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媽媽不只是媽媽

成為母親後 遇見最真實的自己

作者:金雅緣

我希望在孩子眼裡,我是一個「還不錯的大人」。雖然很想讓孩子看到自己完美的一面,但也知道自己並不完美。不過,與其因為不完美而難過抱怨,我想讓孩子看到的是:即使不完美,仍然努力活得精彩的自己。(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460
【字號】    
   標籤: tags: , , ,

成為母親之後,自己好像被分裂了,該怎麼把自己拼湊完整?不是一直懷念過往的生活,而是想成就一個比過去精采的自己。

 

當擁抱孩子的雙手,也能緊緊捉住自己的人生時,當「媽媽」便不再是一個壓力,而是一份禮物。成為母親之後,每一天的匆忙,每一步的艱難,不是讓自己消失,而是為了讓自己比以前更耀眼。

請相信,我們都走在更好的路上,請相信,媽媽可以不只是媽媽!

***

大概是老二剛滿一歲的時候吧!那時我正在休育嬰假,每天早上帶老大去幼稚園後,就會用背巾背老二到公園去。我喜歡坐在鞦韆上一面輕輕晃著一面哼著歌,孩子也總會在這時候沉沉睡去。

我其實並不是刻意想哄孩子睡,只是坐在鞦韆上很自然地就哼起歌來。對我來說,那是一段非常幸福的時光。

那天,我一如既往地坐在鞦韆上哼著歌,手機突然傳來一封簡訊,內容寫著:

「學姐,最近好嗎? 妳辦公桌都長滿灰塵啦! 不過,我已經幫妳打掃乾淨囉! 快回來吧! 想妳。」

傳這封簡訊給我的,是準備休產假時哭著送我到公司門口的學妹。她說她會幫我整理好桌面,等我回來上班。沒想到,她還真的特地拍了照片傳給我,照片裡的辦公桌比我在公司上班時都還要乾淨,看了不禁令人莞爾一笑。

關掉手機後,我又坐在鞦韆上輕輕晃著,但心裡忽泛起了一些漣漪,原本嘴裡哼著的歌也不再唱了,腦海中不斷浮現手機裡學妹傳來的那張照片……

記得大學四年級下學期那年,還沒領到大學文憑,我就順利找到工作了。平日裡沉默寡言的父親,在得知我被公司錄取的消息後,高興地喝著酒微醺地說:

「哈哈!總算等到這天了,換我們家女兒要上班賺錢養我了!」

而當了一輩子的家庭主婦,為了兒女辛苦付出的母親,也像是卸下心裡的一顆大石頭,笑著對我說:

「以後要好好認真工作喔!」

而我也似乎隱約感受到了身為社會一分子的使命感,在那一年裡,連公司給的十五天特休假都沒休完,卯足了勁拼命認真工作。好不容易終於熬出了一些成果,工作表現也備受上司肯定,職場前途一片看好。

然而,在剛滿三十歲那年,我結婚了。翌年,我懷孕了。生完孩子後,我請了一段時間的育嬰假,但才復職不到半年,我又懷孕了。當主管聽到我又懷第二胎的消息時,臉色凝重地對我說:

「看來妳是打算辭職不幹了是吧?」

其實我並沒有辭職的打算,但也還沒下定決心之後會回職場繼續工作。跟懷第一胎時的心情不一樣,懷第二胎時我心裡很明白,職業婦女一面工作一面帶孩子,會是什麼樣的生活?別人又會怎麼看我?這些我再清楚不過了。

過去我也曾是別人眼裡「優秀」的員工,但生完小孩後,身邊卻開始出現各種不同聲音:

