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憑特殊簽證 香港女孩體驗巴黎生活

香港女孩Ku Sin Yu(右一)在慈善餐廳當義工。(Ku Sin Yu提供)

人氣: 639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9年06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林麗霞法國報導)從1999年起,法國最先與日本簽署了(青年旅客)「假期工作簽證」(Visa Vacances-Travail)交換協議。該簽證面向18~30歲的外國年輕人,他們持該簽證可以在法國打工,同時有機會體驗當地的生活和文化。至今,和法國簽署了這項協議的國家共有14個(其中亞洲地區有香港和台灣)。持這種簽證的香港女孩古倩瑜(Ku Sin Yu,音譯)分享了她在巴黎打工、旅遊和生活的經驗。

古倩瑜從香港大學社工系畢業後,找到了一家非華語兒童及家庭慈善機構的工作,三年後,她決定到國外體驗外面的世界。2018年6月,拿到了法國「假期工作簽證」的她來到了巴黎。

置身異國他鄉 克服語言困難

美麗的巴黎是那麼吸引人。初來乍到,古倩瑜面對的最大挑戰是語言。「來法國前,我才上過幾節法語課。上了一個月的法語課後,我利用網上教學自學法語。另外也利用不同平台,如WWoof(世界有機農場機會組織)打工換宿、做義工結識法國人,和他們交流練習講法語。」她回憶說。

此外,還有找工作的困難,加上法國各種行政手續繁雜,就連申請銀行卡和電話卡也成了生活中的「大事」,「因為法國一些銀行需有長期工作合同(CDI)才能申請銀行卡。」古倩瑜解釋,為了和銀行職員溝通,她不得不找朋友協助。

後來,古倩瑜通過中介,找到了家庭教師和當保姆的工作來賺取生活費。

剛到巴黎,Ku Sin Yu(左一)面對的最大挑戰是語言,她通過當義工深入法國社會和練習說法語。(Ku Sin Yu 提供)

走進時光隧道 細品巴黎內涵

「在這裡行走時,彷彿走進時光隧道,與古人對話。」這是古倩瑜對巴黎的體會。

「我很喜歡巴黎,這個城市除了外觀上的美,還很有內涵。匆匆而過的旅行只能感受巴黎外觀上的美,但它的內在美,卻需要時間慢慢去品味。」

盧浮宮、奧賽博物館、肖蒙山丘公園、杜樂麗花園、盧森堡公園、鐵塔、咖啡廳…… 古倩瑜細數著她最喜歡巴黎的地方說:「整個城市無論從建築物、街道、博物館都縕藏著過去的歷史、藝術。我很欣賞法國對歷史和藝術的價值觀,偶爾會從一些細節中又認識法國多一點。」

沿著塞納河散步,河邊是一個個古老的書攤。「我很喜歡看關於巴黎的書,同時也在不斷上歷史藝術課。」古倩瑜表示,巴黎的二手書店是她常去的地方,她特別喜歡瑪黑區和5區,「因為那裡有很多小店、咖啡廳、公園和書店」。

古倩瑜喜歡巴黎的有機和綠色生活文化,為此,她經常去綠色有機食品市場。「在這我可以容易地買到新鮮有機和季節性的食材。」她說,「相比在香港,法國的有機和綠色意識更前衛,有不少平台(如AMAP和就近的農場)在推動相關概念。」

擔當義工 深入了解法國社會

在巴黎工作和體驗生活之餘,古倩瑜也充分享受巴黎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到了週末,她會出去參加各種活動,看看電影,或是與朋友聚會、下廚烹調,或是到巴黎郊外登山徒步,又或是到法國其它城市遊覽觀光。

為了進一步融入法國人的生活,古倩瑜找到了兩份義工,一份是在巴黎瑪黑區的慈善餐廳,一份是在巴黎郊外的民主學校。

Ku Sin Yu(左一)在慈善餐廳當義工。(Ku Sin Yu提供)

慈善餐廳叫做Le Troisième Café(第三咖啡廳),在古倩瑜眼中,那是一家「人情味咖啡廳」。「剛到達巴黎時,我在『Je m’engage à Paris』網站找到這家餐廳,是一個慈善協會所辦。當時我的法語才剛起步,便膽膽突突地在網站登記義工。」她回憶說。

「開始後,我很快遇上熱情的職員和義工,我協助他們準備食材、協助烹調和接待客人。我很喜歡那裡像家庭般的氛圍,同時也可與法國人溝通,了解他們的文化,還可免費品嚐他們的美食。餐廳每星期五、六還會有現場音樂隊演奏。我現在一有空便會去幫忙。」

在與法國人的接觸中,古倩瑜發現,「他們比較直接表達自己,很自信。初時會覺得他們冷漠,需要時間去慢熱和深入了解。」

民主學校(L’ecole démocratique)校門。(ecole-a-l-ere-libre.fr)

3個月前,古倩瑜又找到了位於巴黎郊外(91省)的民主學校(L’ecole démocratique)去當義工。每逢週四,她從住所出發,需要坐公共交通2個小時才到達學校。

「最早的民主學校源於1921年美國的瑟谷學校(Sudbury Valley School),這概念在四年前才開始在法國發芽,現在在各大城市和小鎮也能找到這樣的學校。」她如數家珍。

第一次到學校,古倩瑜竟然以為自己誤闖進了某人的家,「那是一棟三層高的房子,有個大花園,環境清幽,空氣清新,校內並沒有一般學校刻板嚴肅的氣氛。」

巴黎民主學校的校園。(ecole-a-l-ere-libre.fr)

「學校成立不到一年,校裡有二十多位學生,年齡由六歳到十四歳,兩位老師都是小孩的家長,每天有義工固定時間來幫忙輔導。」古倩瑜對民主學校的運作印象深刻,「老師和學生關係平起平坐,除了每天早上的交流會,這裡沒有固定的課程。工作坊和學習會由學生和義工提出,經大家討論,達成共識後組成,各人自由參與,甚至連議會和校內大部分事務也是學生主持的。」

「5月份的一個週四,我與學生們到巴黎市區參加了一個關於氣候的遊行。一個八歳男孩主持會議時自信十足,頭頭是道,學生之間也互相尊重聆聽。」古倩瑜表示羨慕。

「這天下午,學校有自然工作坊,我與幾個小孩一起在屋子外的花園翻土、移苗、修樹。另一邊對藝術感興趣的學生則在樹枝上自己創作,其他學生在園內自由玩耍。」古倩瑜回味著說,「當我把蕃茄幼苗移到耕地裡時,抬頭環顧四周,頓感一鼓䁔流湧上心頭,這畫面真美啊!」

這次的義工經驗給古倩瑜帶來新的體悟:「學習建立在內在動機和生活體驗的基礎上。」她說,「如果我從小在這教育中長大,我想我會更加自信,更獨立自主,更勇於表達,更有世界觀,更對自己和社會負責。這些孩子真是既幸運又幸福啊!」#

責任編輯:周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