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溪和詩集序言

作者:楊東慶
font print 人氣: 85
【字號】    
   標籤: tags:
(圖片由楊東慶提供)

詩是抒懷敘志,吟於聲,發於文,可以陶冶性情,啟迪心靈,是文學的結晶,尤其是近體詩,在短短二十字至五十六字間,濃縮了無數的情緒與性靈的昇華,一首好詩值得再三讚歎吟詠。

孔子云:「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不學詩、無以言;不學詩,無以立」。詩是中國文學的精髓,也是台灣文學的瑰寶,唐詩又稱為近體詩、古典詩、傳統詩、漢詩、傳統漢詩等,律詩中的三、四與五、六句需對仗,因此衍化了春聯、對聯、楹聯等。傳統詩社保存了中古音韻四聲分明,抑、揚、頓、挫之美,與漢學傳承的關鍵,台灣傳統詩社為騷人墨客鏖詩鬥句的舞台,成為台灣文學重要的橋樑,保留許多社會史、文學史、文化史、藝術史等珍貴的史料。

台灣古典詩格律承襲唐詩嚴謹而不陳腐,言語雅馴而自然,內容清淺而意賅,學習台灣古典詩,是漫長且遙遠的路,除要有深厚國學基礎外,也要有高度的領悟力,不畏困難,無畏挑戰,所謂:「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2017年3月,諸多因緣的契合,與十幾位舊雨新知,每週二晚上,在龍安里里長蕭卉君小姐的支持下,成立了「凌雲詩苑」,而後溪和兄熱心在耕養園中,提供了我們良好的學習環境,也解決了停車的煩惱。

溪和兄出生在苗栗後龍外埔漁村,幼時流離顛沛,一生歷盡酸甜苦辣,其刻苦勵學,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是我輩學習之圭臬,溪和兄生性耿直豪爽,從里長、市民代表會及主席、調解委員會及主席……為民服務數十載,口碑傳遍全桃園市,尤其是現任調解委員會及主席,熱心為地方民眾排難解紛,功德無量。

在耕養園中,課堂上溪和兄的插科打諢,讓我們在笑語中度過,也共嘗溪和嫂與各位好朋友們為我們準備的美食、飲料……輕鬆的氣氛,聆聽天籟,親近大自然,溪和兄說:「田頭園尾都雜種,茨前宅後皆畜生,一日不耕、雜草叢生,亦耕亦養、整日農忙,體驗鋤禾汗臭」故稱「耕養園」。

溪和兄從小在惡劣的環境中長大,不服輸的精神,恢宏的視野,寬闊的心胸,豐富的學養,如百川匯注於汪洋大海,恣肆可觀,發諸於詩,以寫日記的心情,記錄的每天不同變化的人、事、地、物,著實令人讚歎其紮實功夫與體驗,其觀察入微,一草一木,一花一鳥,甚至家居四周的景物,造訪的龜、蛇、壁虎…信手拈來,都可以入詩,貼切而自然,毫不矯揉造作,如:

〈河邊小寄〉戊戌陽月 溪和伯
鐵屋臨溪畔,四時好寫真;潺潺流水趣,樹杪鳥聲頻。

〈耕鋤樂〉戊戌春仲 溪和伯
閒田堪忍癈,野老自耕耘;終日孳孳作,秋收果實芬。

〈小龍春訪〉戊戌清明 溪和伯
清明日暖拂春風,禽柵潛來一大蟲;日夜覬覦思美食,吞雛噬蛋午餐充。

〈耕養園即景〉己亥梅月 溪和伯
茄溪圍繞野夫家,一水彎彎岸壁斜;老樹移來萌綠葉,飼禽種果植桑麻。

〈向平之願〉 戊戌六月 溪和伯
放浪無羈七四秋,野蔬糙糲不煩憂;琴棋翰墨怡然樂,草徑門庭盡鷺鷗。

溪和兄歷經許多挫折與困頓,體驗人生的百態,其〈向平之願〉表達溪和兄肺腑之言,與無怨無悔的付出,他謙虛地說:「今雖然學校絕少有漢語教學,但我們這群台灣古典詩同好者,出錢出力,唯恐樹倒根絕矣,唯一期望是四百年來的台灣古典詩能繼續傳承而已。」最後以一首七絕作為結論。

〈詩贈溪和兄〉
半生憂患歷艱辛,弘道興詩不後人;耕養園中心血注,高風奕世孰堪倫。

2019.6.27楊東慶謹識於無用齋 @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