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間集錦 文化漫步

【文史】楊柳依依歌曉月 千秋折柳送伊人

作者:允嘉徽
柳枝代代傳,柳色年年青,清明典型在夙昔。(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104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春風暖暖,楊柳依依!歸燕徘徊!

柳樹外貌悠悠柔柔,生命力卻強盛綿長。柳蔭深長,柳在歷史上留下的文化意象也是綿延悠長。我中華民族古人從遠古就和柳樹結緣了。楊柳依依,談柳說「留」,柳曾在歷代留下雄偉的樂曲詩篇,吟出悠長婉轉的詞章,問柳:悠悠幾千年見證了人間多少故事?

楊柳依依  柳營典故

《詩經》有《采薇》篇,《序》說這是天子用以命將帥、遣戍卒,以守衛中國的歌。《采薇》描寫了戍役往返的情與景,柳樹溶入了戍役者的心情:「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戍役者在春分後就要出發了,放眼看去盡是依依留人的楊柳。《采薇》詩篇的柳與行軍戍役有關,後代有「柳營」也是和軍隊有關。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pixabay)

紀元前158年,漢代河內守周亞夫為將軍屯兵於細柳,軍紀森嚴,即使天子要入軍營勞軍,也必須依照軍令行事,不得直趨而入。漢文帝在「敬勞將軍」之後,讚賞周亞夫「此真將軍矣!」(見《史記.卷五七.絳侯周勃世家》)。

後代就以「細柳營」或「柳營」比喻模範軍營,後來也泛指一般的軍營。例如,隋代明餘慶《從軍行》寫「風卷常山陣,笳喧細柳營。」;唐代盧綸《詩送從叔程歸西川幕》詩句「羣鶴棲蓮府(*美稱官署的幕府、幕僚),諸戎拜柳營」,都融入了這文化意涵。

周亞夫畫像。(公有領域)
漢代河內守周亞夫為將軍屯兵於細柳,軍紀森嚴,受漢文帝讚賞「此真將軍矣」!圖為周亞夫畫像。(公有領域)

霸陵邊 楊柳岸 千古傷別

春日遲遲,柳色處處入簾清。柳羽迎風,舒展和緩、從容的氣息,溶入人心。「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出自詩仙李白的《宮中行樂詞》,藉著一闕詞,他讓柳條兒把春風招回大地。在詩仙的世界裡,迎春的是柳,送別的也是柳,「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柳條為人披上離愁,也掩去了青翠。

詩仙還有一闕霸陵傷別的《憶秦娥》[1]: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霸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月色外還有柳色,綿延著送別的幽幽離情;詩仙傷別的情懷托月、托西風、托殘照。年年柳色,牽繫今昔,望咸陽古道,漢家威武已經絕響。這種傷今懷古的傷別,藉柳色懷漢風的氣魄何其雄偉!

宋代詞人大家柳永也有傷別雋語「楊柳岸,曉風殘月」[2],添了千百年來的情話。在一個清秋時節,柳永將要離開京城汴京,托柳話別,情調婉轉淒切。多情自古傷離別,長亭邊帳篷內悵飲話別,一語「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起伏跌宕,悽惻話別離。這一闕《雨霖鈴》聲情雙繪,在宋元時期成了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選,楊柳岸傷別,千萬種風情,留與後人說。

折楊柳之歌

說送別,漢代以來莫不想到霸橋折柳。霸橋位於西安市東邊的霸陵,漢唐之時,送客離開京城長安多到霸橋邊折柳送別,「霸陵折柳」也就成了送客作別的代名詞。

折柳歌各代都很普遍,從漢唐至後代,以柳敘事抒情的詩詞曲非常多。最初的《折楊柳》是古樂曲名稱,不是離別曲而是一種威儀的武樂之曲,也含有兵革遣戍的辛苦內涵。後來演變成樂府雜歌、抒情的民歌小調。

漢代《橫吹》古樂曲中就有《折楊柳》曲。《橫吹》是張騫(博望侯、張博望)從西域傳入的胡樂之一,宮中樂官李延年以胡曲為本作新聲二十八解,作為將軍乘車輿用的武樂。魏晉以來,李延年所作的二十八解只存世十曲:《黃鶴》、《龍頭》、《出關》、《入關》、《出塞》、《入塞》、《黃華子》、《赤之陽》、《望行人》和《折楊柳》等。[3]《宋書·五行志》記載「晉太康末,京洛為折楊柳之歌,其曲有兵革苦辛之辭。」

