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僑達城講古】

1969年的幾個故事(中)

作者:謝行昌

《芝麻街》(英語:Sesame Street)是由美國芝麻街工作室製作的一檔著名的兒童教育電視節目。(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40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續前文

兒童節目Sesame Street開播

這廣受歡迎的兒童節目「芝麻街」,是這年的十一月十一日首播的,一直延續到今天。這是一個原先由美國「卡耐基」基金會提供資金,歷經兩年多籌劃,在全國各公共電視台播出,針對學齡前兒童之教育性節目。我的兩個七十年代出生的孩子,都曾是「芝麻街」的忠實觀眾,如今連我的孫輩都是受益者。

「芝麻街」裡的那隻「大黃鳥」,與其他配合節目之玩偶﹝Muppet﹞們,以幽默逗趣的方式吸引學齡前兒童之注意力,趁機教導他們認識英文字母與阿拉伯數字,還慢慢地延伸到教一些簡單的常用字。孩子們的注意力被「芝麻街」吸引去,也讓那些稚齡兒童的母親們,在繁忙家務中有喘一口氣的機會,所以「芝麻街」非常受一般家庭主婦們之歡迎。

除了教學齡前兒童「識字」之外,「芝麻街」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那就是當時美國政府不顧許多南部各州之強烈反抗,正在大力推動「族群融合」,尤其是「黑白合校、同班」的教育政策,所以在節目中配戲之兒童,也具有不同之膚色,讓孩子們從小就「色盲」,習慣於「黑白同校」。

1969年時,我正好就讀於密西西比州立大學,學校裡除了極少數外籍教授與學生之外,幾乎看不到黑人學生,偶爾見到的寥寥幾位,也都是足球隊員,他們住在特別的球員宿舍中,那兒附有自己的餐廳,我從未見他們去一般的學生餐廳用餐。

密西西比州議會曾於次年﹝1970年﹞通過決議,不許密州教育電視台播放「芝麻街」,所持理由居然就是「反對黑白同教室」。這個決議最後雖然遭聯邦法院制止,但已是好幾個月以後的事啦。

經過了五十年,美國的種族問題還是隱約地存在著,七年前我曾造訪過密西西比州,至少在超市、餐廳與商場中見到的那些黑人,已沒有像以前看到的那種低著頭,畏畏縮縮的樣子。所以,即使是今天,在那三K黨員依舊蠢蠢欲動的密西西比州,「芝麻街」的長期教育影響力,多多少少還是存在的。

「芝麻街」的全球知名度相當大,如今各國模仿「芝麻街」的節目已超過150個,所使用的語言也不下七十種,顯然這種教育方式已得到全球之認同。我主觀上還覺得「芝麻街」的原始構想,有著咱們自己「禮運大同篇」之內涵,平和而理性,追求著「大道之行」。

這也不禁讓我想起,1969年的中國大陸,正是人仰馬翻的「文革」第三年,數億學童被迫荒廢學業去「批孔揚毛」,手捧「小紅書」搞階級鬥爭,而在美國的學童則開始在「芝麻街」的節目中,學習如何在與溫馨、和諧的環境中啟智、成長,這是何等強烈的對比。

哦,請你在這兒不要用「中、美國情不同」來搪塞我,那「小紅書」中的「共產主義」與「階級鬥爭」是完全違背人性與基本社會倫理的,也與現今之「改革開放」路線完全背道而馳。怎的?說我思想「反動」嗎?自從毛澤東下地獄向閻羅王報到後,老鄧積極展開「走資」,不但推翻了「毛式共產」,還在世界各地廣設「孔子學院」以「尊孔」,當然也沒有將那「小紅書」拿出來當教材,反而將老毛子認定是「反革命」的「孔孟思想」給捧上了天,這不就是明顯的在「貶毛」嗎?

兩度登月之壯舉

1969年美國的實際「登月」壯舉有兩次,「模擬登月」也有兩次,這四次驚心動魄,讓人嘆為觀止的太空探險,直到今天,全世界還沒有那一個國家可以匹敵。半個世紀以來,「登月」仍然是一般美國人引以為傲的成就,即使是破天荒射入太空第一顆人造衛星的蘇聯﹝在解體之前的國名﹞,也望塵莫及。

美國太空總署將「登月」計劃命名為「阿波羅」計劃,1969年之前,就已圓滿完成了七次在地球軌道上之航行測試,確定其原始設計與理論的可行性,所以這「航向月球」的壯舉,是有縝密計劃的尖端科技為其基礎,並不是一起「隨興」的太空探險,而其所啟發之眾多工業技術﹝包括微電子在內﹞,等同於一個嶄新的「工業革命」。

