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日本「令和」出典深染蘭亭集序情懷

作者:荏淑一

「初春令月,氣淑風和」,「令和」詠梅尋找中國文學美學。(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196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將近一千四百年前,日本九州太宰府的「大宰帥」、著名的和歌詩人(歌人)大伴旅人[1]招待九州官員32人一同賞梅飲宴,以梅為題吟詩賦歌。當時,大伴旅人集合了賓客所詠的32首梅花和歌,並以漢語詩寫了序言——《梅花歌卅二首.并序》[2](以下簡稱《梅花歌.序》)。其序中的詩詞「初春令月,氣淑風和」被引用為「令和」,成了日本第248個年號。

初春令月,氣淑風和,梅披鏡前之粉。(曹景哲/大紀元)

熟悉翰墨篇籍的人,早發現「初春令月,氣淑風和」一句和漢代張衡《歸田賦》首句「于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似曾相識!想像回到當年太宰府賞梅歌詠的時空,觀其展現的情境、意趣的生命美學,顯然是和東晉王羲之的蘭亭宴相契合的。實際的表現又有哪些相似呢?

大伴旅人的詩歌情感洋溢,對人、事的詠懷詩是其特色,「令和」所出的《梅花歌.序》就是純粹的漢詩文的作品,其中展現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學(漢文學)的素養和觸發。《梅花歌.序》的創作底本和觸發就是來自於王羲之的《蘭亭集序》[2]。

《蘭亭集序》深深影響了日本的美學精神。圖為《蘭亭集序》局部。(公有領域)

蘭亭宴情懷 傳東瀛留後世

王羲之在江南擔任會稽內史(太守)時,於晉穆帝永和九年(西元353年)曾主持了一次留名史傳的曲水之宴。包括謝安在內的41位東晉群賢雅士在曲水邊祓禊、飲宴賞景、流觴賦詩。這天地人合一發抒生命情懷的曲水之宴、這樣的詩境美學遠傳東瀛日本。

曲水宴流觴賦詩景觀。圖為1790年日本江戸時代 山本若麟《蘭亭曲水圖》。(公有領域)

據《日本書記.卷第十五》,日本宮廷中在五世紀(約當東晉之後的南北朝時代)就有曲水宴的記載。那是顯宗(西元450~487年)在位的三年期間,每年都舉行了春天的曲水宴。這種風尚到了奈良時代(西元710~794年,約當盛唐到中唐)和平安時代(西元794~1185年,約當中唐到南宋初期),在日本貴族之間更是盛極一時。可以說,王羲之的曲水宴流觴賦詩的情與境,醞釀了大伴旅人《梅花歌.序》的時空。

大伴旅人畫像 明治時代菊池容齋畫(公有領域)

在西元730年的初春時節(正月13日),梅花綻放,日本太宰府帥大伴旅人舉行了一次賞梅賦詩的宴集。梅花疏影自古傳香,也是日本園林必栽的古雅之色。初春時,天未解寒,曲水可能猶不能泛舟;其時,觀賞梅花迎早春,亦是振奮人心的勝景。

是時統帥九州的太宰府,也負責接待中國的來日使節團。大伴旅人本人有著深厚的中華文化素養,是嫻熟漢文創作的詩人、歌人。他對於王羲之蘭亭宴之酣暢淋漓的情懷,豈能無動於衷!在這樣天、地、人相合的情境中創出的《梅花歌.序》,展現了哪些恰似中國文學的美學呢?

梅披鏡前之粉。(pixabay)

天人契合 曲水情懷流東瀛

大伴旅人的《梅花歌.序》的形式和作法、意趣和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有許許多多相似之處。這裡來稍稍品味一下。

《梅花歌.序》首先說明了宴會的時、地一如《蘭亭集序》:

天平二年正月十三日,萃于帥老之宅,申宴會也。于時初春令月,氣淑風和。
(《蘭亭集序》: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脩稧(禊)事也。」……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從天地人的交會,遠近交錯、情景交融的構篇,到詠物抒懷的意趣來看,也與《蘭亭集序》如出一轍。

蘭亭集序從大處寫山、水,讓大自然非常流暢地與人的懷抱交融:
「崇山峻嶺,茂林脩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崇山峻嶺中到處是茂密的林木和修長綠竹,清流和處處湍急的水瀑在左右映襯山林美景,我們從河中引水作成流觴的曲水,大家順著曲水而坐。)

崇山峻嶺,曙嶺移雲。(pixabay)

《梅花歌.序》歌詠粉梅、蘭香,「加以曙嶺移雲,松掛羅而傾蓋……蓋天坐地,促膝飛觴」(遠處山嶺上雲朵遊移,玩著虛實的光影變化著山嶺的美景;披掛著鳥羅的高大松樹好像是一把擎天蓋;……我們坐在天地間,玩著曲水流觴的遊戲,促膝而歌)。