魏晉時代江陵地方的西曲歌[4],有一種以月令為題的《月節折楊柳歌》,是以敘景抒情為主題,例如(黃曆)三月歌:

泛舟臨曲池,仰頭看春花,杜鵑緯林啼。折楊柳。
雙下俱徘徊,我與歡共取。

到了南朝梁、陳之時,《折楊柳》(也稱《楊柳枝》),成了傷春怨別之調,思念離人之辭,曲調憂傷、幽怨、悲涼。[5]

唐代時,《折楊柳》稱《楊柳枝》,成了民歌調子的雜曲歌,添入了輕俏,淡了傷怨。開元年間《楊柳枝》成了教坊曲。中唐時的大詩人白居易曾依舊曲作辭翻新聲,他說「古歌舊曲君休聽,聽取新翻楊柳枝」;《楊柳枝》新聲的特色將傷怨轉為輕俏妍麗。[6]

中、晚唐的《楊柳枝》在怨別中表現了地方小調的俏皮輕快。例如這兩首中唐和晚唐的雜曲歌辭楊柳枝:

春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
曾與美人橋上別,恨無消息到今朝。
(唐·劉禹錫)

解凍風來末上青,解垂羅袖拜卿卿。
無端嫋娜臨官路,舞送行人過一生。
(唐·牛嶠)

寒食東風御柳斜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圖為金 王庭筠《柳蟬紅蓼》,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清明三月天裡,陽春皓皓,有許多話楊柳的詩詞也和寒食、清明節依依相繫。唐代詩人韓翃寫的《寒食》即景,詩史留名: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蠋,輕煙散入五侯家。

韓翃(字君平,天寶十三年進士)是大曆十才子之一,他的這首《寒食》在唐詩中是響噹噹的名作,連當代的皇上唐德宗都被深深打動,韓翃也因為這首詩而被德宗皇上御筆欽點為起草詔令的「知制誥」一官,改變了他晚年蕭條的運勢。[7]

韓翃有一段情緣也和「柳」有關。他寫過一闕《寄柳氏》(也稱為《憶章臺》)試探安史之亂中失聯的舊愛:「章臺柳!章臺柳!顏色(往日)青青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亦應攀折他人手。」得老天垂愛,經過幾年曲折失落,韓翃和柳氏終於重圓舊夢。[8]

清明柳 千秋繫一人

韓翃《寒食》一詩中的柳,牽出了歷史上的「寒食」情義--紀念春秋時代忠肝義膽的介子推。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稱介之推)是春秋時代輔佐晉公子重耳成為一代賢君晉文公的重臣。驪姬之亂發生後,他跟隨晉公子重耳出奔,隨侍左右歷盡千辛萬苦。

據《史記‧晉世家》,重耳在國外顛沛流離的十九年中,曾經瀕臨死境。有一次在衛國山中迷路,好幾天沒得到食物,眼看就要餓死了。那時介子推端來了一碗肉湯給重耳吃下,把他救回來了。後來,大家才知道,介子推從自己身上「割股奉君」。

宋 李唐《晉文公復國圖》
晉文公回國執政後,大賞功臣,但是已經悄然歸隱的介子推不在其列。南宋 李唐《晉文公復國圖》局部。(公有領域)

流亡國外十九年,重耳終於得以復歸社稷,也將被立為國君。就在隨侍渡河回晉國時,介子推卻悄然隱渡自行返回家中。他的母親對兒子不邀功、不求名利非常讚賞,就隨著兒子介子推隱居到綿山中。

重耳登位成了晉文公,封賞有功的舊臣和亡者;而介子推卻不在受封之列。介子推的從人為他抱屈,於是寫了一段話貼在門上提醒晉文公。晉文公見後,派人召見介子推,就是找不到人。聽說介子推入了綿山中,於是文公環封綿山作為介推田,又將綿山改稱介山(位於山西介休縣境內),用來表彰忠臣介子推,表示自己的繫念,也用以表記自己的過失。

民間傳說,晉文公聽了臣下的意見放火燒綿山,要藉火讓介子推現身。但結果卻相反,介子推與母親不受酷火左右,相倚死在一株大柳樹下。介子推知天命,他說過,天為公子重耳登位開路。介子推順天命輔佐重耳成賢君,不居功、不受祿,最終更以自己的生命來死諫重耳當上國君後要清明勤政。

介子推逝世周年,晉文公重返介山,他先在山下寒食一日,第二天才上山祭祀。那時,那棵火後殘柳已長出嫩綠柳條。晉文公折下了一支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又把這棵柳樹命名為「清明柳」。

晉文公對臣子們說:「夫導我以仁義,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賞。」介子推清明淡泊,以生命作「仁義」之碑,明鑑晉文公,這位知命達命、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堪當無上之賞!