就在即將進入1969年之前的那個耶誕節假期間,於12月21日升空的「阿波羅八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載人的太空船離開地球軌道去繞月探險,三位太空人在月球軌道上渡過耶誕節後返航,於12月27日回到地球,僅僅就這一點來看,已經是人類的一項劃時代成就,也為1969年的四次緊湊的「阿波羅」飛航,鋪出一條康莊大道。

1969年3月3日升空的「阿波羅九號」雖然沒有去繞月,但是三位太空人卻有重大任務,那就是模擬「老鷹號登月小艇」的運作,包括與母船之會合程序。

他們三人還在地球軌道上足足運行了十天才返航,藉以證明「維生系統」設備在整個登月探險旅程中可以正常運作,因為去月球往返得要八天,再加上登月活動需要兩天,這十天中整個太空船是不能出半點差錯的。

測試的最後一步是5月18日升空的「阿波羅十號」,攜帶「老鷹號登月小艇」又去繞了一次月球,在月軌上再次測試「登月小艇」的運作,八天後才回到地球。此時,所有的登月前之準備工作都已圓滿達成,重頭戲的「登月」即將展開。

兩個月後的1969年7月16日,在舉世矚目之下,載著三位太空人阿姆斯壯(隊長)、艾德林(登月小艇駕駛員)與柯林斯(繞月母船駕駛員)的「阿波羅十一號」轟然升空,展開了「登月」之旅。

20日,「老鷹號登月小艇」離開母船哥倫比亞號,在全國電視實況轉播下,於月球「寧靜海區」順利著陸,阿姆斯壯傳回德州休士頓太空中心的那句話「老鷹著陸了」(The Eagle has landed),不但讓太空中心控制室的大批工程師與科學家們登時淚流滿面地擁抱歡呼,也讓全美億萬守在電視機前的觀眾歡欣雀躍不已。阿姆斯壯則成為歷史上首位踏上月球表面的人。

他與艾德林兩人在月球上停留約21小時後,升空與母艇哥倫比亞號會合返航,於24日平安回到地球,完成了這歷史性的「登月壯舉」。

整整五十年後,我們回頭來看這「登月壯舉」,它不僅是美國炫耀其科技實力,也在展現美國人冒險犯難的「牛仔精神」,因為當時數位計算機雖然已經發明,但是離其微型化至少還有五年,太空艙與登月小艇之操作也尚未「數位化」,登月之行是靠著太空人平日不懈的訓練。

且這些首批太空人,幾乎毫無例外的皆為海、空軍噴射戰鬥機試飛員(Test Pilot)出身,他們就像是試飛原型戰鬥機一樣(其實更危險,因為沒有降落傘可用),技術上不能出一丁點兒差錯。

例如「登月小艇」若是在降落月球表面時因「硬著陸」而損壞,回不了哥倫比亞母艇時,阿姆斯壯與艾德林兩人在月球上必將因氧氣用盡窒息而死,若是沒有「視死如歸」的精神,何以完成這艱鉅的歷史性任務。

在此順便提及,三位太空人中,除了阿姆斯壯是預備軍官出身的海軍戰鬥機飛行員(試飛員)之外,艾德林與柯林斯則分別是1951年與1952年之西點軍校畢業生。

咦,西點軍校不就是美國的陸軍軍官學校嗎?怎麼出了這兩位「空軍試飛員」呢?

原來現在位於科羅拉多泉的空軍軍官學校,是1954年才由西點軍校分出來的,之前,海、陸軍是各自培養有志飛行之學員的。

那麼你會問,為何海軍官校如今依舊培育自己的飛行員呢?理由十分單純,海軍的航空母艦上有艦載機,它們的戰鬥指揮權得要統一,由艦隊司令下令,空軍單位是插不了手的。

接下來的「阿波羅十二號」,是11月14日出發的,它也就是1969年的最後一次登月之旅,當時我已經在密西西比州立大學就讀,而「阿波羅十二號」的啟航、登月、返航與24日的回收過程,都是有電視實況轉播的。

你能想像出那半年之前還在馬祖東犬島(面積不到兩平方公里)上,一個潮濕而簡陋的碉堡中過著「原始」生活的二十出頭小伙子,在美國學生宿舍交誼廳中的電視機前,看得目瞪口呆的那付樣子嗎?