王羲之《蘭亭集序》和大伴旅人的《梅花歌.序》同有「流觴」、「飛觴」的雅趣遊戲,一曲流水相承傳,扮演著穿針引線的作用。

在兩個時空中最重要的悠趣就在於詠物抒懷、與天地契合的暢快自在。

大伴旅人賞梅謳歌:「忘言一室之裏,開衿煙霞之外
(敞開心胸,友人相聚一室無所不談;敞開胸襟融入大自然之中,忘情於煙霞美景之外)。

其「淡然自放、快然自足」的情懷,顯然附和了王羲之酣暢神遊物外的生命美學:

「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友人間能聚在一室暢談志趣、懷抱;或將生命寄託於山水,神馳天地)。

古人崇尚天人合一,敞開懷抱,忘情煙霞之外。(pixabay)

中國古人非常崇尚天人合一,白日放歌、秉燭夜遊,各種各樣的遊賞古來就有,胸懷大自然的美景又超然形骸之外的神遊,是中華古人與天地契合的一種生命美學。王羲之在曲水畔的蘭亭宴上,遊目騁懷,為宇宙存在之浩瀚作註腳,為今昔感懷之契合而興歎。所以他留下了群賢所作的《蘭亭詩》集、為之作序,或可使後人尋得共振的生命情懷,遇得契合的欣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人生長短不在我,古往今來之間有多少生命逝去了!不管相識不相識,不管今昔,雖然生存的社會殊異,生存於浩瀚天地之間的生命,苟能得情志相投、契合為一,就讓我們為這難得的、超脫有限生命束縛的契合來放歌抒懷吧!大伴旅人也在序的結語說:「詩紀落梅之篇,古今夫何異矣!」(用詩來紀錄梅花的篇章,古今之情趣相通啊!)洋溢著王羲之感動於契合的生命美學氛圍。

古今賞梅之情趣相通啊!中日文學的生命情趣古相通。(pixabay)

歷經幾多代,雖然世殊事異,王羲之蘭亭宴留下的天人合一的生命美學情懷,影響後世深遠。中華傳統文化的美好歷久彌香。於今,日本的新年號「令和」的內涵著實散發著來自傳統中國文化之美。

據日本官方內閣說法,「令和」新年號祈願帶來美好和平的未來,祈願這一代人的夢想能開花實現。梅花的傲寒迎春是中華民族的標記!天地有了梅花精神便不同!回顧這一世紀來是誰在戕害、毀滅中國的傳統文化?是誰摧殘了中國人夢想的花朵?是那切斷了中國人和傳統文化臍帶連繫的紅魔邪靈!能否找回傳統文化精神的初心?能否回到天人契合之境?都關係著中華文化之香能否再久傳。

-註-
[1] 大伴旅人(西元665年-731年,おおとものたびと,Ōtomono Tabito)出身名門,是日本奈良時代的政治家、戡亂大將軍、歌人,兒子是著名的歌仙。他在西元724年-730年之間出任大宰帥,至九州的大宰府赴任,與另一位貴族歌人山上憶良共同形成了「筑紫歌壇」。他在《萬葉集》中留下的詩歌大抵作於這個時期。

[2] 大伴旅人《梅花歌卅二首.并序》:
天平二年正月十三日,萃(*聚集之意)于帥老之宅申宴會也。
于時,初春令月,氣淑風和。梅披鏡前之粉,蘭薰珮後之香。
加以,曙嶺移雲,松掛羅而傾蓋,夕岫結霧,鳥封穀而迷林。庭舞新蝶,空歸故鴈。
於是,蓋天坐地,促膝飛觴。忘言一室之裏,開衿煙霞之外。
淡然自放,快然自足。若非翰苑,何以攄情(*抒情)。
詩紀落梅之篇,古今夫何異矣。宜賦園梅,聊成短詠。

[3] 王羲之《蘭亭集序》: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蔭之蘭亭,修禊事也。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雖取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繫)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
故列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提起東漢的張衡,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他是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地動儀的發明者,這自然不錯,但張衡的成就遠非如此。他不僅是中華歷史上有名的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數學家、科學家,成就堪與西方同時期的托勒密媲美,而且還是「漢賦四大家」之一,開創了七言古詩的詩歌體裁。此外,他也是一位受百姓愛戴的官員。
  • 知道中華民族有豐富的櫻桃文化嗎? 曲水流觴賦詩賞櫻花,融入春天、紓放身心,是中華民族的天人合一的風雅文化之一,經過朝鮮半島傳到了東瀛日本後,大放絢彩。
  • 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候風地動儀模型。(林仕傑/大紀元)
    日本網友開始崇拜張衡,介紹他的成就,晒出了地動儀的圖片。可是,反觀中國,張衡發明地動儀的事蹟,卻被中共從歷史教科書中刪除了,理由是:不科學。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震區有個小山村,愛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窯內排戲,場面分外熱鬧,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非纏著爺爺領他去看戲,爺爺背著孫子剛擠入窯內,還沒看清演的是啥戲,孫子卻又說害怕,鬧著要回家。爺爺拗不過孫子,帶著孫子轉身剛出了窯洞,地面就突然抖動,崖窯瞬間垮塌,演戲看戲的幾十人無一生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