柳色青青,清明典型在夙昔;西風東漸,楊柳依依,古道照顏色,音塵應不絕……

-註-
[1] 唐·李白《憶秦娥》(題註:一名秦樓月,一名碧雲深,一名雙荷葉。)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2]《雨霖鈴》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待與何人說!

[3]參見:晉 崔豹 《古今注·音樂》

[4]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四十九》記載,西曲歌出於荊、郢、樊、鄧之間。

[5]南北朝·岑之敬《折楊柳》:
將軍始見知,細柳繞營垂。懸絲拂城轉,飛絮上宮吹。
塞門交度葉,谷口暗橫枝。曲成攀折處,唯言怨別離。

[6]唐·白居易《雜曲歌辭 其一 楊柳枝》(題註:一作楊柳枝詞八首 一):
六么水調家家唱,白雪梅花處處吹。古歌舊曲君休聽,聽取新翻楊柳枝。
白居易《楊柳枝二十韻》吟:「樂童翻怨調,才子與妍詞。」

[7]事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第一》

[8]韓翃未成名前雖然很窮,然而交遊的都是名人。隔壁的豪達將名色(名妓)柳氏相贈。韓雖辭不敢當,李爽快地促成兩人的姻緣。因為安史之亂起,韓翃和柳氏兩地分隔,失連三年。韓翃藉《寄柳氏》探尋舊愛是否無恙。柳氏以豔麗出名,本來借居佛寺要落髮為尼以免遭擾,後來還是遭到立功番將沙吒利所劫。韓翃得到柳氏答書:「楊柳枝,芳菲節,可恨年年贈離別。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

後來,兩人一度於路上意外相逢,聽到柳氏無法脫身「終身永訣」的答覆, 韓翃悵然掛懷,心情憂鬱。之後韓翃得到義士許俊幫助,帶著韓的手信機智地把柳氏帶回來了。韓翃也得到代宗御批:「沙吒利宜賜絹二千匹,柳氏卻歸韓翃。」重圓舊夢。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pixabay)

@*#

-點閱【花間集錦 文化漫步】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中國古代,「畫麟閣」或「入麟閣」代表著作為臣子的卓著功勳或最高榮耀。李白詩云「功成畫麟閣」,杜甫抒懷「志在麒麟閣」。這一典故因何而來?這要從漢宣帝甘露三年說起。那年,漢宣帝因匈奴歸降,回憶起輔佐有功之臣,於是命人在未央宮麒麟閣繪製了十一名功臣的圖像。
  • 本世紀罕見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記者對日食如此反應?科學研究表明,觀看日食可以強烈影響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發原始的歸屬感。
  • 「年」的古字寫作「秊」,從古來字形的演變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餘」,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們共同的祈願是什麼?這個成語典故的本事起源於夏朝末年,源遠流長。
  • 門楹上掛上春聯,將冬天的氣氛一轉成新春,千門萬戶立即煥然一新。除夕前,什麼時候換上新春聯好呢?在中華文化史上,當前的這種遍及百姓家的紙春聯是何時開始黏掛的呢?
  • 時間飛逝,轉眼間我們就送走了溫順可愛的玉兔,迎來了瑞氣萬千的祥龍,這兒先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裡龍騰虎躍,好運連連。
  • 冬至:夜從今夜短,日從今日長!冬至日陽光達到南至點將要北返,陽氣從地底升起。你對「冬至」的內涵文化知多少?在此盤點冬至的重要的文化光彩與典故。
  • 漢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興之君,而他第一道詔書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於公於私,漢宣帝都顯露了真摯又深刻的仁愛之心。
  • 月到中秋分外圓!黃曆八月十五日圍繞著月亮的許多民俗傳說,尤其是中秋節的神奇事兒紛紛湧上記憶的時空,讓人回味中秋節的神奇時空!它們跨越了幾千年的記憶,搭起仙凡之間的橋梁。
  • 秋天多變的風貌往往容易觸動人心,詩人詠秋的詩篇很多,其中有些在詩情畫意中對應了秋天的季候典故,讓秋的印象更深深印入人心田。我們來看一篇詠早秋的詩,體會其中簡單二十個字中蘊含的豐富文化意境與深永的意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