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中國≠中共】圖說系列

輝煌的「絲綢之路」 VS. 四面楚歌的「一帶一路」

絲綢之路:連接中國與亞歐的商貿通道。歷時兩千多年,極大促進了亞歐間的文化、技術、思想和宗教的繁榮與昌盛。(Shutterstock)

人氣: 18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大紀元2019年06月16日訊】文:余亨之・大紀元
「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商胡販客,日款於塞下。」橫貫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貿之路,更是東西方文明對話史上的重要橋樑,促進了沿途國家民族的技術、藝術、文學、宗教等的繁榮與昌盛。

絲綢之路——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橋樑

物產:中國的絲綢、瓷器、寶石、金銀、漆器等商品傳入西方,在歐洲掀起一股中國熱;西方的玻璃器皿、地毯、琥珀、香料、葡萄、胡桃、蠶豆、寶馬、駱駝、大象等,也大大豐富中國人的奢侈品和動植物種類。

絲綢之路的技術進步

技術:中國的四大發明、紡織、製瓷、冶煉、鑿井、桃梨種植等技術,與西方的天文學、數學、建築技術、琉璃製造技術、織染技術等交相融合,推動著東西方的文明進步。

絲綢之路的藝術交流

藝術: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嗩吶、琵琶、箜篌等樂器 ,都是從西方(波斯、印度)傳入的,另外西方的佛像雕刻、胡樂胡舞、鬥獸、魔術、角力等藝術也對中國產生了很大影響。

絲綢之路的思想傳播

思想:西方的佛教、基督教、景教、伊斯蘭教等宗教傳到中國,敦煌藝術是絲綢之路上璀璨的文化之珠;而中國的儒家、道教思想也對西方產生了深遠影響。東西方哲思的碰撞、傳播,大大改善了沿線地區的文化和精神面貌。

結語:絲綢之路的開闢,令漢朝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大與富足,威名遠播西域;更為後來萬邦來朝的大唐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帶一路——四面楚歌的「大撒幣」項目

目前中共正在實施的「一帶一路」,為沿線歐亞大陸數十個國家修建油管、橋樑、隧道、鐵路、公路和工業園區網路,投入數萬億美金。參與項目的許多國家,不僅沒有繁榮起來,反而陷入了債務陷阱,或喪失國家主權,不少國家紛紛退出。中共巨額的無效投資,也令中國人民背上極為沉重的負擔,項目遭到全球的普遍質疑。

一帶一路:中共向非、亞、歐輸出「一帶一路」才歷時6年,同時輸出腐敗、高科技監控,令多個國家陷入債務陷阱,或喪失國家主權。

「一帶一路」債務陷阱

債務陷阱:美國智庫「全球發展中心」今年3月發布的研究顯示,「一帶一路」的68個國家之中,已有23國陷入「債務困擾」風險,其中8國有高度陷入「主權債務」的風險。

「一帶一路」喪失主權

喪失主權:因無力償還巨額債務,非洲的吉布提把港口經營權轉讓給中共,中共派駐軍隊、戰機進駐當地,建立了軍事基地;斯里蘭卡將漢班托塔港,以99年租約形式轉讓給中共。

「一帶一路」輸出腐敗

輸出腐敗:在簽署「一帶一路」協議過程中,中共暗箱操作,大肆腐敗簽約國當權者。比較典型的有: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因涉嫌項目貪腐被當局抓捕;吉爾吉斯多名能源企業主管被逮捕,前任總理伊薩科夫多次被國家安全委員會傳喚,並被禁止外出和離境;馬爾代夫親共總統阿卜杜拉・亞明,執政期間為「一帶一路」大開綠燈,下台後他被爆大選時受賄150萬美元。

「一帶一路」輸出獨裁

輸出獨裁:中共在國內安裝攝像頭將達到27.6億個,差不多一個中國人被兩個攝像頭監控。隨著中共的「數字絲綢之路」推廣,民主國家贊比亞開始實施網控、打壓異己;厄瓜多爾政府開始進行監控、跟蹤和攻擊政治對手;巴基斯坦、肯尼亞、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18個國家,也進口了中共的監視系統。

「一帶一路」輸出威脅

習近平訪意大利洽談「一帶一路」時,中共官員楊涵(音譯)多次威脅現場採訪的意大利女記者龐皮利,要她必須「停止說中國(中共)的壞話」,「我很清楚你是誰」;並走近她,命令她「放下手機」。此事件引發意大利政壇強力反彈。

國內質疑「一帶一路」

國內質疑:大陸百姓在住宅、就學、醫療等方面不堪重負,很多人一旦得重病不是等死,就是傾家蕩產。《美國之音》引述專家估算,從2012年至今,北京撒出的錢(不包括現在非洲的600億),已經足夠中國人免費醫療三輩子。網民直言:「哪來的錢」、「打腫臉充胖子」、「就算是牲口,也要先餵飽自己家的吧」。

總結:「一帶一路」歷時不到6年,許多簽約國紛紛退出,國際社會對中共蔑視「西方民主、法治和自由」的做法感到擔憂。美、澳、日、印等4國正在制定「新絲綢之路」的新規則,替代中共的「一帶一路」。

毛澤東當年無視中國人餓死幾千萬,向越南、阿爾巴尼亞、朝鮮、非洲各國、巴基斯坦、埃及等國了撒幾百億美元,都打了水漂;如果這些錢拿出很小一部份用在中國百姓身上,沒有一個人會餓死。今天,大陸百姓民不聊生,物價飛漲,房市股市暴跌崩盤,企業關閉……窮凶極惡的中共繼續瘋狂「大撒幣」,末日狂奔。#

本文刊載於舊金山6月8日理財版

每週為您獻上舊金山最新消息

責任編輯:李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