次年4月發射的「阿波羅十三號」,在旅途中艙內氧氣系統發生嚴重故障,好在三位太空人訓練有素,於驚險中平安折返。由於整個過程十分戲劇化,日後曾被好萊塢拍成電影,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了。

「阿波羅登月計劃」於1972年12月19日「阿波羅十七號」平安返航後,宣告結束,總共成功登月六次之多,前後取回多達八百餘磅的月岩與土壤作科研之用,直到五十年後,尚餘二百餘磅待驗岩土未曾碰過,所以月球是否是億萬年前由地球分裂出去的衛星一事,也還沒有定論。

回顧美國人起步雖然較蘇聯晚,直到1961年才啟動載人太空計劃,卻是後來居上地領先全世界,成為如今唯一曾經送人登上月球的國家。

十多年來,網路上居然出現幾隻「井底蛙」,一口咬定美國的「登月」是在實驗室中造的假,所謂:根本沒有在實際上登陸過月球、所有的現場影片都是美國政府精心製作之「假象」。

他們還煞費苦心地「解析」影片與照片,把幾十年前解析度稍嫌低(與今日之科技相比)的轉播影片,當成造假之「科學證據」,大放厥詞。

哦‧‧‧你相信嗎?這世界上偏偏就有一些低能的「動物」,妄想以「洗腦」方式,罔顧事實地把他們的偏頗思想值入你腦袋裡。

嗯……很不幸的是……中外皆然。

在成功登月五十年後,美國現在又計劃在2024年再度登上月球,原則上是把即將屆齡退休的「國際太空站」任務遷往月球,並在月表建立科研站,探討人類在月球上長期獨立生活之可行性,當然,最終目標是要「殖民月球」,這計劃是長遠而宏觀的,我們且拭目以待罷!◇(待續)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提起達拉斯,一般美國人能聯想到的,除了讓達拉斯人「不堪回首」的甘迺迪總統遇刺案,就是那被恭維成「美國隊」的達拉斯牛仔隊啦!達拉斯的華人,像我一樣入境問俗,成為牛仔球迷的當不在少數,不過四十年前一些與牛仔隊有關的趣事,還是得「聽」我們這些「老」死忠球迷娓娓道來,才更能凝聚各位「新」球迷的「向心力」吧?
  • 其實畫與文字在中國古籍中是息息相通的,「清明上河圖」中,以圖為文所寓含的故事數以百計。而唐宋詩詞中,幾乎每一首都可以在我腦海裡繪出一幅圖畫來。
  • 近半年多德州雨水充沛,時值春暖花開之際,德州的野花必將盛開,斯時,那點綴在公路兩旁,種類繁多的驕豔花朵,一定會讓你看得心曠神怡,我家門前的各色野生罌粟花,也必定在風中搖曳生姿,吸引路客的眼光。
  • 我是個眷村長大的孩子,這眷村名叫黃埔新村,坐落在台灣南部軍事重鎮的高雄縣鳳山鎮(現今之高雄市鳳山區),隔黃埔路與陸軍官校為鄰,所以每天晚上準時在九點半整,軍校學生晚點名後唱校歌時,那響亮的「怒潮澎湃,黨旗飛舞,這是革命的黃埔」之雄壯旋律,在全村都可以清晰地聽到,再加上我父親是1925年由福建家鄉,徒步到黃埔島上去從軍的,我自小耳濡目染,想不成為「軍迷」也難。
  • 負笈新大陸的前幾年,尤其是頭兩個暑假在紐約長島辛苦打工的日子裏,每每在聽到這首歌時,思鄉情緒更是湧上心頭,久久難消!
  • 他那「跌碎了所有球評眼鏡」式的異軍突起,也讓新聞界為他創建了一個新字──「戴克瘋Dakmania」。
  • 自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我肩扛行李,手中拎著大同電鍋,隨著台灣的留學人潮負笈新大陸以來,半個世紀已如飛而逝。花甲之年回憶往事,才瞭解在我懵懂無知的年代,幫我渡過難關的一些人不在少數(許多位都已作古),他(她)們的形影,一直縈繞在我腦海中。
  • 手錶是隨身之物,幾乎與它的持有者「如影隨形」,所以這篇「父親的錶」是圍繞著父親親身經歷過的一些故事而寫的,它有一個很長的時空背景,幾乎橫跨了整個的上世紀﹝二十世紀﹞的時間。
  • 雖然「死亡」是人生必經之路,但是巴哈特先生之遽逝,仍是個人電腦史上觸目驚心之一頁,令人扼腕嘆息。不過至少他所遭到的痛苦是劇烈但短暫的,我的好友姜大衛可是被柏金森症折磨了十幾年之後才離世的。唉,「死亡」只是一種歸宿,還是「長痛不如短痛」比較適合我的人生觀罷。
  • 凡塵不過數十寒暑,草鞋、布鞋、與它踩踏在人世間艱辛路途上時,所經歷之風風雨雨,都將化作「滾滾長江東逝水」,終究都要被「浪花」給「淘盡」的,「是非成敗」且置一旁,只要有幸留得「青山在」,黃昏之際(晚年),心平氣和地細賞那燦爛多彩的「夕陽紅」,就都該心滿意足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