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傳統文化」徵文大賽參賽作品

【徵文】子真:漢字正原(一)

人氣 591

【大紀元2019年06月15日訊】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擁有著五千年不間斷的文字歷史。浩瀚的文獻,記載了歷朝歷代的輝煌,傳承著千古不滅的價值。

十九世紀末,商甲骨文、古文(三字石經,又稱三體石經)被相繼發現,這是漢字兩大上源的再現。商甲骨文數量巨大,被認爲是迄今所發現的最早成體系漢字,發展至今已成爲一門龐大的學科。而古文,由於種種原因,被誤認爲是包含了很多訛變錯誤的傳抄文字、使用於戰國時期,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這裡的古文,是指一種特定的漢字字體,不是廣義的「古文字、今文字」等近現代文字學概念。古文特指漢武帝時期孔府壁中書所用文字,寫法上體現爲:每個筆畫起筆略粗而後續細長並拖尾,所謂「豐中銳末」,或者「豐上銳下」,具備靈動的神韻。因爲筆畫神似蝌蚪,漢魏時俗稱「科鬥文」。 本文通篇所用古文一詞,特指壁中書這一字體。

三字石經(又稱三體石經),近代有兩次重要的殘碑出土。 圖爲民國十一年(1922年)出土的部分殘碑,碑陽刻《尚書》,碑陰刻《春秋》,每字依次以古文、小篆、隸書三體對照。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圖爲民國十一年(1922年)出土的三字石經殘碑拓本《春秋》局部,每字依次以古文、小篆、隸書三體對照。

古文爲華夏人文始祖黃帝的史官倉頡所創,是黃帝時期的官方文字,用以管理天下、著錄典籍,並一直爲後世繼承。

戰國《呂氏春秋·君守》:奚仲作車,倉頡作書,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

秦朝李斯《倉頡篇》首句:倉頡作書,以教後嗣。

東漢許慎在《説文解字·序》中寫道:黃帝之史官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至孔子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 及亡新居攝,使大司空甄豐等校文書之部,自以為應制,作頗改定古文。時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

西晉衛桓在《四體書勢》中寫道:昔在黃帝,創製造物。有沮誦、倉頡者,始作書契以代結繩,蓋睹鳥跡以興思也。因而遂滋,則謂之字,有六義焉⋯⋯ 自黃帝至於三代,其文不改。及秦用篆書,焚燒先典,而古文絕矣。

之所以倉頡造古文的歷史事實漸漸的模糊、直至近現代被完全否定,有著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秦朝開始,中國進入了真正的大一統歷史階段,書同文、車同軌,採用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遠遠超過了先秦時期。文字方面,漢字統一與小篆和秦隸,先秦文字包括古文被棄用。秦朝還發生了焚書,秦末戰爭中項羽燒毀咸陽宮室和陵寢,導致先秦典籍的滅絕,也直接導致了用以記載上古典籍的古文失傳。後人很少能識得古文,並且,沒有了參照,當後世再現真正的古文時,難以判斷真僞。這在東漢的《説文解字》中已經有所體現。《説文解字》中的「古文」有很多錯誤,甚至把漢朝出土的前代青銅器銘文誤當作古文。《説文》「古文」總體上不僅不能跟壁中書古文劃等號,而且相去甚遠,這也是後人對古文迷惑的關鍵之一,後文會詳細講述。

其次,在南北朝、隋唐的石刻碑文紙張拓印技術(古代的「文字複印技術」)問世、成熟以前,古代文字、文獻主要的傳播途徑是現場臨摹、輾轉傳抄,這必然會導致錯訛失真。三字石經原碑唐以後遺失殆盡,近現代才重見天日,千百年來流傳的石經古文主要見於宋朝人所著的《漢簡》、《古文四聲韻》、《隸續》等等,它們無不是傳抄前人的摹寫、碑拓,與出土原石的文字相比,大多錯訛。漢字是個精密的系統,筆畫的細小偏差會直接導致文字的不可讀或者錯位,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近現代對古文的判斷,多基於此類傳抄文字,以至於對真正的古文不予重視。後文將詳細論述。

第三,倉頡造古文這一傳統文化中的主流認識,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近代發生了重大轉折。

