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光宇·旅人漫記

貝尼尼的羅馬(中) 巴洛克噴泉藝術的輝煌

文/姜光宇
羅馬納沃那廣場四河噴泉雕像之恆河河神。(Belenos/shutterstock)

羅馬納沃那廣場四河噴泉雕像之恆河河神。(Belenos/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2359
【字號】    
   標籤: tags: , , ,

續前文» 貝尼尼的羅馬(上) 巴洛克建築藝術的輝煌

漫步今天的羅馬城,隨處可見的噴泉無疑是賞心悅目的風景。以羅馬為背景的電影,無論是《羅馬假日》還是《天使與魔鬼》,噴泉都是推進情節必不可少的標誌物。這裡要重點給大家介紹的,是貝尼尼的「四河噴泉」(Fontana dei Quattro Fiumi)。

看過電影《天使與魔鬼》的朋友都知道,四河噴泉是故事中代表水元素的地方。噴泉所在的納沃納廣場(Piazza Navona),原是古羅馬帝王圖密善的大型競技場遺址,1477年被改作集市,後經教宗英諾森十世潘菲利(Pamphili)家族主持重建,以華麗的巴洛克藝術聞名,被譽爲「羅馬最美廣場」。

一踏上橢圓形廣場,最先映入眼簾的便是直插雲霄的紅色花崗岩方尖碑。在這件古羅馬遺物的頂端,飾有教宗家族的牧徽,以及口銜橄欖枝的鴿子——代表諾亞方舟的故事,也是和平與聖靈的象徵。方尖碑連通神界與世俗,喻示著更高智慧降臨人間。

納沃納廣場中央的方尖碑,下方即是著名的四河噴泉。(<a href="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2/Obelisk_in_Piazza_Navona.jpg" target="_bla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Livioandronico2013/Wikimedia Commons</a>)
納沃納廣場中央的方尖碑,下方即是著名的四河噴泉。(Livioandronico2013/Wikimedia Commons)

承託方尖碑的是白色石灰華製成的基座,四面各有噴水口。四面來風的拱橋形設計,讓人產生方尖碑高懸半空無所依託的幻覺,當時貝尼尼的許多同行對此設計都欽佩不已。

四位河神的象徵意涵

基座四周以半臥姿態呈現的,就是四河噴泉的主角——四位河神,象徵17世紀歐洲人眼中的世界四大河流。貝尼尼通過擬人化的大理石雕像來呈現,並以豐富的動植物來展現地域風情,幫助觀者辨識雕像是何方神聖。

四座雕像中,形象最爲開化的是象徵歐洲的多瑙河神。他舉手觸碰教宗的牧徽,彷彿在迎接主的榮光,陪伴他的是一匹駿馬。

羅馬納沃那廣場四河噴泉之多瑙河。
羅馬納沃納廣場四河噴泉雕像之多瑙河河神,下方的駿馬由貝尼尼親自雕刻完成。(Wolfgang Moroder/Wikimedia Commons)

恆河河神身軀向外扭轉,神情冷靜,並沒有注視教會的光芒,代表著亞洲在精神上尚未溝通天主教的世界。老人手拿一支槳,代表著恆河水域廣闊、適合航行,船篙旁盤繞著一條大蛇。

(公有領域)
羅馬納沃納廣場四河噴泉雕像之恆河河神,棕櫚樹由貝尼尼親自雕刻。(公有領域)

從棕櫚樹下的雄獅,人們很容易分辨出旁邊的尼羅河神。他左手扯著蓋頭的布巾,代表當時人們尚不知尼羅河源頭在哪裡,也象徵教會眼裡「異教徒」的矇昧——非洲世界還沒看到基督教的光明。

羅馬納沃那廣場四河噴泉之雄獅雕像。(Jean-Pierre DalbéraWikimedia Commons)
羅馬納沃納廣場四河噴泉之雄獅雕像,由貝尼尼本人完成。(Jean-Pierre DalbéraWikimedia Commons)
羅馬納沃那廣場四河噴泉雕像之尼羅河。(<a href="https://it.wikipedia.org/wiki/Scultura_barocca#/media/File:Fountain_of_four_rivers_TheNile.jpg" target="_bla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gregw66/Wikimedia Commons</a>)
羅馬納沃納廣場四河噴泉雕像之尼羅河河神。(gregw66/Wikimedia Commons)