「如果沒結婚表現會更好」、「工作態度不認真」、「可能不知道哪天就辭職回家帶小孩了」……甚至只是因為生完小孩後去上班,就被別人說這個媽媽「眼裡只有錢」。

明明心裡愛孩子愛得要命,卻因為選擇當職業婦女,被懷疑不夠愛小孩。

面對工作與家庭兩頭燒,最累的並不是身體上的疲憊,而是渾渾噩噩地忙完了一整天下來,不知道自己到底為何而忙,躺在床上一股莫名的空虛感襲來時,才最令人感到心力交瘁。

「我今天有把孩子顧好嗎?」

「我今天上班有認真嗎?」

就連這麼簡單的問題,都無法自信滿滿地回答,似乎沒有一件事情做得好,每天都處在焦慮中,甚至開始對自己產生懷疑。

於是生完老二後,我遞出了育嬰假申請。我想,最開心的人應該是我們家老大了。雖然他已經很適應幼稚園的生活,老師也對他照顧有加,但自從我請育嬰假開始自己帶他後,他每天從一睜開眼睛到晚上睡覺,都笑嘻嘻的,好像很高興有媽媽陪在身邊。

就連去公園遇到別的媽媽時,她們也都說:

「小雄的個性本來就很開朗了,但最近感覺變得更活潑了,臉也比以前圓了呢!」

其實,我也一樣很開心,總算不用為了兼顧工作與家庭蠟燭兩頭燒,也不必再被時間追著跑,對著明明還不會看時鐘的孩子大吼:

「你知道現在幾點了嗎?」

能專心陪伴兩個孩子成長,讓我感到很幸福。但不知道為什麼,從那天之後我一直想起學妹傳來的那張照片。閉上眼睛,彷彿看見自己坐在辦公桌前認真工作的身影,心情甚是微妙。

「是因為帶孩子太累,所以想回去上班了嗎?」

似乎也不是。雖然有時會羨慕「偽單身」去上班的老公,但也心知肚明職場生活並非想像中的那麼簡單,很訝異自己居然會懷念起上班的日子。

曾經在媒體界很活躍的史蒂芬妮.史塔爾(Stephanie Staal),走入家庭生了孩子後,她成為了一名獨立記者。她曾在《偉大的女性》(Reading Women: How the Great Books of Feminism Changed My Life)這本書中描述女性結婚後,身上同時背負了妻子和母親的角色,為了扮演好這些角色卻失去了自我,不斷在無數個抉擇中徘徊掙扎。

著名小說家雷切爾.卡斯克(Rachel Cusk)也在《回憶錄》(A Life’s Work)裡說過這樣一段話:

「成為母親之後,和孩子在一起時,『我』並不是真的『我』;但孩子不在身邊時,『我』卻也不是完整的『我』……身為母親的我們,總會像這樣在內心反覆糾結,在過程中跌跌撞撞,終究學會活出自己的人生。」

我似乎也是如此。雖然很喜歡「媽媽」這個角色,但卻不喜歡自己當媽媽時的樣子;雖然懷念上班時的日子,卻不想回到還沒當媽前,整天只知道工作的生活;雖然想重返職場當職業婦女,卻不想日復一日地為工作忙碌奔波後,在夜深人靜時覺得空虛,很想把分裂的自己拼湊完整。

「我想成為什麼樣的媽媽?」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工作對我的意義是什麼?」

「對我來說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我到底想要過什麼樣的人生?」

於是,我回到原點,在心裡問自己這些問題。

重新思考媽媽這個角色和工作對我而言的意義,拋開所謂「好媽媽」、「成功人士」的世俗標準,回到內心,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究竟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媽媽?什麼樣的員工?什麼樣的自己?

精神分析學者詹姆斯.霍利斯(James Hollis)在《到了四十歲,我還不知道我是誰?》(The Middle Passage)這本書中,曾談到了邁入中年後會有所謂的中年危機感。之所以會有中年危機感,並不是因為人生「步入黃昏期」,而是因為邁入中年後,那些一直以來深信不疑的「假象」(assumption)開始逐漸瓦解。

當我們為人母後,也一樣會對那些過去所看到的、聽到的、學到的、深信不疑的一切事物開始產生懷疑,會試著去尋找所謂的「標準答案」。從這點來看,女人成為母親的那一刻起,彷彿歷經了一次「中年危機」。唯有順利度過中年危機後,才能活出精彩的人生下半場,身為母親的我們,也必須重新完整了「當媽之前的我」和「當媽之後的我」,才能活出真實的自己,譜出人生新樂章……

一位職場後輩曾說過:

「痛苦是因為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但如果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一切的辛苦就有意義。」

當目標明確了,即使再忙再累,也依然能樂在其中。

當朋友聽到我要寫一本關於媽媽的心理勵志書時,曾問我:

「寫這種書,不是應該等到事業成功了再來寫,會比較有說服力嗎?」

我聽完後,反問他:「所謂的成功是什麼?」

至少對我而言,我很滿意現在的自己,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時,不再感到空虛落寞。

「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人生才會活得有意義。」

原本對這句話似懂非懂的我,現在也越來越能體會這句話的真實含意。

因為,我遇見最真實的自己,活出了自己的人生!

