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傳】

北宋名臣憶前生 禪僧抄經未完 今世續寫了餘願

作者:宋寶藍
張方平的天性與道契合,又得佛老之妙。(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453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一卷經書,只抄寫了一半,就被懸掛在高高的屋梁上。北宋名臣張方平到寺院禮佛,偶然中發現了這半卷經書。因緣際會之下,不僅使他打開了前世的記憶,還使他在今世完成了夙願,抄完了前世未抄完的經卷。傳奇的「二生經」,傳奇的北宋名臣,傳奇的背後還有他為國分憂,不計榮辱的剛直與自信。

天下奇才 過目不忘 

宋朝名臣張方平(1007年─1091年),字安道,天資聰穎絕倫。由於家境貧寒,買不起書籍,常常向他人借讀三史,不到十天就歸還書籍,他說:「我已經全都仔細地讀完了。」

張方平讀書過目不忘,記憶力絕佳。凡是讀過的書,終身不會再讀,全都記在了腦海裡。他寫文章也從不起草稿,因為他出口就能成章。十三歲時,進入應天的府學讀書。

當時應天府長官是宋綬。宋仁宗初年,劉太后仍然臨朝聽政,每五日前往承明殿裁決軍國大事一次,已經即位的宋仁宗一直未能獨自接見臣子。

於是宋綬上奏,懇請效法大唐先天(712年─713年)年間制度,若非軍國大事,可由皇帝直接任免官員。因此奏書有違劉太后意願,宋綬被降為龍圖閣學士,調離京師,出任應天府知府(今河南商丘)。

就在應天府,宋綬與剛正廉明的蔡齊見到了聰穎的張方平,大讚他:「真是天下奇才啊!」

建言獻策 準確預測二軍

日後,這位天下奇才在西夏侵犯大宋邊境時,上奏「必勝之道」,先不要急於出兵。當務之急,要精選將士,修建城池,並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機會。

當時,宋朝天下正處於全盛之時,朝臣都建議出兵征討。於是張方平又呈獻《平戎十策》,只可惜未被採用。

朝廷徵調各地弓箭手,選拔強健勇武之士組成宣毅、保捷兩軍。張方平多次上書,表示反對。但是朝廷仍沒有採納他的建議。結果正如他所言,這兩支軍隊沒有實戰經驗,行事跋扈驕狂,雖然號稱20多萬大軍,卻像市井百姓一樣,根本不會打仗,不堪重用。

為二國紓困 西夏王歸降

慶曆元年(1041年),由夏竦(985年─1051年)統率的西北諸軍,迎擊元昊的西夏軍,在外作戰六年,終年不得休整。而西夏本就是小國,常年征戰,財困軍疲,自然也苦不堪言。元昊有意與宋通好,但苦於沒有契機。張方平進諫皇帝,趁著舉行郊祀之機,大赦天下罪人,躬身反省國政的失誤所在,取信於民,同時也為西夏打開一條醒悟自新之路。仁宗皇帝看了張方平的奏章,非常贊同他的話。龍顏大悅,著令大臣修改慶曆年間赦免邊寇條件的文書,讓邊境將士將皇上的好意轉告對方。西夏王元昊終於臣服於宋朝了。

郊祀為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禮。愛新覺羅允禧《議郊祀》。(公有領域)

因西夏與契丹不和,元昊歸降後,請求宋廷與契丹斷交。當時有朝臣想要採納元昊的意思。宋仁宗就把文書出示給張方平。張認為:「為了剛歸附的小國羌人,丟了與強敵長期和睦相處的關係,這不是良策。如果已經冊封元昊,而契丹使者在抵達時,我們就不接納嗎?如果不接納,契丹生怨,必會從此開始。如果接納,卻還要斷絕關係,那麼中國就沒有信義可言了,也永遠地斷絕了招撫懷柔之理。我們就會同時失去西夏和契丹。」

他主張:「最好賜一道詔書曉諭元昊,由他自己審斷。如果他早上消除與契丹的敵對關係,那宋廷的冊封詔書晚上就到。如此一來,西、北二部雙方各得其利。」不少朝臣讚歎他看問題精準,能夠提出解決問題的獨到見地。此後,張方平官階再得升遷。

不計榮辱 受牽連遭貶

自從陝右用兵以來,朝廷財政困乏,士大夫爭著進言豐財、節儉之道,然而都不得其要。宋仁宗於資政殿徵求群臣建議。張方平僅是對答天下事諸多問題,就說了幾千言。

次日,又單獨寫了幾千字奏章,詳述朝廷弊政所在。大意說,自從祥符年間(1008年─1016年)以來,國朝萬事鬆弛,姑息養奸,漸漸失去了祖宗傳統。科舉取士、考核、升遷等法則都遭到破壞。既然國家財政陷於困境,必會導致政令出自多門。專營茶、鹽、明礬之法也亂了,導致大商、奸民鑽空子謀取暴利。這是治亂興亡的根本,不可以草率對待。仁宗皇帝看了他的奏書,非常高興,親筆御題「文儒」賜予他。

