞情緒雙倍加諸在孩子的身上,這雖然有點難度,但非常值得一試!

(圖/親子天下出版提供)

只要孩子聽話,卻忘了傾聽孩子說話

對於要兼顧工作又要做家事的父母,在忙亂的過程中,還要顧及孩子的教養,確實是件很辛苦的事。有時候,當自己在工作時,孩子特別愛來煩你,這時多數媽媽都會說:「沒看到我在忙嗎?在我忙的時候不要吵我……」等,敷衍地把孩子趕走,但孩子真的有話想跟你說,怎麼辦呢?

管教中的重點是,當孩子希望你聽,你卻沒空回應時,可以真誠的跟他說,自己正在忙忙完後就去找他。媽媽真誠的說出自己為難之處,也是在訓練孩子等待、讓孩子願意相信媽媽

(圖/親子天下出版提供)

最後請記得,當你忙完時,一定要說到做到,去聽聽孩子想跟你說些什麼。

「王老師,為什麼我的孩子在學校裡的表現跟在家裡都不一樣,學校老師說他好懂禮貌、是個小幫手;怎麼一回到家,完全像是變了個人似的……」很多媽媽都有類似疑惑,老師跟媽媽的教法,到底差在哪裡?

我們都知道易子而教比較容易,孩子通常也愛挑戰父母的底線,雖說教養沒有對錯,但每天忙於工作與家事的父母,會習慣運用快速的方式解決親子間的困境,雖然不會對健康生活有嚴重的後果,不過,這卻是個無效教養,不但親子關係不會好,生活也不愉快。

無論是「限制、誇大、碎唸、威脅、嘮叨」哪種口吻,對孩子的學習與教養都沒有幫助。以限制口吻來說,這種做不到的教養不能輕易說出口,否則會養成孩子「反正我都做不到,乾脆不聽了」的心態;至於誇大法更要避免,當孩子愈大,只會覺得你說的都不是真的、都只是在騙人而已。

而威脅或嘮叨對孩子也沒好處,他不但無法內化、記不住,也容易養成耳背的習慣。我建議父母要經常找機會與孩子溝通和討論,包括讓他自己訂定計畫、給他時間讓他思考、不要急著想用立即見效的語言,才是有效的教養。

(圖/親子天下出版提供)
(圖/親子天下出版提供)

─ ─摘自:《教養的真相:圖解孩子講不聽、叫不動,大人該懂的破冰對話》親子天下出版提供@

責任編輯:黎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些祖父母盼望許久方得一孫,不免發生溺愛或與孩子父母在教養孩子觀念發生差異問題。教育家劉弘白表示,改善家庭成員關係為首要方法。

  •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似乎是每個為人父母親的最大願望。在單位裏經常聽同事談論一些父母經。例如某某人的孩子現在已經取得了碩士、博士學位了;誰家的孩子現在己經是一名專科醫生了;某位同事的孩子今年考上重點中學了…..。同事的言談之中流露出羨慕之意,恨不得世界上最傑出的孩子就在自己家裏。
  • 偉大的教育家洛克說過:「父母越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則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越看重,因而會更小心的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若父母當眾宣布他們的過失,使他們無地自容,他們越覺得自己的名譽已受到打擊,維護自己名譽更重要,對於過錯也就越淡薄。」
  • 孩子是上天珍賜的禮物,但如何教養好小孩對每個家長都是很大的挑戰。為此,專家們提出了以下10項建議.
  • 美國研究發現,常使用手機的孕婦,生下來的孩子比較容易有行為問題。
  • 孩子調皮的時候是否應該體罰?在許多家長的心目中,這是一個非常矛盾的話題。孩子真的能夠在「賞識教育」中健康地成長嗎?對孩子進行一些體罰的行為就是落伍的教育方式嗎?不如看看德國父母是怎麼做的。
  • 日本父母幫助孩子糾正壞習慣或改正壞毛病時,會特別謹慎處理,例如孩子在學校與其他孩子打架,會冷靜以對,先弄清楚原因。反觀華人父母,往往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面對孩子犯錯總是說出「你怎麼老是惹麻煩」、「我怎麼會生出你這樣的兒子」之類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
  • 父母多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乖巧,華人家長更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風。可是有的家長發現,孩子越來越不聽話,反复說,孩子反复犯,或者家長感覺為孩子付出了很多,可是孩子卻不領情?種種情形讓家長頭疼。著名兒童教育專家陳姝伶博士表示,這很多情況只是因為父母沒有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如果家長能夠了解到孩子的心理世界,每一個孩子都可以成為「聽話」的好孩子。
  • (大紀元記者馮霽月編譯報導)為甚麼與孩子爭吵會讓他得勢?當你習慣與孩子爭吵時,他就會逐漸認為與你是平輩人並有權向你挑戰。這鍾情況很麻煩,因為孩子沒有意識到他的感覺是不切實際的。他越是認為自己強大(和通過挑釁行為得到的東西越多)他就越願意用爭吵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 (大紀元記者伊鈴多倫多報導)親子關係不順暢一直是華裔父母不解的心結。許多人離開熟悉國土,放下優越、穩定的生活,來到新的環境,一切從零開始。所有的初衷都是為了孩子有一個更好的環境,健康成長。然而,事與願為,他們不但沒有如父母期待的那樣出色成長,甚至叛逆,與父母期望相反;嚴重的表現對父母厭煩,與父母疏遠;親子關係受到嚴重影響。不僅孩子痛苦,家長們更是煩惱不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