技術層面,商甲骨文、商周青銅器大量出土,海量的商朝文字、周朝文字呈現在世人面前,這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上古文字大發現。這些字體與秦朝的小篆、隸書有著顯著的差異,而傳統文字學的奠基之作——《説文解字》是以小篆字形來解釋漢字的字源意義的。一方面,參照商周文字,許多小篆字形可以得到更加合理的釋讀,還可以糾正以往的牽強和錯誤;另一方面,很多符合小篆字形的解釋卻對不上商周文字,出現了矛盾。漢字傳承上的多源、字形突變的特點,進一步引出了新的疑問:漢字到底是如何演進的呢?歷史上各種差異巨大的字體,互相之間的關係到底是怎樣的呢?傳統文字學對古文的認識「篆籀蓋其子孫,隸草乃其玄曾」遭到了巨大的質疑甚至否定。

思想意識層面,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正是傳統中國遭遇重大挑戰與挫折的時期。清朝步入末年,道德下滑、國勢衰竭,與此同時,西方列國雄起,工業革命從歐洲發端,擕武力叩擊全世界的古老文明。東西方文明的碰撞中,清廷兩次鴉片戰爭落敗,割地求和,中華五千年文明出現了從未有過的危局。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中國知識分子包括一批急躁的文化精英完全喪失了對華夏文明的信心,視傳統文化爲障礙,急欲推倒破除;視西方新興的工業文明爲救世良方,對西方新思潮不假思索、全盤接受,以期」改造」中國而圖強。新文化運動和古史辨運動應運而生,其著力點和目地在於破除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否認上古歷史,全盤接受西方新思潮並重新解讀華夏文明,徹底改造中國人的思想,爲「改造」中國開路。新文化運動的口號「打倒孔家店」、學術領域的種種「重建」學説,都是典型表現。這其實是中華文明的一大劫難。

這其中,影響巨大的西方新思潮有:進化論、無神論、唯物主義等等,它們影響到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當然也左右了對漢字的認識。

進化論認爲各物種與生態環境不是神創造出來的圓融體系,而是由最簡單的低級生命「進化」來的,進化的核心動力是「隨機變異」和「適者生存」。通俗的説:早期物種低級、後來者高級;物種的差異不是神創的天然豐富多樣性,而是從一個母本變異分化得來的、前後有直接的親緣關係;物種分化在於」隨機變異」,勝出的物種在於「適者生存」,「適者生存」的內涵是「弱肉強食」,演變到現代就是技術至上、衹看眼前的所謂唯物主義。這裡,無神論與進化論相伴而生,進化論一定不承認神的存在,不承認神對人類的指導與干預,甚至沒有歷史上聖賢的位置。可以看出,進化論所主導的價值觀是一種異質文明,與東西方的傳統文明格格不入。

近代的漢字演變理論,基本就是進化論的文字學翻版。首先,「人民群衆創造文字」、「漢字是人民群衆在勞動過程中創造的」,被教育的對象反過來成了文字的創造者;一切與造字有關的神跡都被批判爲封建迷信,漢字的源頭——倉頡造字被否定,歷史上主掌漢字變革的關鍵人物成了文字的收集、整理者,漢字演變的關鍵節點因此模糊,漢字演變過程無序化,書法被割裂出來。其次,按照進化論預設:越早期的文字一定更原始低級、早期文字和後來的文字之間是直接的遞進關係。面對先秦漫長歲月中使用過的多種字體,以「繁化、簡化、替換」等自相矛盾、僅停留於局部描述的近代理論」自圓其説」,把創自遠古、源遠流長的古文視其與春秋戰國文字較爲接近、「安排」爲戰國文字,作爲「承上啓下」的環節。第三,「訛變」在近代漢字理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於文字演變中的字形突變,在一時搞不清字理、淵源的情況下,最常見的解釋就是」訛變」。甚至有人提出「訛變」是漢字演變的關鍵動力之一。換句話説,類似輾轉傳抄導致的字形錯誤不僅僅是漢字發展過程中的常態,更是新字形產生的必需。

進化論的誤導,還體現在漢字研究的過程中。既然是「人民群衆創造」、既然是「隨機突變」,分析字理的時候,要求就不能高,就沒有了精密性與科學性,隨意性的想像、假設成爲常態,而不是寧闕置疑的方式。並且,因爲先民「原始落後」,想像的方向是往低處,與漢字的博大精深恰恰相反。