最後一位是代表美洲的拉普拉塔河神。光頭老漢驚訝地伸出左手,代表新發現不久的大陸已經開始見到神的光明。老人身邊的銀幣象徵著美洲的財富,岩石下鑽出的怪獸是美洲特有的犰狳。

據信,大師本人親自雕刻了岩石、棕櫚樹、獅子和馬,四位河神及其餘形象由四位助手完成。

羅馬納沃納廣場四河噴泉雕像之拉普拉塔河河神。(公有領域)

集實用與藝術性於一身

對古羅馬人來說,水是眾神的禮物——所有河流都有神祇守護;在後世,天主教會修建的水渠及公共噴泉,則使羅馬市民在台伯河之外獲得了新的用水來源。四河噴泉落成於1651年,不僅與民生息息相關,也爲羅馬城增添了一座開啓先河的「紀念碑」。同代作家曾這樣描述噴泉揭幕的一刻:人像雕刻如此自然逼真,讓市民們大爲震驚。

四河噴泉也展現了巴洛克藝術的高度戲劇性:雄強健碩的肢體,誇張的表情姿態,還有令人目不暇給的細節。同時,雕像傾斜的動態和伸展的肢體,引導觀者繞噴泉欣賞,也使整座噴泉成為有機整體。四河噴泉代表了貝尼尼藝術巔峰時期的成就,深深影響了此後一個世紀的意大利噴泉景觀藝術。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Piazza_Navona_Danubio_e_Gange_fontana_dei_Fiumi_lato_SO_Roma.jpg
羅馬納沃納廣場四河噴泉。(Wolfgang Moroder/Wikimedia Commons)

貝尼尼的巴洛克噴泉

最後,來看看羅馬城裡由貝尼尼設計的其它幾座噴泉。

位於巴貝里尼廣場的特里同噴泉(Fontana del Tritone,1642—1643年),是貝尼尼受託完成的第一座公共噴泉,出資人是教宗烏爾班八世,由藝術家本人一手設計和雕刻。

噴泉中心是人魚形狀的古希臘海神特里同。長有四隻海豚尾巴的海神頭部後仰,雙臂舉起海螺正在飲水,水流從海螺噴射而出。按貝尼尼原初設計,水流應由貝殼的兩側流淌到水池中,但因水壓不夠,後人已經看不到這樣的效果。在海豚的尾巴上,可以看到巴貝里尼家族的紋章——三隻歇息的蜜蜂。

(Andre.o.mob/Wikimedia Commons)
位於巴貝里尼廣場的特里同噴泉。(Andre.o.mob/Wikimedia Commons)
位於巴貝里尼廣場的特里同噴泉
位於巴貝里尼廣場的特里同噴泉局部——蜜蜂紋章。(Miguel Hermoso Cuesta/Wikimedia Commons)

蜜蜂紋章也是蜜蜂噴泉(Fontana delle Api,1644年)的主題。這座貝殼形的大理石噴泉也位於巴貝里尼廣場,貝尼尼當初設計它,是用來飲馬的。

貝尼尼設計的蜜蜂噴泉。(<a href="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e/e8/Giovanni_Lorenzo_Bernini-Fontana_delle_Api-Piazza_Barberini.jpg" target="_bla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Yair Haklai/Wikimedia Commons</a>)
貝尼尼設計的蜜蜂噴泉。(Yair Haklai/Wikimedia Commons)

在納沃納廣場的三座噴泉中,南端的摩爾人噴泉(Fontana del Moro)也有貝尼尼的參與。

這座噴泉最早是由德拉博爾塔(Giacomo della Porta)於1574—1575年設計建造的,由四個特里同雕像和中心的海豚組成。1653年,貝尼尼受教宗之託加以改造,先是在中心增加了一個海螺,後來又改成立於貝殼上、抓著海豚尾巴的特里同雕像,其形象有如摩爾人或非洲人,故而得名摩爾人噴泉。

值得一提的是,1874年,噴泉的雕塑原作被整體遷入博爾蓋塞美術館,如今人們在廣場上看到的是複製品。

納沃那廣場南端的摩爾人噴泉。(公有領域)
納沃納廣場南端的摩爾人噴泉。(公有領域)