想成為像媽媽一樣的大人

待在咖啡廳裡,即使不是刻意偷聽,也能隱約聽到隔壁桌聊天的內容。尤其是當隔壁桌坐了一群媽媽們時,我總會忍不住豎起耳朵,想聽聽看她們在聊些什麼。在她們聊天的內容中,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

「我好像沒資格當媽媽。」

我似乎也是如此。每次對孩子發完脾氣後,看孩子哭到睡著的臉龐,總會在心裡後悔著:

「孩子還這麼小又不懂,我幹麼對他這麼兇……」

但當隔天還是一樣又忍不住對孩子發飆時,或是就連叫外送回來弄給孩子吃都覺得麻煩時,也會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有資格當媽媽?

我們家老大很黏我,雖然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歡黏媽媽,但他算是特別黏的那種。當他還很小的時候,每次趁他睡著還沒醒來,躡手躡腳地走出房間去浴室洗澡,常常不到五分鐘,就會聽到門外傳來孩子的哭聲。

「等媽媽一下喔,媽媽快好了!」

結果往往都只能洗三分鐘戰鬥澡,不然就只好帶著他一起洗。遇到這種超級黏媽媽的跟屁蟲,幾乎做什麼事情都要黏在一起,我老公常虧我們兩根本就是「連體嬰」。

我剛回公司上班時,他的「分離焦慮症」更是到達一個極致。每天早上都哭哭啼啼地黏著我,哭著叫我不要去上班,好不容易幾乎是用「拔」的方式,把黏在身上的孩子拔下來,在轉身出門後又會在心裡自責:

「我現在到底在幹麼啊我?」

某天,上班時在電梯遇到同樣也是職業媽媽的學姐,忍不住難過地向她吐苦水。

「學姐,我這樣的媽媽也算媽媽嗎?」

她問我發生什麼事了?聊完後,她淡定地對我說:

「妳當然是媽媽啊!越是這種時候,越是要努力做好妳自己,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榜樣!」

學姐的這句話,像是一記當頭棒喝。孩子出生後,一直在想身為媽媽的我,到底能為孩子做什麼?總認為媽媽必須為孩子付出犧牲。因此,當自己因為上班無法陪在孩子身邊,也無法好好抱抱孩子時,心裡總會感到很內疚。但學姐的話卻提醒了我,媽媽除了「不斷給予」之外,同時也是孩子的「榜樣」。

前陣子,老大說他想學跆拳道。本來不大想讓他這麼早就去上才藝班,但孩子自己說想學,我想,應該就不算是「強迫學習」而是「自願學習」。再加上剛好夏天太熱也沒辦法去公園玩,想說讓他去學跆拳道放放電消耗一下體力也好。

於是帶著他一起去跆拳道館報名。當教練發跆拳道服後,跟他說:「下禮拜見!」時,他一副像是學了好幾個月跆拳道的人,馬上立正站好舉手敬禮說:

「好!」

在一旁的我,看了也忍不住噗哧笑了出來。

回到家後,他每天都在算日子,一直問我下禮拜是什麼時候?到底什麼時候可以去上課?心裡滿是期待。但等到真的到了「下禮拜」,他卻又突然跟我說他不去了,看來似乎還是對新環境有點恐懼。

老大面對陌生的新環境時,會顯得比較怕生。根據過往的經驗,這時候最好不要多說什麼,在旁邊靜靜觀察陪伴就好。他穿著跆拳道服在門口坐了好一會後,倏地站起來對我說:

「媽媽,帶我去上跆拳道課吧!」

「怎麼突然想上了?」

雖然很想知道原因,但又怕他改變心意,便趕快帶他出門,直到在路上時才問他。

「本來我覺得很無聊不大想上,但媽媽以前跟我說過,凡事都要試試看,試了才知道好不好玩。媽媽不是也說過,妳剛開始做新的工作時也會擔心害怕,但做了就覺得很有趣,所以我也想跟媽媽一樣試試看!」