「天垂其像,地耀其文」。在秦朝大一統後的兩千多年中,漢字史上有三次重大的發現:西漢武帝時期孔府壁中書古文、西晉汲冢書古文與清末民初古文、商甲骨文。尤其是這最後的一次,持續達一百多年的先秦文字大發現,不僅僅有漢魏石刻古文、商周金文、甲骨文出土,還有海量的戰國、秦朝簡文出土。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都不是偶然發生的,歷史的安排有他的深遠意義。文字直接關聯著文明,文字的解讀伴隨著對古老文明的理解。漢字以青銅、石刻等不朽的載體銘記,或者以竹書在與世隔絕的封閉條件下保存,適時再現,作爲後世的參照,是爲了遙接遠古、再續神傳,復興文明。這一百多年的文字大發現,遠遠超過了歷朝歷代,正是歷史給予的機緣、賦予的使命。

事實上,經過一百多年衆多學者先賢的努力,大量的具體研究成果已經接近還原漢字的真相了,衹是困於進化論、無神論、唯物論等等錯誤觀念,沒能捅破這最後的一層紙。

中華文明來自神傳,神不僅在遙遠的過去造就了人類生存的環境、人本身,更在之後的漫長歲月中看護、引領著人類在地球上建立了輝煌的文明。人類的歷史,是個被造就的漫長過程,不斷奠定、完善著文明的方方面面,包括文字。中華民族世代傳頌倉頡造字,不衹是後人對祖先的敬仰、緬懷那麽簡單,作爲文明的核心工程之一,漢字的歷史是一個神授天機、製法垂範、積澱文明、善擇錘煉、終成恢弘體系的過程。

本文將從具體的事實例證出發,系統上溯先秦漢字的淵源,力圖還原漢字的真實歷史。

目錄

第一章 三字石經古文不是傳抄文字

1.1 三字石經簡介

1.2 真正的傳抄古文

1.2.1 《漢簡》

1.2.2  《古文四聲韻》

1.2.3  《隸續》

1.3   將《漢簡》等傳抄古文與三字石經原刻古文混合研究是錯誤的方法

1.4   「文王、寧王」之辨

第二章 三字石經古文是古文正字

2.1 歷代對古文的誤解源於具體文字標準的缺失

2.2  近現代文字學理論的變異與對古文的困惑

2.3  三字石經古文是真實存在過的文字

2.3.1  從侯馬盟書看三字石經古文是春秋時期文字變革的上源參考

2.3.2   從郭店簡、包山簡看三字石經古文是戰國時期文字變革的上源參考之一

2.4  三字石經古文的來源

2.4.1 王子朝奔楚導致上古典籍大量流向民間

2.4.2 古文是黃帝典籍所用文字

2.4.3 孔子及其弟子對傳播古文的貢獻

2.5 從西周文字的演變看三字石經古文對漢字的導師地位

2.6 三字石經古文是正字

第三章  漢字正原

3.1  古文小結

3.2  籀書、古文是小篆的主體上源

3.2.1  籀書的具體文字標準

3.2.2  小篆、秦隸來源於古文、籀書和新造

3.3  商文字、古文是籀書的主體上源

3.4  漢字的真實歷史

3.4.1  字根部件體現了不同種類文字的基因、智慧

3.4.2  文字的沉澱體現了文明的沉澱

3.5  漢字之道

結語

第一章 三字石經古文不是傳抄文字

三字石經簡介

三字石經又稱三體石經,是曹魏正始年間所刻(約公元240年~249年間),內容爲儒家經典,有《尚書》、《春秋》、《春秋左氏傳》等,刻碑立於都城洛陽太學堂前,每碑均正反刻字。從遺留後世的傳抄碑拓和近現代出土的殘碑看,主要刻字形式爲古文、小篆、隸書三體對照的三字直下式,還有古文、小篆、隸書三體對照的品式三字,古文、小篆二體對照的古篆二字式,還有僅古文一體的古文一字式等等(孫海波在其所著《魏三字石經集錄》中有詳細介紹)。

刻三字石經的主要目的是繼承經典、垂範後世,同時刊正文字、厭抑流俗。三字石經與東漢末刊刻的熹平石經(隸書一體式),同爲漢魏時期最重要的官方碑刻,在歷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