此外,貝尼尼在早年,還和父親彼得羅·貝尼尼(Pietro Bernini)共同建造過一處熱鬧的噴泉景觀,就是位於西班牙台階下端的破船噴泉(Fontana della Barcaccia,1627年)。傳說早前台伯河洪水氾濫,讓一艘破船漂到了西班牙廣場附近。在噴泉的設計中,水先注入破船,再從四方流出,真像一艘漏水將沉的破船。

(Daniele.Brundu/Wikimedia Commons)
位於西班牙台階下端的破船噴泉,由貝尼尼父子共同完成。(Daniele.Brundu/Wikimedia Commons)

貝尼尼設計的這些噴泉,連同大量教堂和官邸,已成爲今天羅馬城中令人歎為觀止的藝術傑作。當您來到羅馬,一定記得去探尋貝尼尼的足跡,發現一個「貝尼尼的羅馬」!(待續)

作者簡介»

姜光宇。(攝影:伊羅遜)

姜光宇,現居美國,熱愛旅行,醉心西方藝術。他曾是中國知名青年演員,因在《雍正王朝》中飾演三阿哥而嶄露頭角。

責任編輯:蘇明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他是知名的電視主播,也是優秀的影視演員。從新疆到北京,從愛爾蘭到紐約,他一路求索,體會戲夢人生。
  • 對於喜歡逛博物館、美術館的朋友來說,美國首都華盛頓DC絕對是一個妙不可言的去處。這裡坐落著大大小小近二十座博物館、美術館,而且很多免費對公眾開放。這其中,最讓我流連的、也是每到華府必去的,就是「國家畫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
  • 荷蘭畫家維米爾作品:左圖《持水壺的女人》,右圖《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公有領域)
    關於荷蘭畫派大師維米爾,有一件趣事。二戰結束後的1947年,荷蘭的一份報紙做了個民意調查:在我們國家,你最喜歡的人是誰?排第二名的是一個叫做漢‧凡‧米格倫(Han van Meegeren)的人。他可說是史上最著名的「贗品大師」,以偽造維米爾的畫作聞名於世。
  • 新世紀影視正在帶給世界清流,《歸途》只是開始。
  • 文徵明以「白描法」鉤出娉婷玉立的蓮花,用極婉約勻稱的細線來鈎勒。為了顯現花瓣的精氣有神,畫瓣尖,下筆時先以書法中的「頓筆」為之,再提筆上來,一上來就見真章了。我們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線條是那麼細緻溫和,好像隨手不經意地就畫出來似的,柔中帶剛,剛中有柔。顯得韻味無窮。
  • 南梁 張僧繇《雪山紅樹圖》(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輪廓線以外,不添加任何線條也就是沒畫皴法。 這幅畫怎麼和常見的中國山水畫迥然不同呢?
  • 來自比利時的法蘭德斯風格畫家安東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西元1599年–1641年)是一名臻求完美的肖像畫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替英國國王查理一世所繪的肖像畫,優雅地呈現了查理一世和他的宮廷樣貌。范‧戴克也是一位色彩大師,他善於運用色彩和大膽的筆觸來表達光線、物體的移動和布料質地。這項特長也讓他得以在作品中描繪出高度精準卻仍具有繪畫特點的蕾絲質地。蕾絲這種非常精緻又複雜的布料是16至17世紀時富有的藝術贊助人流行配戴的服飾配件。
  • 華麗誇張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簡單的情節、即興對白和戶外表演,是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又譯藝術喜劇)的核心特徵。其幽默劇情常圍繞著年輕戀人的種種考驗。演員們不受台詞限制,可以根據觀眾的反應調整表演。這些喜劇常含有對時政的諷喻和接地氣的幽默,可以巧妙避開查禁。這種意大利民間戲劇形式也成了18世紀洛可可(Rococo)藝術運動的理想題材。
  • 冬天多少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沉悶些,有些人覺得天空烏雲密布缺少陽光令人提不起勁來。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算在最昏暗的日子裡也有色彩。最近我坐在一家咖啡館裡望向天空,當天刮風下雨天色昏暗,天空不再出現彩虹,反倒像是大理石般帶點細微的灰色、藍色甚至紫色。
  • 意大利偉大的藝術寶藏之一是位於帕多瓦(Padua)的斯克羅維尼小禮拜堂(Scrovegni Chapel)。是什麼讓小小的斯克羅維尼神妙不凡,且意義重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