張方平剛直自信,一心為國,沒有考慮到個人榮辱,以致遭到小人暗中中傷。因判官楊儀犯罪,方平與他交往深厚,所以遭到牽連,被貶謫出任滁州知州。

貶官奇遇憶前生 抄完二生經

在滁州期間,引發了一樁「兩世經」奇聞。慶曆八年(1048年)春,有一天張方平到滁州琅琊寺禮佛,進入一所閒置的僧房。他偶然抬頭張望,發現房梁上有一個經函。他命人取來梯子,攀至房梁,取下經函。函裡裝著半卷《楞伽經》。看著經書,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拿在手裡猶如拿著自己的舊物一般。

打開《楞伽經》經卷,他還沒有看完,忽然想起了前世的許多事。原來他前世曾是琅琊寺的僧人,那半卷經書就是他前世所抄寫的,沒有抄寫完就去世了。於是,張方平帶回那卷未完成的經書,把它繼續抄寫完。仔細觀察每個字的筆法,二世的筆跡竟一模一樣。一卷經書耗時兩世才完成,誰能了解他悲喜交加的心情。當時,人們稱此書為「二生經」。

張方平七十九歲那年,親自將這卷兩世經交給蘇東坡,並出資三十萬錢,請他幫助刊刻,傳予後世。

張方平自稱「樂全」居士,著有《樂全集》四十卷,《玉堂集》二十卷,《註仁宗樂書》一卷。宋神宗曾賜親札曰:「愛卿文章典雅,煥然有三代之風,書之典誥,無以加焉,西漢所不及也。」

當時范仲淹、吳育、宋祁三人與他頗有交往,並且都很敬憚他,說:「不動如山,安道有焉。」晚年也與蘇軾父親多有交往,談論古今治亂之道。蘇軾與弟弟蘇轍經常出入他的門下,曾經受到他的指導。

他的天性與道契合,又得佛老之妙。臨終之日,凜然如平生。他去世之前,有顆大星隕落於北牖,去世時,從他的寢室冒出一股赤氣,直上雲霄。士族百姓看見這些異象,都深感驚訝。@*

《楞伽經》是禪宗的重要經典。(公有領域)

參考資料:
《宋史》卷三百一十八《列傳第七十七》
《張文定公墓誌銘》
《書楞伽經後》
《冷齋夜話》卷四十五

(點閱輪迴轉生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南宋忠臣文天祥在其流傳千古的作品《正氣歌》之中,列舉了歷朝歷代「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的幾個忠臣義士,其中有「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張睢陽齒」,說得是氣吞山河的大唐忠臣張巡固守睢陽,以身徇義的浩然正氣。 而「顏常山舌」則是指大唐忠臣顏杲卿舌斷仍噴血罵叛賊的壯烈事蹟。
  • (shown)記得前世的人故地重遊時,很容易想起以前的事情......
  • (shown)一天她對著鏡子梳妝,竟然看見鏡子中有一個婦人,披頭散髮......
  • 我們都聽說過心理學家協助警方辦案,而那些自言記得古老前世的人們,能幫助考古學家揭開歷史的奧秘嗎?
  • 曾官至禮部尚書盛德君子盛端明一生做出許多貢獻,除了後天良好的教育外,他是一位帶有前世記憶的人。據記載,他從不殺生,家裡有時來客人必須有肉食招待,他才讓傭人去集市上買。平日飲食生活用度都極簡樸,甚至連茶都不喝,經常周濟生活困難的人。朋友覺得的很奇怪,這麼大的官為何如此節約,他則答道我從一出生就記的自己的前生…
  • 張曜是清朝咸豐光緒年間的一位重臣,但少年時,因為家境非常貧寒,沒有上過學。後來捻軍圍攻河南固始縣時,縣令眼看縣城將被攻破,於是張榜:「誰能守住這座城,我就把女兒嫁給他。」
  • 一個人是窮困,還是飛黃騰達,這應聽從命運的安排。如果不順從命運,就會奔走競爭、排擠傾軋,動用各種手段。
  • 剛直公彭玉麟天性不喜安逸,治軍十多年,沒有為自己建一座屋子,增一畝田產,也沒有請過一天假。曾國藩評價他:「淡於榮利,公而忘私」。
  •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他的《勸學詩》激勵了一代代的莘莘學子;他的書法豐厚雄渾,雍容正大,法度謹嚴又氣勢磅礴;他為官清廉,正直敢言,凜然赴難,視死如歸,其忠義大節,光風霽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範——大唐書魂顏真卿。
  • 岳陽樓
    《岳陽樓記》就像一個巨大的文學磁場,吸引、感染著接觸到這篇文章的讀者。現在想來,如果沒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獨具慧眼地對范仲淹的約請,後人就讀不到這篇繪聲繪色描寫浩渺的洞庭湖變幻無窮的風光、遷客騷人對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後又轉化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浩歎的美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