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的真相:孩子容易分心、不專心怎麼辦?

不按照規定做的孩子 為何老在狀況外?
作者:王宏哲

用對的方式陪伴與教育,都能夠培養孩子的專注力。(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269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我常聽到一些媽媽抱怨,小朋友每次玩拼圖時,剛開始都很認真,但拼個2、3 片後,就開始沒耐性。總是把拼圖全丟在桶子裡,有時假裝炒菜、有時拿來亂丟。這時候大人通常都會忍不住下指導棋,直接說:「不對啦!拼圖不是這樣玩的……,媽媽教你……」

不按照玩法玩的小孩,是不專心?還是有創意?

媽媽都希望孩子玩玩具時,能照著傳統玩法來玩,甚至希望他能「在玩下一個玩具前,先把前一個玩具收好。」這很合理,只不過說這句話時,得更有技巧才行!否則反而容易讓他更不想玩、影響專注力。

不按規矩玩,孩子正在發揮創造力

你希望孩子照著遊戲規矩玩,但他多半不會理你的,就像拼圖遊戲,媽媽想藉此訓練孩子的專注力,卻發現他只有3 分鐘熱度,這時就開始擔心「是不是因為不專心啊!」然後又強迫他繼續玩,但這樣卻會讓他更排斥拼圖。

其實換個角度想,孩子利用拼圖來玩家家酒遊戲,也表示他很有創造力,你應該要高興才對;如果原本就沒心想繼續玩下去,卻因為有了不同的玩法而責備他,到最後只會兩敗俱傷,一來父母生氣、二來孩子也不玩了甚至大哭。

(圖/親子天下出版提供)

我常說在陪孩子互動的過程中,限制太多,對他專注力的培養影響更大。所以,當你希望孩子繼續玩下去時,可以換個方式:先陪他玩炒菜,接著再引導將拼圖放到正確位置,好比說:「它(拼圖)好想回家了,它家在哪呢?」就可直接放在拼圖位置上了。

有時候,孩子會因為過度興奮,很暴力的亂丟、亂發脾氣甚至亂推人,這時就需要暫停。你可以說:「寶貝,你這樣它(拼圖)很不舒服耶,它好想回家唷!」

(圖/親子天下出版提供)

當孩子不按規定,大人要讓活動變有趣

大人們經常忙著處理孩子表面的不專心,卻往往忽略探究他想說的是什麼?眼裡看到的又是什麼?有時只要解決他迫切的難處,就有辦法引導他進入你想要的目的。

偶爾用其他玩法來吸引孩子繼續玩的欲望,再用引導方式慢慢拉到正確的玩法上,就有辦法讓他變得很專心,千萬不要給太多限制,否則只會侷限創造力。有時候,也可以讓爸爸陪玩,訓練孩子控制衝動的能力。例如,在玩遊戲時,可以說:「我們來比賽誰最能控制自己的力氣,讓積木塔不會倒。」

(圖/親子天下出版提供)

限制愈多的活動,幼兒持續度愈差

對於玩玩具的方式,我一直有個原則:要玩只玩一個,桌上不能堆滿玩具,否則孩子更容易分心。

有些小孩玩車車沒多久,又想玩積木,父母就會說:「如果不把車車收好,就不要給我玩積木!」但這種威脅語氣,會在雙方死纏爛打下,讓3 歲以下的孩子哭鬧不休;而稍微大一點的孩子又會耍脾氣,心想不玩就不玩。這時就要用引導的方式,太多規範或限制的口吻,只會硬碰硬。

下次遇到這種情況時,你只要拐個彎說:「你想玩積木嗎?但車車擋在前面耶,這樣積木船開不過去,不然我們先讓車車回箱子的家。」言外之意是,媽媽要你把車車收起來,是希望接下來的積木更好玩。

(圖/親子天下出版提供)

 

每年新生入學期,都有父母問我:「為什麼孩子看卡通時都像小聾女、玩喜歡的玩具也可以玩很久,但上課時,老師明明下了指令,全班九成同學都已經有動作了,只有他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在台灣有將近60% 的小學生都有專注力不足的困擾,在學校會發生的狀況通常為:

在團體中常分心的小孩

有些孩子一對一互動可以很專心,但在團體中卻不斷被老師反應容易分心。面對這類的孩子,可以帶他玩同時好幾個人一起玩的家庭式桌遊。盡量挑選桌遊的類型,必須是可以訓練輪流、等待與分享,也能讓孩子產生競賽的動機,以吸引他的注意力,也能藉此訓練專注力。

對大人的話常耳邊風的小孩

這群孩子通常會有聽覺專注力不好的情況。可以多陪他玩一些可以訓練聽覺專注力的小遊戲,好比說,自己先唸一串數字(或水果名稱),接著讓他唸一遍;或者可用拍手的方式,來觀察他的節奏與正確性。小一點的孩子,可唱他喜歡的童謠,讓他接著唱;大一點的孩子也能玩,讓他把數字或水果倒著唸。

持續度很差的小孩

持續力不好的孩子,往往被反應沒辦法上完一整段課程。其實孩子本身也會很挫折,這時候更需要爸媽的鼓勵。例如,功課比昨天多寫了一頁或兩行時,千萬別說:「怎麼又沒寫完?快去寫!」應該要說:「媽媽覺得很好,你已經比昨天多持續了5 分鐘(或多寫一頁)了,先休息,明天我們繼續努力。」

活在自己世界的小孩

喜歡活在自己世界的孩子,好像別人做的事情都與他無關,因為有主見,就不喜歡聽別人的,這也是旁人認為他專注力不夠的主因。這時,可用互動的遊戲來解決,如果孩子喜歡聽故事,唸完之後,可以停頓一下,問他聽到了什麼?讓他說給你聽。

總之,只要站在孩子的立場,用對的方式陪伴、教育他們,都能夠達到培養專注力的效果,如果上述方法都無效,孩子仍然衝動、活動量大、專注力仍不足時,就要合理懷疑是不是有過動傾向,須找專業人士諮詢。

(圖/親子天下出版提供)

 

(圖/親子天下出版提供)

─ ─摘自:《教養的真相:圖解孩子講不聽、叫不動,大人該懂的破冰對話》親子天下出版提供@

責任編輯:黎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教養子女可說是天下父母一件最艱難也最有意義的工作。身為父母應如何陪伴和引導孩子走一條快樂、健康與充實的成長道路?本文摘錄Lifehack網站10則專家給父母的建議及常見教養誤區:1. 傾聽。2. 讓孩子看見你犯錯。3. 容許孩子闖禍和犯錯。4. 一起到戶外活動。5. 教導孩子感恩。6. 稱讚孩子做的事,而非稱讚孩子本身。7. 開開心心玩一場。8. 教導孩子善心。9. 以肢體碰觸向孩子表達愛。10. 協助孩子學習情緒管理。
  • 台灣教育部學生健康資訊系統資料顯示,國小學童過重與肥胖率由2007年的25.4%上升到2014年的29%;國中學童則由27.8%增 加到28.8%。台北市衛生局南港區健康服務中心主任林莉玲說,研究顯示,小時候胖,長大後約五成依舊是胖,10~12歲的孩童,體內細胞變化最大,最可 能影響成年體型,因此國小學童肥胖防治不容輕忽。
  • 禮貌是德育的一部分,教小孩子禮儀、禮貌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孩子出生以後就是一張白紙,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變好或變壞。
  • 「幫忙做家事,才有零用錢」……,這些讓孩子可以馬上動起來的「條件交換」,是好的做法嗎?
  • 教養若用錯方法,會造就孩子教不動的個性。父母須改變溝通方法。
  • 所謂「習得無助感」是指人或動物,在不斷接受挫折後,會感到自己對於一切都無能為力,進而喪失信心,陷入一種無助的心理狀態。
  • 孩子沒自信?父母說對這10句話,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備行事果斷的自信,能夠清楚、堅定、從容地表達自己需求的能力。在人際交往和工作中,具備這一能力的孩子不僅善於表達自己,而且不會忽視他人的意見、需求和感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