三字石經的撰寫者主要是潁川(今河南禹州市)人邯鄲淳。

《晉書·衛恆傳》:漢武帝時魯恭王壞孔子宅,得《尚書》、《春秋》、《論語》、《孝經》,時人已不復知有古文,謂之科斗書。漢世祕藏,希有見者。魏初傳古文者出於邯鄲淳,恆祖敬侯寫淳《尚書》,後以示淳而淳不別。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經,轉失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

宋·陳思《書小史》:志行清潔,才學通敏,書則八體悉工,學尤善古文大篆。

《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魏略》曰:淳一名竺,字子叔。博學有才章,又善蒼、雅、蟲、篆、許氏字指。初平時,從三輔客荊州。荊州內附,太祖素聞其名,召與相見,甚敬異之。

需要說明的是,從三字石經殘碑看,碑文不是一時所刻,也不是一人所寫,刻字的書法水平因刊刻形式的不同而各不相同。書寫最好的也是刊刻的主體、是三字直下式,最差的是品式三字,而且品字式不多的殘片中異體字卻不少(後文詳述)。品式三字石經很可能是後來刊刻的,而且書丹上石者不是邯鄲淳本人,很可能就是晉衛恆在《四體書勢》中所提到的「轉失淳法」。

三字石經在洛陽太學門前的洛河岸邊一直矗立到晉永嘉之亂(公元310年),之後歷經諸多劫難,當唐朝貞觀初年魏徵重新徵集時,已經十不存一。唐朝對三字石經非常重視,唐朝的最高學府——國子監設立書學一門,三字石經是主要的學習內容,當時規定的學習用時甚至超過了《說文解字》。《新唐書·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凡書學,石經三體限三歲,《說文》二歲,《字林》一歲。

三字石經在唐朝安史之亂以後不知去向,直到清末、民國年間少量殘碑重新出土。

1.2 真正的傳抄古文

宋朝興起「金石學」,就是研究上古遺留的青銅器、石刻文字的學問,以圖考據文字,補訂經典。古文方面,問世了三本影響較大的著作《漢簡》、《古文四聲韻》、《隸續》,它們匯集、考訂了各種途徑得到的古文,或按字形、或按字音分類,並註明了所收古文的出處,其中包括三字石經。近現代的研究普遍認爲,這些書所收集的三字石經古文源於唐朝藏於祕府的「開元十三紙」碑拓(因碑拓共十三張、上有開元字印而得名)。碑拓拓於何時暫無定論,可以上溯至隋朝、甚至南北朝時期的梁,也許更早。我們可以將書中標明出處為石經的古文跟民國出土的三字石經殘碑實物對比一下,看看古文輾轉傳抄到宋朝、以致清朝收入四庫全書再版之時,究竟與原刻有多大的變化。

1.2.1 《漢簡》

《漢簡》四庫全書版,北宋郭忠恕著

成書於北宋初期,作者郭忠恕是後周至北宋時人,曾任後周國子監書學博士,是一個很有造詣的文字學家。這本書收集、考訂了超過七十個出處的古文(包括東漢《説文解字》、漢傳《周易》、《尚書》、《詩經》、漢刻華岳碑、漢魏刻三字石經、唐刻碧落碑等等),按照字形分類。目錄部分(部首字)基本不標出處,是作者認爲最正確的古文寫法;正文逐字標明出處。

我們做個統計:找出書中所有標明出處爲石經、且又重見於民國出土殘碑的字,看看其中寫法不變的字占了多大比例,並列表示例判斷標準與尺度。

《漢簡》傳抄字與三字石經古文比較示例

統計結果:《漢簡》中標明出處爲石經的古文共101字,其中重見於民國出土殘碑的50字,這50字中,寫法依然相同的13字(包括勉強相同的7字)、不同的37字。也就是說,按照最遲在唐朝「拷貝」石經古文(碑拓),傳抄至今沒有變形的字不超過三分之一。

我們發現,在沒有照相、複印技術的古代,要原封不動的保存古文是很困難的,尤其在原刻石碑散失的情況下,依靠手抄輾轉傳承,失真很大。

(待續)

(點閱「弘揚傳統文化」徵文)

責任編輯:古言

相關新聞
【文明藍圖】太陽王(十二)失落的古文明
看作精神根源 韓國人推崇古文化
《天工開物》烈火中變化出奇石
改寫世界紀錄 屢創天價的中國古文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