幾個月前,因為手頭上接了一個新的專案,心裡很緊張不安,和孩子聊天時曾跟他分享我的心情,沒想到他居然還記得這件事。

對孩子而言,我除了是媽媽之外,也是他出生後第一個遇到的大人,是年紀大他很多的「人生前輩」。就像小時候我看到媽媽心裡會想:

「我長大後也要跟媽媽一樣!」

孩子也從我身上,窺見未來的自己。

……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會有很多人一起幫忙照顧孩子。像是老大白天上幼稚園的老師和老二托嬰中心的保母;還有去公園玩時,其他小朋友的媽媽也會牽著他們的手陪他們一起玩溜滑梯;奶奶會帶他們去買東西……從小,他們會感受到許多來自不同人的愛。

但照顧孩子,跟作為孩子的榜樣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對孩子來說,他們第一個學習的對象是父母,在他們還無法分辨對錯時,就先從模仿父母開始學習。因此,父母必須以身作則,做好孩子的榜樣。

我希望在孩子眼裡,我是一個「還不錯的大人」。雖然很想讓孩子看到自己完美的一面,但也知道自己並不完美。不過,與其因為不完美而難過抱怨,我想讓孩子看到的是:即使不完美,仍然努力活得精彩的自己。◇

——節錄自《媽媽不只是媽媽》(序)/ 采實文化出版公司

(〈文苑〉登文)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參加相親派對簡直就像在宣告自己嫁不出去。之前我一直有這樣的想法,所以向來避不參加,但占卜上寫著「努力脫胎換骨」,而且我也對玻璃工藝頗有興趣,最重要的是,「不能繼續過目前這種生活」的不安推了我一把。
  • 我在和愛德華見面之前,就聽說了他在太太臨終前所作的承諾。
  • 過去幾個月,我聽過太多故事,恐怖的、悲傷的都有。屍袋拉鍊被拉開時我就站在旁邊,我很清楚事實裡大量摻雜著虛構的想像。可是那些故事、說故事的人,以及我們祝福過的遺骸,全部都出自「我方」的觀點。聽見「另一方」的事從個人嘴裡說出,這還是頭一遭。當然劫機者的遺骸會跟受害者的混雜在一起,只是我沒想到罷了,因為我只顧著撫慰「我方」。
  • 沒有真實情境,孩子怎麼會有刻骨銘心的感受……熱情不會來自教室,好文章常是孩子們用沾滿泥巴的雙手,從大地捧出來的。
  • 泰戈爾的吉檀迦利有句詠唱,予人深思:「旅客要在每一個生人門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門;人要在外面到處漂流,最後才能走到最深的內殿。」
  • 所謂「養兒方知父母恩」,我到此才終於明白!我只期望等我老了以後,他懂得反饋,或許也能嘗嘗,一個人困在陽臺上,那種撕心裂肺、大吼大叫的滋味。
  • 六分鐘的短片,拍了足足一個月。原因很簡單,因為等待。等風,等雪,等雨,等心中期待的景色。這種等待是一段修心的歷程,有苦悶,有煎熬,亦有釋懷之後不期而至的驚喜。走過之後再回頭品味,很享受這創作歷程中的每一步。這更像是與自然共同參與創作一部作品,我在努力實現心中設想的同時,也用心感受並接納自然的給予。
  • 人說「煙花易冷」,在歐文這兒,電焊的花火凋落之後,卻凝結出了讓人驚歎的藝術果實。
  • 神韻藝術團舞蹈演員范徽怡告訴我們,她童年時曾觀賞過一場神韻演出,深深地被打動,自那一刻,她決心刻苦學習中國古典舞,長大後成為神韻的舞蹈家......
  • 善良是童真最美的表現,孩子們擁有一顆善良的心,他們愛護小動物,關心身邊的朋友,甚至願意和陌生人分享笑容。這份善良源於純真的心靈,不計較得失和付出。孩子的心靈如同一片澄澈的湖泊,不受塵世的擾攘,泛著淡淡的光華。
評論